劉德錄 張和平
在黃陵縣橋山腳下,住著一位退而不休的老人,人們稱他是黃帝陵前的“守護神”,又有人說他不僅是黃帝陵前的“守陵人”,還是黃帝文化的傳播者。人們這樣讚頌他,是有來由的。為了弘揚黃帝文化,振興黃陵經濟,他先後寫了有關黃帝、黃帝陵、黃帝文化10餘部書,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影響。他就是軒轅黃帝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蘭草。
蘭草,出生於1935年8月。陝西省黃陵縣人。1950年參加工作,196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出任過富縣、洛川縣報、縣廣播站編輯、記者。1962年調《延安日報》社任編輯、記者、攝影記者,《陝西畫報》《陝西文化藝術報》特約記者。1981年至1988年任黃陵縣文化文物局副局長,兼任文管所黨支部書記。1989年退居二線後被選為黃陵縣軒轅黃帝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至今。
第一個向海內外華人報道了軒轅黃帝舍地——黃陵
1979年元旦,葉劍英委員長發表了《告台灣同胞書》,其中一句“兩岸同胞都是黃帝子孫”,引起了蘭草同誌的深思。黃帝埋葬在黃陵縣橋山,海峽兩岸中國人都是黃帝子孫、骨肉同胞。他感到有責任把黃帝、黃帝陵、黃帝文化、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古國的曆史介紹給海外同胞和世界華人。他以最快的速度趕寫了一篇通訊《軒轅黃帝舍地——黃陵》,寄給中國新聞社,及時發表在同年2月10日香港《大公報》上,東南亞國家一些中文報紙作了轉載,在海外華人中引起了強烈反響。
第一個出版十部黃帝文化係列叢書
黃帝文化是中華民族一切文化的源頭。沒有黃帝創造的文化,就沒有今天的中華文化。如果忘掉這一點,就是“數典忘祖”。蘭草調研了明、清兩代黃陵籍10多位官員的檔案,他們除過平日聚會飲酒吟詩外,對弘揚黃帝文化沒有留下任何史料。怎麽辦?幹過20多年記者,當過8年文化局長的蘭草一下子難住了。這裏行不通,它山另有徑。偶然,他聽到有關黃帝傳說故事,靈機一動,先從傳說故事入手。從此以後,他就投入了搜集、整理黃帝傳說故事的工作。但是,掌握這些故事、史料的人大多數都是從舊社會過來的教書匠,地主、富農分子。在那“階級鬥爭天天講”的年月裏,和這些“四類分子”接觸是要冒風險的。為了防止失傳,他利用記者的特殊身份,以“外調”的名義,通過當時的公社、大隊黨支部和這些人公開接觸,整天整夜閑聊。經過多年的搜集、整理,共搜集了70餘篇,從中精選了31篇,利用早晚時間,曆經8個多月的整理,於1986年清明節,由陝西旅遊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軒轅黃帝傳說故事》。這是蘭草的第一部著作。連他本人也沒有想到,這本故事深受海內外遊人歡迎。每一次印刷3萬冊,不到3年銷售一空。現在已是第四次再版。故事已由原來的31篇增加到50篇,12萬多字。後來蘭草發現光靠故事不能全麵反映軒轅黃帝的豐功偉績,更不能全麵反映出黃帝文化。故事畢竟是民間傳說,應該有一部學術專著,全麵準確地反映出黃帝文化,可惜手頭沒有任何有關黃帝史料和書籍,把曆代《黃陵縣誌》幾乎翻爛了,仍然沒有找到頭緒。
第一次證實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共同祖先
在沒有翔實史料的情況下,蘭草將軒轅廟碑廊裏現存的53通石碑,逐座逐字抄錄下來,劃分朝代,分類排隊,逐個進行研究。結果從中發現有北宋嘉佑六年保護黃陵古柏的聖旨,有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親筆祭文,有元朝泰定二年泰定帝——也孫鐵木兒頒發保護黃帝陵廟的法令,還有清朝康熙二十六年祭黃帝滿文碑。這就有力有據的證明: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長河裏,不論是漢族人執政的明王朝、蒙古族做皇帝的元朝、滿族人坐天下的清朝,都對自己的偉大祖先——軒轅黃帝進行過隆重祭祀,並樹碑立傳。這充分證實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絕不是一些抱有民族虛無主義態度的人狂說黃帝隻是漢族人的祖先。蘭草研究碑文後,以最快的速度寫出了《曆代明君名人祭黃帝陵》一書,1987年8月由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正式出版,得到廣大讀者的好評。接著他又搜集整理出版了《曆代祭黃帝陵詩詞選》《中華第一帝,天下第一陵》《黃帝·黃帝陵》《黃帝不再是傳說人物》《黃帝崩·葬橋山》《當代祭黃帝陵紀實》《黃帝陵》和大型畫冊《重整天下第一陵》等,共300多萬字。
第一次正式出版了《軒轅黃帝》《黃帝陵》光盤
近年來,海外華人前來黃陵謁陵拜祖不斷增多,很多人都想帶回一整套黃帝文化叢書,但由於書太多太重,攜帶不方便,常常感到遺憾。為了滿足海外華人對黃帝文化的需求,蘭草上延安下西安,聯係如何把黃帝文化史料叢書輸進光盤,便於海外華人攜帶。他到西安了解出版情況後,回答是出版多媒體和VCD兩個光盤,最少需資金20萬元。回縣後,他向縣政府領導講明出版多媒體和VCD光盤對宣傳黃陵的作用,請求縣政府在財政緊缺的情況下,暫借20萬元。縣領導同意後,兩個光盤分別由陝西省文化廳音像出版社、交大出版社於1998年清明節正式出版,並在黃帝陵發行,受到了海內外華人的好評。蘭草為了用通俗易懂的地方語言,宣傳黃帝一生的豐功偉績,邀請陝西快板專家盧向陽先生5次來黃陵,編出《拜謁黃帝陵》錄音磁帶,一次發行5000盒,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第一個站出來公開批駁混淆視聽的邪說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尋根問祖的海外華人逐年增多,加上新聞媒體和出版讀物對黃帝陵的大力宣傳,黃帝陵舊貌越來越不適應海內外前來謁陵拜祖的需求,引起國家對重整黃帝陵的高度重視。在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的倡導下,一個重整天下第一陵的宏大工程於1992年8月正式開始了。正在這時,國內卻刮起一股有損祖先形象的歪風。說什麽炎黃二帝是不存在的,最多不過是個傳說而已,為他們修陵造墓搞祭祀活動大可不必。特別是北京某報,在整修黃帝陵基金會成立不到10天,就在頭版位置發表了題為《北京平穀發現軒轅陵,就是黃帝陵》的文章,最後還說今後海內外炎黃子孫可到京郊去拜謁黃帝陵。當時,在海內外華人中引起軒然大波。
麵對這些異端邪說,觸動了當時正在注釋翻譯出土《黃帝四經》的蘭草。他拍案而起,氣憤地說:“《黃帝四經》已出土20多年,怎麽能說炎黃二帝是不存在的?我們有些學者不去研究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曆史,卻在報刊上撰文胡說八道。”他一氣之下,夜以繼日地趕寫了《黃帝四經出土做佐證,五千年懸案迎刃而解》《黃帝崩,葬橋山》《漢武仙台來作證,十八萬大軍祭黃陵》等批駁文章,先後在《人民日報》海外版,《陝西日報》、北京《華聲報》《文摘報》,香港《大公報》、台灣《自立晚報》《聯合報》刊載,有力地批駁了有損祖先形象的異端邪說。
第一個用通俗語言注釋出版《黃帝四經》
1973年有一條轟動世界的新聞,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一具在地下沉埋了2142年的女屍,肉體完好,未有腐爛。在3號墳墓中,掘出大量帛書,全都寫在絹上。《黃帝四經》佚書和老子的《道德經》合抄在同一絹上,當時震驚海峽兩岸史學界。這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曆史長河裏,出土的第一本黃帝的書。“黃帝崩,葬橋山”,看來,司馬遷在《史記》裏的記載是正確的。至於國內有人提出《黃帝崩,葬橋山》說得很籠統,《史記》裏沒有寫明是哪個橋山,給後世人留下難解之謎。蘭草說,這純屬故弄玄虛。眾所周知,司馬遷祖籍陝西韓城縣人,司馬遷本人又是漢朝中央機關編寫史書的官員。黃陵縣距離漢朝京城首都長安隻有100多公裏,距離韓城不到200公裏,難道司馬遷還弄不清黃帝葬在哪個橋山?何況,司馬遷在寫《史記》前,還親自來到黃陵縣(當時叫翟道縣)進行過實地考查。今天《黃帝四經》出土已20多年了,研究《黃帝四經》的人卻很少。蘭草認為《黃帝四經》是一部治國、治家、做人、做官,最古老、最原始的一部經典著作。黃帝在他的“經法”中第一句就提出“以法治國”。今天,司法界經常講的一句“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就來源於《黃帝四經》。“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也出自《黃帝四經》。五千年前,我們祖先軒轅黃帝在他“十大經”裏就提出“為官七年標準”。那時,就提出預防腐敗。黃帝說:“為王者(指當官的),不可貪玩,狩獵。”“為王者,不可沉在酒樂之中”“為王者,不可媚環(環指美女)”。可惜,司馬遷在寫《史記》時,沒有看到《黃帝四經》。如何將《黃帝四經》盡快注釋出版,這是蘭草多年夢想的一件大事。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經過3年辛苦,終於在1997年將《黃帝四經》注釋出版。當時,蘭草沒有經費,付不起7萬元印刷費,隻好將兒子新買的一部吉普車向印刷廠頂了賬。有人問他,你這是何苦呢?蘭草回答說:弘揚黃帝文化,是我今生唯一的願望。
選自2004年《華聖文化》第3期
作者簡介:
劉德錄,1956年11月出生於陝西省黃陵縣。高中文化程度,中共黨員。1977年7月參加工作。先後在黃陵縣糠醛廠、縣人事勞動局工作。1995年調入黃陵縣老齡辦工作至今。
張和平,1958年10月出生於陝西省黃陵縣。大專文化程度,中共黨員。1976年3月參加工作。先後在黃陵縣外協辦、科委、人事勞動局工作。1977年1月任黃陵縣老齡委辦公室主任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