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雄踞皖南,秀連閩浙,群山匯聚,奇峰疊起,森羅萬象,集中了我國許多名山的特點,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黃山之奇,奇就奇在奇峰異石。在千峰萬壑之間,塊塊岩石狀如尊尊石雕,似物、似獸,或喜、或怒,或莊嚴、或詼諧,真可謂千種姿態,萬般形象;加上煙霞、雲海、奇鬆等景物的渲染、烘托,使得山石呈現“移月換形”的種種藝術形象,如“童子拜觀音”“王老上天都”等都是形象逼真的立體畫卷。然而,黃山得名的由來,更給黃山的奇峰異石增添了一層神奇的色彩。
黃山從前叫黟山,這是由於山石黑黝黝有光澤而得名。黟山為什麽後來改稱黃山呢?原來,這與黃山流傳著許多有關黃帝的故事不無關係。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相傳他在位一百多年,深受百姓的愛戴。後來,由於年事漸高,精力日衰,黃帝就將帝位禪讓少昊。黃帝是一個對生活充滿希望的人,他不願坐著等死,便決定去追求一種長生不老的境界,於是就拜仙翁容成子、浮丘公為師,跟隨他倆學道煉丹,求長生不老之術。浮丘公對他說:“修道煉丹,一定要選擇靈山秀水,丹藥才能煉成。”於是黃帝就跟隨浮丘公、容成子外出尋找煉丹勝地。他們跋山涉水,遍曆五嶽三山,最後來到江南黟山。隻見這裏的山峰很多很高,高出雲頭;這裏的山穀很陡很深,深到海底,白雲像綢子一樣,整天繞著山峰飄來蕩去,真是人間仙境。黃帝認為這裏是煉丹修仙最理想的地方,從此以後,他就和浮丘公,容成子同住此山煉丹。
他們每天伐木燒炭,采藥煮石,不管刮風下雨,從不間斷。據說那丹藥必須反複煉九次,才能煉成,這叫“九轉還丹”。他們煉了一次又一次,越煉難度越大,但黃帝的決心也越大。經過480年,那閃閃發亮的金丹終於煉成了。黃帝服了一粒,頓覺身輕如燕,竟然能升空遊戲。黃帝的須發也由白變黑,但因衰老而造成的皮膚皺折卻依然如故。就在這時,紫雲峰崖隙間,突然流出一道紅泉,熱氣熏蒸,香氣撲鼻。於是浮丘公恭請黃帝到這紅泉中沐浴。黃帝在紅泉中連浸了七天七夜,全身的老皺皮膚都隨水漂去,他完全像換了一個人似的,看上去滿麵紅光,青春再現。
就在黃帝脫胎換骨、返老還童之際,紅泉的上空突然祥雲縹緲,笙歌悠揚。頃刻之間,霧散雲開,霞光耀眼,異香襲人,忽然有珠函一件、玉壺一把,從空中徐徐降下,黃帝接在手中,打開一看,函中有霞衣、寶冠、珠履,壺中盛滿了瓊漿玉露。浮丘公在一旁恭敬地說:“這是上天賜給黃帝的寶物,請接納。”黃帝將天賜寶攜回北海望仙峰石室,接受群臣的祝賀,披霞衣,戴寶冠,穿珠履,飲下甘露瓊漿。當他走出石室時,身上霞光萬道,照遍了黟山的高峰深穀。這時,空中又降下白龍、彩幡、珠蓋,黃帝與浮丘公、容成子一起乘上白龍,彩幡引路,珠蓋護頂,從望仙峰頂,飄飄上升而去。山下臣民齊聲歡呼,響徹雲霄。
這段神奇的故事流傳很早,《周書異記》《神仙傳》等書中都有記載。到了唐代,因篤信道教,好神仙之說,使得這個故事流傳得更為廣泛。天寶六年(747年)六月十七日,唐明皇為了紀念黃帝,下令改“黟(yī,音衣)山”為“黃山”。從此,“黃山”這一名稱便一直沿用至今。隨著黃帝在黃山煉丹的故事的流傳,黃山的許多名勝古跡如軒轅峰、浮丘峰、容成峰、煉丹峰、望仙峰,以及煉丹台、黃帝坑、丹井、藥臼、洗藥溪、曬藥台等,都與這個神話故事有聯係。
整 理:嚴小琳 吳經緯
流傳地區:安徽黃山
《黃帝內經》的由來
軒轅黃帝和炎帝平定了天下:設百官、製法典,治理了塵世;教化先民識百草、種五穀、造屋宇、養蠶織布,使黎民百姓不再受饑寒。按理說他該舒舒服服地享幾天福了,可是,百官們見他還是愁眉不展,好像有啥心事兒。原來,他是為人們得病生災的事兒犯愁!那時候世上還沒有醫生,也沒有藥物,人們往往一個頭疼腦熱,鬧不好就送了命兒。若遇上瘟疫流行,男男女女一死就是成千上萬了。他對這事咋能不著急呢?
有一次,力牧隨他上山射獵,出了一身大汗,脫光衣裳讓山風吹了一會兒,回來以後就病倒了。他趕忙跑去看力牧。他摸摸力牧的頭,火炭一樣燙手;看看力牧的臉,連眼睛都睜不開了,一連三天,不見一點好轉。力牧是他最得力的臣子,戰蚩尤出過大力,還幾次救過他的命,現在突然病成這個樣,可把他急壞了。他想來想去,實在沒了辦法,就傳下一道令:誰要能使力牧的病好了,就封他為“藥師”。
消息傳開後,來了一個老頭兒。這個老頭兒詳細地問了力牧生病的經過以後,從一個竹籃裏取出了幾根柴不柴、草不草的東西,讓黃帝給力牧熬湯喝。黃帝一看,心想:這東西咋能夠治力牧的病呢?老頭兒看出了黃帝的心思,就說:“這是山上陽坡彎彎裏長的東西,它受日頭的精華,極是發熱,熬了喝湯,就能使人粘粘出身大汗。力牧的病,正是出了大汗,讓山風吹回憋在身子裏出不來的緣故。吃下這草熬的湯兒,出一身大汗,病自然就會好的。”軒轅黃帝聽了,覺得有道理,馬上叫人去燒火煎熬。
力牧喝了這種草熬的湯兒,果真出了身大汗,頭也不發燒了,眼也睜開了,話也能說了,大病不幾日就好了。力牧病好後,黃帝兌現承諾:封老頭為“藥師”,讓他專門研究采集山中的藥草,給人治病。
傳說,這老頭兒名叫岐伯。後人把他與黃帝研討治病養生經驗,整理成了一本書,叫做《黃帝內經》,這就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醫學著作。
講 述:楊生旺
整 理:孫明琴
流傳地區:河北涿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