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祭祀總體環境的設計,充分考慮到了整修後黃帝陵建築莊嚴、古樸、肅穆的風格,地毯、旗幟、條幅等造型運用黃、灰、紅三色布局在不同區域,將會進一步渲染祭祀大典的整體效果。
三、主祭、陪祭人和主持人服裝的款式設計,借鑒漢代袍和坎肩的特點,色彩、紋飾的運用,具有較強的視覺效果。
四、祭器可以采用仿商周青銅禮器。“九鼎八簋”凝重大氣,可依次擺放在黃帝像正前,兩側為編鍾、編磬,其他禮器件數不宜過多。旗幟以太常和龍旗為主。
五、樂舞四段式設計構思新穎,以表達先民對黃帝的祭拜和象征中華民族的團結與複興,有助於增強祭祀活動感染力。時間應控製在8到10分鍾內為宜。
六、黃帝石畫像東西兩側立麵和基座上的“四神”與“五嶽山水”紋飾,可以采用減地平雕加線刻,但黃帝像不應做過多處理。
七、同意黃帝陵祭祀禮儀方案。建議做進一步修改後,報請國家有關部門和陝西省政府批準,自2004年起在清明祭祀大典中實施,並不斷加以完善。
黃帝陵祭祀禮儀方案(北京)論證會
專家具體意見
一、關於鳴放禮炮34響
這是依據現在行政區劃設置。如果今後行政區劃變小,省份增多,祭祀時間會很長。最好采用3響或者9響。“九”是中華民族傳統最高禮數,以9響為宜。
二、關於服飾
1.祭祀是當代人的活動,要反映當代人的理念,不一定非要拘泥漢式。穿袍有宗教化的感覺,服裝應體現莊嚴、肅穆,參祭人應著正裝,戴佩巾(圍巾)為宜。
2.要明確界定主祭人概念。如果主祭人是司儀,也可以考慮穿一點前人的服裝以示紀念,但如果主祭人是國家領導人或省級領導一定要著正裝。
3.佩巾(圍巾)有較好的紀念性。佩巾設計要長一些到膝蓋,類似藏族哈達,可通過不同顏色、款式、紋飾等區別主祭、陪祭和參祭人。
三、關於樂舞
1.因為是祭祖活動,樂舞也應體現莊嚴、肅穆和古樸的氛圍,應當講究深沉、含蓄、豐富內涵,避免過於藝術化、劇場化、戲劇化傾向。
2.音樂既要達到傳達曆史信息,又要讓當代人能夠接受,笛子是重要樂器,而且要突出五音節、七音節律。
3.音樂總體速度偏快,顯得大氣度不夠,應將音樂速度降下來,古樸感、莊重感才會得到加強,特別是一、四樂章。
4.樂舞台的設計,高低寬窄要適度,既要考慮參祭人觀看,又要考慮活動結束後方便人流到大殿瞻拜,台麵設計不能太寬。
四、關於祭器旗幟
1.祭器不應太繁雜,數量不宜太多,體量可大一些,簡潔、明快即為莊嚴,要符合美的原則。
2.旗幟總的高度(4.5米)應降低,數量(100多麵)也應減少,否則就會影響祭祀大殿的氣勢。
五、關於環境的色彩
黃、灰、紅三色中,黃、灰色顯得過多,要適當增加一點紅色(土紅),以反映現在的精神。應根據活動情況配置好三者的比例。
六、關於黃帝像的設計
黃帝像底座要抬高一些,現在石畫像設計正麵顯得太方,應保持與大殿比例協調。像周圍的裝飾要古樸,有的地方可光一些,有的地方要粗糙些。
七、關於文字的定位問題
凡文字中涉及華夏民族,一律改提為中華民族,應考慮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從民族團結的關係上更好的把握。
二、民祭
自民國二十四年開始,每年的清明節伴隨公祭都舉行民祭活動,但民間祭祀無固定的儀式,往往根據祭奠者的願望及習俗而定。20世紀80年代,黃陵縣政府對清明節民祭試行改革,但仍然是沒有統一的時間、儀式的規定。1980年恢複祭陵活動以後,海內外炎黃子孫前來謁陵拜祖者更多,他們用各自的風俗和方言來歌頌祭奠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
1988年,黃陵縣恢複了一年一度的重陽節民祭軒轅黃帝逸仙盛會。民祭活動熱烈淳樸,程序是:(1)全體肅立。(2)各界代表就位。(3)擊鼓鳴鍾。(4)奏古樂。(5)祭奠(敬獻花籃、花圈,群眾代表敬獻三牲祭品,上香,燒紙,奠酒等)。(6)行三鞠躬禮。(7)恭讀祭文。(8)鳴放鞭炮、繞陵一周(由鼓樂隊前導,主祭、陪祭人依次繞行)。(9)祭陵留影。(10)植紀念樹。
民祭活動保留公祭活動中的一些內容,增加了鼓樂隊、嗩呐隊和56人組成的儀仗隊(執黃龍旗),12人組成的三牲隊。主、陪祭人穿印有巨龍騰飛的黃馬甲,肩披繡有“古老中國一條龍,龍的故鄉在黃陵”大字的佩帶。除此之外,在祭陵儀式裏還增加了擊鼓、鳴鍾、植紀念樹等儀式。
1996年清明民祭軒轅黃帝陵儀式為:(1)執事者各就各位。(2)祭典子孫肅立就位。(3)奏樂,[1]擊鼓鳴鍾〔擊鼓33響,代表33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及港、澳、台地區(1996年還無特別行政區);鳴鍾12響,代表12億子孫〕。[2]金號三匝(長號對空轉圈吹三次)。[3]大樂三吹(長嗩呐吹三響)。[4]大銅三發(大銅鑼敲三響)。[5]細樂三奏(小嗩呐吹三響)。[6]鼓樂齊鳴(所有長號、嗩呐、鑼、鼓齊奏)。(4)掃塵掛影(由一名執事清掃祭亭,懸掛黃帝像)。(5)祭祀樂舞。[1]先民祭祀樂舞。[2]漢武帝祭禮樂舞。[3]元泰定帝遣官祭祀樂舞。[4]清康熙帝遣官祭祀樂舞。(6)敬獻祭品。[1]敬獻鮮花、花籃、鬆柏。[2]上香(由兩名執事帶子孫醒香、捧香、納香,行叩拜禮,上香)。[3]奠酒(由兩名主陪祭人行跪拜禮,敬酒三杯,一敬天,二敬地,三敬軒轅黃帝)。[4]敬獻餅羹時果(由十名子孫分別端麵花四盤、時果六盤獻陵前)。[5]敬獻金鬥、銀鬥。(7)行高奠禮,恭讀祭文。[1]行三拜九叩禮(跪三次,叩拜九次)。[2]由主祭人恭讀祭文(鼓樂暫停,內外肅靜)。[3]焚燒紙錢、香表。(8)掃墓(執事率子孫繞陵一周,撒五穀、水酒、紙錢、餅羹等於陵上)。(9)植紀念樹。
2004年以後的民祭議程主要包括:“全體肅立、擊鼓鳴鍾、敬奏祭樂、敬獻花籃、敬獻祭品、上香奠酒、恭讀祭文,行叩首禮,樂舞告祭,馭龍升天”等。
大型民祭議程(祭祀地點:軒轅殿前廣場)
主執事宣布:全體肅立 祭拜軒轅黃帝典禮開始
第一項:擊鼓鳴鍾(擊鼓34響,鳴鍾9響)
第二項:敬奏祭樂
第三項:上香奠酒
上香
奠酒
第四項:敬獻花籃
第五項:敬獻祭品
敬獻三牲
敬獻餅羹
敬獻時果
第六項:恭讀祭文
第七項:行鞠躬禮
第八項:樂舞告祭
第九項:馭龍升天
中型民祭議程(祭祀地點:黃帝陵前)
主執事宣布:全體肅立 祭拜黃帝典禮開始
第一項:鳴鍾奏樂
鳴鍾九響(寓意九九歸一、九州升平、九州一統)
敬奏祭樂
第二項:敬上高香
第三項:敬奠祭酒
第四項:敬獻花籃
第五項:敬獻祭品
敬獻餅羹
敬獻時果
敬獻三牲
第六項:恭讀祭文
第七項:行鞠躬禮
第八項:樂舞告祭
第九項:祭禮告成(由民樂隊引導,繞陵一周,謁陵祭祖)
小型民祭議程(祭祀地點:黃帝陵前)
主持人宣布:全體肅立 祭拜軒轅黃帝儀式開始
第一項:鳴鍾奏樂
鳴鍾九響
鼓樂齊鳴
第二項:敬獻花籃
第三項:敬獻祭品
第四項:上香奠酒
第五項:恭讀祭文
第六項:行鞠躬禮
第七項:祭禮告成(參祭代表由民樂隊導引,繞陵一周,謁陵祭祖)
2004年追遠迎祖祭祀儀仗
此外,台灣於每年4月24日,遙祭黃帝陵,由領導人親祭或遣官致祭,有文、武官員參加。設糾儀一人,司儀一人,讚引一人,讀祝一人。另設司香、司帛、司花、司爵、司牲、司果、司饌共若幹人。祭品祭器有:正位前為牛一、羊一、豕一、登一、簠簋各二、籩豆各十二,配位前為羊一、豕一、登一、簠簋各二、籩豆各十。程序為:(1)典禮開始。(2)全體肅立。(3)主祭者就位。(4)陪祭者就位。(5)與祭者就位。(6)奏祭樂。(7)上香。(8)讀祝。(9)行三鞠躬禮。(10)獻帛。(11)獻花。(12)初獻爵,全體一鞠躬。(13)亞獻爵,全體再鞠躬。(14)終獻爵,全體三鞠躬。(15)獻牲。(16)獻果。(17)獻饌。(18)獻粢盛。(19)行三鞠躬禮。(20)焚祝。(21)奏祭樂。(22)禮成。
祭祀軒轅黃帝儀式議程儀仗祭品祭器設置含義的簡要說明
“祭祀之道,自先民以來則有之矣”(《後漢書·祭祀書》),中國人曆來重視祭祀。對黃帝的祭祀,由來已久,自秦漢以來,一直綿延不斷,並且在祭祀的時間、祭祀的規格、祭祀的儀式以及祭器、祭品等方麵都有一定的講究。特別是明清以來,對黃帝的祭祀不僅連綿不斷,而且規格高、祭祀儀式也比較規範。在祭祀的時間上,大的祭祀盛典都定在每年的清明節和重陽節。民國時期,把清明節定為“民族掃墓節”每年都舉行公祭典禮,重陽節相傳是軒轅黃帝馭龍升天(仙逝)之日,也是民間祭祖的傳統祭日。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不僅重視黃帝陵的保護整修,更重視對始祖的祭祀。黃帝陵祭典,已被國家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黃陵縣也被中國文聯、中國民協譽為“中國黃帝祭祀文化之鄉”。清明公祭、重陽民祭已形成製度,而且祭祀的儀式也與時俱進,經過挖掘整理,不斷規範和完善,並且更富有時代特色和內涵。
對黃帝陵的祭祀,人們都以“至尊、至上、至高、至大”來表述。如:祭祀的時間“九點五十”就是取意“九五至尊、至高無上”;祭品、祭器的設置上體現“至尊、至高、至大”的理念,如:太牢(即豬、牛、羊三牲祭品),就是最高規格的祭品,“九鼎八簋”是古時最高祭祀的器物。對黃帝祭祀議程的內容、儀仗的編排、祭品的安排上也是按照既“繼承傳統”,又“與時俱進”的原則實施。民祭議程主要包括:“擊鼓鳴鍾、敬奏祭樂、敬獻花籃、敬獻祭品、敬上高香、敬奠祭酒、恭讀祭文、行叩首禮、樂舞告祭、馭龍升天”等。儀式中“擊鼓鳴鍾”擊鼓34響,代表34個省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共尊始祖軒轅黃帝;鳴鍾九響,寓意九九歸一、九州升平。祭樂是專為祭祖挖掘整理的祭祀樂曲,樂器以民間大、小嗩呐為主,配以笙、管、笛、鼓、釵等,突顯黃土高原粗獷、高亢、激昂的民情風味。“馭龍升天”既象征黃帝九九重陽乘龍升天,又象征龍的傳人生生不息,中華民族巨龍騰飛、繁榮昌盛。“樂舞告祭”主要以弘揚黃帝的豐功偉績、洪恩浩德為主題。
祭品主要有太牢(三牲)、餅羹(麵花)、時果等。4盤由黃帝陵民間藝人精心捏製的大麵花,分別為“百鳥朝鳳”“萬紫千紅”“二龍戲珠”“靈獅猛虎”,代表神州大地龍鳳呈祥、龍騰虎躍、百花爭豔、繁榮昌盛。由十二生肖和花鳥圖案組成的一盤供饃,書寫著“聚九州風物,獻一瓣心香”的緞帶,表達了中華兒女對軒轅黃帝的崇敬之情,祈盼始祖能保佑天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蔭佑萬物生靈,平安幸福。時果,即應時之果,代表一年四季碩果累累、國泰民安。
祭祀麵花
儀仗編排的思路以天子祭祀為形製,以“盛大”為原則。“盛”即:盛世祭祖、興盛中華;“大”即:大中華、大一統、大聲威。儀仗陣容主要內涵有:開道鑼八麵,意為威風八麵,聲震八荒;祭旗1麵,上書“恭祭軒轅黃帝”,圖案似祖宗“牌位”,兩邊條幅分別書寫著“古柏千叢迎赤子,心香一炷祭軒轅”;龍鳳幡各九麵,寓意中華兒女龍鳳呈祥,九九歸一,九龍朝宗、九州升平。龍旗56麵,意為軒轅黃帝是龍的祖宗,中華兒女是龍的傳人,56個民族共尊始祖軒轅黃帝。
佩巾(又稱禮巾)。舉行大型公、民祭黃帝陵活動,參祭人都要佩戴。佩戴佩巾參加祭祀大典,既可顯示祭祀大典的莊嚴肅穆,又能體現參祭人對始祖黃帝的崇敬之心。黃帝有土德之瑞,故佩巾定為黃色,黃色代表中和、吉祥。
九州明月祖陵在,萬方赤子覓同宗。中華國脈承龍脈,黃帝英魂壯民魂。祭拜黃帝陵活動是傳承中華美德、緬懷先祖功德、勃發民族精神。今天,我們紀念黃帝、拜謁始祖,就是深刻體會這種民族精神,繼承這種民族精神,把中華民族精神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