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祭祀
一、先秦時期
祭祀在中國曆史傳統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左傳·成公十三年》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國語·魯語上》說:“夫祀,國之大節也,而節,政之所成也,故慎製祀以為國典。”《禮記·祭統》中也有“禮有五經,莫重於祭”之說,認為“五禮”中祭禮最為重要。祖先是最重要的祭祀對象之一,而中華人文始祖黃帝又是要首先祭祀的祖先。
傳說黃帝去世後,當時的人們就設立神廟、祭壇,用各種精美的器物祭祀黃帝。《繹史》卷五引《紀年》及《博物誌》就說:“黃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幾杖而廟祀之。”考古材料表明,黃帝時代已經出現了大型的祭壇(如遼寧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東山嘴紅山文化祭壇)和神廟(如牛河梁積石塚女神廟),這可以佐證黃帝去世後即有祭祀黃帝之事的傳說。
堯舜禹時代,黃帝更加受到人們的崇敬。據《國語·魯語上》所記:“有虞氏□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後氏□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禮記·祭法》也說:“有虞氏□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夏後氏亦□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所謂“□”,《禮記·大傳》說:“禮,不王不□。王者□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祭法》注引楊複的解釋說:“□、郊、祖、宗,乃宗廟之大祭。□者,□其祖之所自出,而以其祖配之也。”也就是說,每一朝君主追溯自己的始祖,把他當做祭祀的對象,至於始祖以前的更早的祖先,則用□祭的辦法加以報祀。□禮是一種追念遠祖的大禮,古製隻有天子才有資格舉行。由於黃帝開創性的業績,有虞氏和夏後氏都把他視為遠祖,並用祭祖之禮的最高規格祭祀,反映了當時人們對黃帝濃厚的追根報祖之情。
三代時的祖先祭祀特別重視功德,以功德為選擇祭祀對象的標準。《國語·魯語》記載:“夫聖王之製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禮記·祭法》也有同樣記載。黃帝以其開創中華文明的卓越曆史功勳,受到人們隆重祭祀。
但從商代開始,對祖先的祭祀有所變化。由於父係製的高度發展,人們計算祖先祭祀係列時,更加注重直接的血緣關係,而按照商族的傳說,他們的始祖契是由簡狄與帝嚳所生,因此殷人就“□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禮記·祭法》)。這種做法影響到周代,因周族的始祖稷是薑媛與帝嚳所生,他們就“□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同上)。雖然如此,中華民族祭祀黃帝的傳統並沒有中斷。那些以黃帝為初祖的諸姓後裔,仍然按照傳統習慣祭祀黃帝。
春秋戰國時期,黃帝作為其苗裔的遠祖繼續被祭祀。齊侯因□敦銘文證明,戰國時期齊國的田氏仍把黃帝視為遠祖進行祭祀。同時,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祭祀具備了新的意義。由於先秦諸子紛紛借黃帝立言,黃帝和黃帝時代在諸子的著作中被做了不同的描述。儒家的仁義,道家的無為,法家的法治,神仙家的出世,在諸子著作有關黃帝的記載中都可以看到。這些著作盡管帶有著作形成時代的烙印,但同時也反映出黃帝的功績和黃帝時代的特征不斷為人們所認識。當時的人們為了規擬未來社會的藍圖,紛紛研究黃帝和黃帝時代,並開始打出黃帝的旗號,出現了一個重要學派——“黃學”。據《漢書·藝文誌》的著錄,戰國時期出現的“黃帝之書”有《黃帝四經》《黃帝銘》《黃帝君臣》等共12類26種。據長沙馬王堆出土的《黃帝四經》,黃學的主要思想是文武並用、刑德並行、以法為符、皆斷於法、無處無執、無為而治、保民而王等。這些思想無疑是為結束戰爭局麵,促進大一統的實現而出謀劃策。可見,到戰國時期,人們在承認黃帝是華夏族的血緣意義上的祖先的同時,更加突出了作為中華民族精神象征的黃帝的意義,黃帝成為引導人們從戰亂走向統一、走向社會和諧和穩定的旗幟。
五帝以及其中的黃帝,本來都是祖先,後來獲得天神和帝王的含義。其原因在於五行學說的傳播,戰國中期以來人們用金、木、水、火、土相克的原理來解釋曆史的演變規則,認為黃帝代表土德,周代是火德。如果用五行相生的原理推測,火生土,取代周代的王朝應該又是土德;如果用五行相克的原理推測,水克火,土克水,取代周代的王朝應該是水德,而水德之後也是土德。這樣一來,代表土行之一的黃帝就具備了神格,被作為天神而享祀了。作為天神的五帝之祭為“迎氣”之祭,即迎接季節之氣的祭祀。在陰陽五行理論框架下,作為天神的五帝代表木、火、金、水、土五行,又代表東、南、西、北、中五方,又代表春、夏、秋、冬和夏秋之交五個時間,又代表青(蒼)、赤、白、黑、黃五種顏色。所以作為天神的五帝有五行之帝、五方之帝、五時之帝、五色之帝等含義,隨文而異。《周禮·春官·小宗伯》:“兆五帝於四郊,四望四類亦如之。”鄭注:“五帝,蒼曰靈威仰,大昊食焉;赤曰赤熛怒,炎帝食焉;黃曰含樞紐,黃帝食焉;白曰白招拒,少昊食焉;黑曰汁光紀,皞頊食焉。黃帝亦於南郊。”鄭玄的這個說法,又將天神五帝與上古的五個曆史人物聯係起來,並指出了五帝神的名稱,其中有部分說法是漢代才出現的。《孔子家語·五帝篇》對五帝的來由做了相當清晰的解釋:“季康子問於孔子曰:‘舊聞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實,請問何謂五帝?’孔子曰‘昔丘也聞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號,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終始相生,亦象其義。故其生為明王者,死而配五行,是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黃帝配土、少皞配金、顓頊配水。’”馬端臨認為《家語》的解釋“其說本正大也”(《文獻通考》卷七八)。秦蕙田在《五禮通考·吉禮·五帝》中也稱讚說《家語》的解釋“文義甚明”。了解以上情況以後,我們就會知道古代的黃帝祭祀有不同類型,或者作為祖先祭祀,或者作為天神祭祀,或者作為帝王祭祀。
在確鑿的記載中,戰國時秦國已在祭祀天神黃帝了。《史記》載秦靈公於前422年(周威烈王四年)曾作吳陽上畤,專祭黃帝。地處西陲的秦族,在秦靈公之前,秦曾祭祀少昊、太昊。但在戰國時期陰陽五行思想和黃學思潮的影響下,秦也開始祭祀炎帝、黃帝。這一方麵表明秦國為統一做準備。凡有利於統一、凡在曆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的曆史人物都納入其最高祭祀係統;另一方麵也表明在春秋戰國民族融合的大趨勢下,任何一個民族都必須吸取其他民族的曆史經驗,吸納其他民族的優秀傳統。
二、秦漢時期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沿襲了秦國對白、青、黃、赤四帝的祭祀。
按照五德終始說,秦為水德,土克水,所以有漢為土德之說,而黃帝亦為土德,因此,當劉邦響應陳涉起義,在沛舉兵時,就曾“祠黃帝”(《漢書·高帝紀》)。漢初以黃老之學治國,而黃學是黃老之學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西漢開國之初,曆經長年戰亂,已是遍地傷痕,滿目瘡痍,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漢書·食貨誌》曾形象地描述了這一時期的經濟窘境:“天下既定,民無蓋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上自皇帝下至於平民,都欲“休息乎無為”。在漢初皇帝中,信奉黃學最力的是漢文帝和漢景帝。《史記》《漢書》中記載漢文帝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除謗誹去肉刑的政策,提倡親躬藉田,崇尚儉樸的生活作風,都與古佚書所闡述的黃學思想是一致的。景帝繼承了文帝的政策,也崇尚“黃學”,而宮閫中信奉“黃學”的有竇太後,她是執行漢初“黃老”政策強有力的人物之一。位至將相而崇尚黃學的有曹參、陳平等人。曹參拜膠西黃學權威蓋公為師,後來繼蕭何為漢宰相。陳平自少年時代起就“治黃帝、老子之術”(《漢書·陳平傳》),他是繼曹參、王陵之後的漢宰相。其地位列名臣而崇信黃學的還有汲黯、鄭當時等等。漢初社會在前30年就初見成效,此後40年便大見成效。劉邦末年,“天下大安”,惠帝、呂後時期“天下晏然”,“衣食滋殖”。中經文景之治,“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餘財。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漢書·食貨誌》)。原來連天子都不能得到四匹駕車純一色的馬、將相隻能坐牛車的狀況,到這時已經是老百姓都有馬匹,阡陌之間成群,乘母馬參加聚會的人都會被摒棄在外。黃學對形成西漢的盛世局麵,無疑是很有成效的。在這種大背景下,漢代自然非常重視對黃帝的祭祀。劉邦入關在秦見到四帝畤,又加設了黑帝顓頊之畤,並頒布詔書說,要按照秦的慣例對五帝加以祭祀,此後五帝之祀一直延續到漢成帝之時。
對人文始祖黃帝的神化,濫觴於先秦,代表學派是陰陽家。陰陽家的觀點在雜家著作《呂氏春秋》中可窺其端倪,主要表現為把五帝與節時、五行相配,《禮記》中也有類似的記載,這樣黃帝儼然成了司時之神,也成為後世季夏拜祀黃帝的淵源。《淮南子·天文訓》更把黃帝說成是執繩而治四方的中央之帝,《淮南子·說林訓》高誘注說:“黃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時,化生陰陽。”在漢初黃帝作為上天五帝之一被祭祀,漢武帝時采納了亳人謬忌“天神貴者泰一”的主張,以泰一神為最高神,五帝降為泰一之佐。漢武帝時在甘泉築泰一壇,祭昊天上帝“泰一”,在壇之下設五帝壇,用祭天禮的規格來祭祀五帝(包括黃帝)。又根據公孫帶所上黃帝明堂圖“作明堂汶上”,合祀天神泰一和其佐五帝,使祭祀禮儀初具規模。漢武帝後,黃帝被當做天帝之一加以祭祀,成了封建國家的常規祭典。漢成帝時廢除雍五畤和甘泉泰一祠,在長安建南郊,南郊祭壇除昊天上帝壇外,還有五帝壇。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年(26)在洛陽城南建圜丘,為圓壇八陛,合祀天地,其外壇上為五帝位,黃帝位於丁未之地,祭祀禮儀“采元始中故事。”甚至還有專門的“黃郊”,即在季夏之日,專門祭祀黃帝以迎季氣。秦漢時期,黃帝作為天帝之一,在封建國家的祭天禮中享受配祭。黃帝神性的膨脹,是黃帝崇拜發展到極致的結果。
在對天神黃帝進行祭祀的漢代,對人文黃帝的祭祀也不絕如縷。西漢中期,對於人文始祖黃帝的認識又有一些新變化。隨著儒學在漢代被定為一尊,成為官方意識形態,黃學的政治色彩逐漸淡化,養生之術得到了發展,黃帝被方術之士打扮為懂得飛升之術的祖宗,以致漢武帝在元鼎元年(前116)聽到群臣議論黃帝升天之事時,便一心想學黃帝成仙升天。傳說漢武帝巡視邊防途經橋山,看到橋山上有黃帝的墳墓,就問下臣:“我聽說黃帝騎龍升天了,為什麽還有墳墓?”臣下回答說:“黃帝成仙上天,群臣安葬了他的衣冠。”漢武帝聽後感慨萬千,於是在黃帝陵前祭告,祈求像黃帝一樣成仙上天。而黃帝因封禪而不死的說法,更使這位夢想長生的皇帝向往備至,表示“吾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履耳”。在方士慫恿下,漢武帝於前116年舉行首次封禪大典,改年號為元封。後來又多次封禪,成為行封禪禮最勤的帝王。在不斷求仙而空無所獲“怠厭方士之怪迂語”的情況下,還是“羈縻不絕,冀遇其真”。
西漢末年代漢的王莽好古,想按《周禮》治理國家。為了名正言順,他封黃帝後為公侯,使奉其祭祀。他本人也以黃帝為初祖,虞帝為始祖,建黃帝廟方40丈,高17丈,並“郊禮黃帝以配天,黃後以配地”。王莽登上皇帝寶座以後,將軒轅黃帝之祭奉為國祭,並頒布政令,要普天下黎民百姓祭祀軒轅黃帝,以表示他登帝位是繼承先祖的意願,為民造福。他派人重修了軒轅廟,並廣征通曉祭典禮製的人,籌辦祭祀黃帝的典禮。
三、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對黃帝的祭祀,主要有三種情況:
第一是按照漢代形成的慣例,在南郊祭天的同時設五帝神位,加以祭祀,有時還專門舉行“黃郊”以迎季夏之氣。祭天禮是天子權力的象征,而這一時期國家分裂,各個分立政權的統治者爭奪正統地位,都要行郊天大典,同時祭祀黃帝。據《文獻通考·郊社三》,魏晉南北朝時期舉行過郊天大典的帝王有:魏文帝、魏明帝、吳孫權、晉武帝、晉元帝、晉成帝、晉康帝、晉安帝、宋武帝、宋孝武帝、齊高祖、梁武帝、陳武帝、北魏道武帝、北魏明元帝、北魏獻文帝、北魏孝武帝、北齊高祖神武帝、北周武帝等。舉行過“黃郊”迎氣之典的帝王有魏明元帝、北齊諸帝、北周諸帝。如北魏明元帝太常三年(418)立五精帝兆於四郊,遠近仿五行數,各為方壇。祭黃帝常以立秋前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