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十六節 高原,高原(外三首)

  聞頻

  高原,高原

  野花野樹喚不醒的野山野峁

  橫陳著。聽

  野風一次又一次的呼嘯盤旋

  枯草烘不熱的土窯洞

  不知添了幾把柴草了

  腦畔,依舊是無力的炊煙

  高原綿延著亙古的蒼涼

  落葉沉積在歲月的深淵

  一代又一代倒下的脊梁

  匍匐著。把歲月

  擠成了起伏的群山

  播一粒種子,埋一顆希望

  收一茬莊稼,攬一懷辛酸

  高原隆起灰黃的背脊

  騷動著群山灰黃的不安

  頭顱深深地埋在土裏了

  四肢已在匍匐中消殘

  信天遊早已是無力的幽怨了

  隻有這寒星和冷月

  給高原一絲淡淡的溫暖……

  拐角井寫意

  你站在曆史的拐角

  五千年不曾回頭

  一縷心香盡是酒

  醉了軒轅

  醉了漢武醉了

  五千年赤縣神州

  遊子情繞黃陵

  拐角是酒的源頭

  五千年清醇悠悠

  慰罷鄉情,又解鄉愁

  飲一口軒轅特曲,臨走

  誰不步步回首

  夜訪橋山

  夜訪橋山

  采回一片寧靜,星鬥

  洗亮了蒼穹

  靜靜的鬆柏,靜靜的黃陵

  靜靜的夜,正孕育

  來日的繁榮

  鏖戰蚩尤,降伏神農

  幹戈四起

  原非黃帝的初衷

  橋山青青,沮水清清

  清清亮亮的滿天星鬥

  想必是軒轅殷切的眼睛

  再謁黃陵

  悄悄地走近你

  一步一個虔誠

  青山依舊,鬱鬱蔥蔥

  山也有靈

  樹也有靈

  滿目青山

  盡是華夏的眼睛

  身邊是風

  耳邊是風

  我悄悄地向你走近

  生怕驚擾你的寧靜

  一生征戰

  唯乞和平

  方留得今之昌盛

  人文初祖

  萬代心旌

  一個民族的情結

  就在這萬山叢中

  天也神聖地也神聖

  祭奠,何須清明

  選自《陝西日報》1993年5月3日“秦嶺”副刊1633期

  “作者簡介”

  聞頻,1940年生,原名焦文平,河南省扶溝縣人。民主促進會會員。原《延河》副主編,職稱副編審。1972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詩集《秋風的歌》《魂係高原》《開花的原野》《紅罌粟》等。

  金黃的喧嚷

  馬林帆

  一

  戛然一聲撕痛人心的炸響

  噴濺出萬簇金黃的喧嚷

  黃土地,高揚起嗩呐的碩大

  ——一輪金黃灼熱的太陽

  高原的巨型肺葉在張合起伏

  山包如大泡魚眼般鼓脹著腮幫

  一聲聲淒厲,卻也聲聲透著剛強

  金黃的喧嚷裏有喜有怨有惆悵

  黃土地啊,總這樣

  見肝見膽火辣辣向我傾訴熱肚腸

  多情最是信——天——遊

  悠悠的天籟,悠悠的火燙

  挽我拽我擁我拂我

  賜我以仙子般久久的飛天之翔

  頭頂,白雲蒼狗亙古流浪

  眼底,亟待解密的黃塵迷茫

  二

  天庭奔來之水啊

  黃波詭譎

  黃濤幽咽

  黃浪揚鬃

  更有黃瀑懸壺

  如國風離騷如太史李杜

  瀉萬載雄奇激情

  軒轅陵寢的

  金黃巨印

  重重摁下,確認

  五千歲文明

  手植柏枝頭,簌簌綠翅拍打

  搖曳一個民族

  倔強的青蔥

  哦,金黃的河山塬塚,金黃的臉膛頭飾,

  金黃的俯仰與律動

  一切金黃

  聚凝散合於斯,閃光驕人誘人於斯

  一部大寫金黃的族譜

  在噴湧的金黃中孕生

  於是,整個世界

  頓感

  山嶽的堅實

  莽塬的厚重

  三

  哦,千古興亡哀樂美醜誰評說

  黃土地,自有賬本一冊

  雕像永恒挺拔,微塵依舊齷齪

  笑也風流,淚也滂沱

  鑿孟門注三江的大禹走過

  走出一尊永久的神祇

  秦直道轔轔戰車碾破大漠

  卻未碾碎孽子權臣用腥臭包藏的陰謀

  漢畫像石驚爆一則古老緋聞

  將一個浪漫時代刻畫得溫情脈脈

  羌村三唱唱出千裏投荒蹣跚

  “長煙落日孤城閉”發出悲愴嘯嗷

  盤龍山漆殿柱永遠盤著

  夢的匆忙

  劉誌丹背著綴有紅五星的草笠走過

  謝子長佩著纓穗如血的匣槍走過

  毛潤之手握一管尖銳的狼毫

  接著

  走——過

  而今,鷹巢如列

  猶蕩幾縷振翼雄風

  本屬一條小小的河

  卻驟然澎湃了整個中國

  四

  揮手之間

  巨人偉岸的背景終於淡去

  淚霧迷蒙的黃土地眼瞳裏

  十三載金黃穩穩點斷句讀

  頭裹英雄巾的黃土地啊

  久久地眺望,眺望

  早就換去粗布服飾的

  共和國

  人民總理來過

  在一個淒風苦雨不曾稍歇的早春

  沒來得及吃完的羊肉麵,早涼了

  他要過熱了,接著吃

  婆娑淚眼

  是一本含義深邃的書

  接過無數次沉騰騰的溫熱

  無數次隱隱的痛

  黃土地啊

  金黃的語言在金胸腔裏撞擊

  將長河落日殘堞夕照的壯美留給旅遊者的眼睛

  將麻油燈攔羊鏟的原始交給展館櫥窗

  將小米南瓜湯的永恒讓給飯店菜譜

  將藍花花的淒美交給舞台交給碟盤燈光

  將拖遝的身影交給老輩人的回憶

  將昨天的輝煌昨夕的熱淚遞給課堂

  曆史,不應在產床上止步

  將伸出的手掌還原成拳頭的模樣

  甩掉老羊皮襖沉重的黃土地啊

  一身騰飛的輕鬆

  犀利地

  透視遠方

  五

  早晨。又見早晨

  見一輪鮮嫩欲滴的太陽

  此刻,我聽到

  新竹奮勇拔節

  驚心懾魄的爆響

  那是你啊,黃土地

  是你用痛苦和不屈

  鑄造鍛打的

  利刃般的思想

  到黃土地來

  到黃土地來

  信天遊嗓門的火辣

  烤得日子發燙

  到西部去

  到西部去

  千裏萬裏的應答

  一樣讓人血脈勃張

  W——T——O

  三個豐富了黃土地眼睛的字母

  大寫,連起,再展開

  展成橋的壯偉與綿長

  於是,黃土地啊

  世界無處不感到你的

  炙人熱浪

  六

  一曲新版

  走西口

  唱響了

  幹燥的睫毛唱雨滴的濡潤

  萎蔫的打碗碗花唱露珠的清甜銀亮

  唱雨綠群山雨潤川塬

  唱塞上四月的青山秀水鶯飛草長

  唱歌的不再隻是山圪嶗裏的乖妹子

  還惹來黃白棕黑的笑臉龐

  像漂泊異鄉企盼返家的流浪者

  草呀樹呀,蝶呀蜂呀,拖著家帶著口

  緊步兒爬回不該謝頂的山梁

  一個叫牛玉琴的西部婦女

  纖弱的雙手掐斷漠風,使勁摁下

  顆顆滴翠的鉚釘,釘死

  毛烏素沙塵暴的虐狂

  北緯36度

  黃土地的洞天福地

  繡球般祥瑞碩美的鮮果

  紛紛嫁往異國他鄉

  蔬菜暖棚是棲落沙原荒穀的一群白天鵝

  凜冽朔風叫陣中,孵化春的

  嫩刺兒黃瓜般的脆香

  七

  哦,遠道來的客人,請留步

  請摸摸根生西部沙原的

  直通首都的輸氣管道吧

  摸摸北京的體溫,看多好

  請敲敲吧,敲敲

  你千裏外翹首凝望的親人,定然會聽到

  黃土地

  編鍾般優雅的脆響

  神府沒有縹緲的殿堂樓榭沒有神

  隻有無數群黑羽毛鳥兒在繁衍世紀童話

  當它們馱著陽光競翔遠方

  千萬雙翅翼撲打出的

  定然是世界

  最佳品牌的光明和熱量

  電視大廈是沙原最壯麗的風景

  電話電腦是窯洞最靈敏最慧黠的耳目

  聲光電正立體攜手

  為黃土地

  美容著妝

  烈日下水銀柱般躥長的

  高速公路啊

  兩千載的秦直道曠古絕響

  終於有了更加浪漫飄逸的詩行

  無定河邊白骨上

  長橋臥波

  黃土地,你春閨夢的力度

  從此,鏗鏗鏘鏘

  八

  壯士與悲歌共生

  慷慨跟拮據同在的

  黃土地啊

  你創傷的深壑流著火焰

  灼傷過我的眼睛

  增添過我的欽仰

  而今

  讀你的山,每架都呈現衝刺姿勢

  聽你的水,丟失的聲音漸又獲得嘹亮

  即如崖隙中枯去的一株冬日小草

  也硬錚錚展示著一莖自信的脊梁

  哦,中國——西部——黃土地

  新世紀讓唇舌發燙的一組詞語

  我們星球海拔最高偏又被視線冷落的地方

  此刻,我聽到

  你陪我伴我的金黃喧嚷裏

  有著

  鴿群放飛潑濺的喧嘩熱烈

  群鹿競逐騰躍的亢奮昂揚

  古樹抽枝劈剝炸響的硬度

  驟雨滾過沙原的雄沉蒼涼

  哦,這是久久蘊集的

  中國的靈感

  在撞擊在迸濺啊

  於是,不再遙遠不再陌生的黃土地

  由冷峻逼人變為爭相親近的黃土地

  詩行的蔥蘢在崛起

  像小滿過後彌漫著禾香的原野

  顫動的激情

  潮湃著

  曠遠的蒼茫

  選自《延安文學》2002年第2期

  “作者簡介”

  馬林帆,1939年生,筆名秦地雨、方歌,陝西省涇陽縣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涇陽縣文化館創作幹事,作協陝西分會理事。1956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詩集《綠蒙蒙的雨絲》《回眸瞬間》《坎坷的河》等。其中《啊,我的關中》獲陝西省文聯首屆文藝開拓獎。

  高原

  苑湖

  赤裸著一片褐黃的誠實

  高高地站在深情的北方

  粗大的白楊植成偌大的籬園

  護守著古老的安寧

  窯洞的瞳孔射出深邃的期待

  與盆地島嶼三角洲交流著含蓄的祈禱

  很早很早就凝固了馬蹄耕耘的曆史

  而那曾在這塊土地上最早崛起的

  軒轅部落的不屈強悍與生命力

  卻永遠在不安地騷動

  駐守在每個飄著炊煙的山塬

  盡管紡車上拽出的白發

  還織著一片母親的悲哀

  旋轉了無數個世紀的石磨

  還在苦苦地磨著這片土地的命運之注釋

  可那沙棗樹下流過的沉重的山歌

  與遠方的漁歌伐木歌撞擊著

  產生著整個民族永恒的交響

  使這片古樸的土地上

  迸發著雄渾的力的節奏

  在苦菜花可以自由開放的季節裏

  你的資產不再隻是纖繩獵槍篝火

  那被另一個世界拉長的求索

  重新鑿打著河的塑像

  我的在新春

  像吉卜賽人狂歡歌舞的高原

  我的在古老的版圖上

  高高眺望的高原嗬

  選自《延河》1987年第1期

  “作者簡介”

  苑湖,1961年生,陝西省清澗縣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陝西作家協會會員、副編審。出版詩集《風中果實》,在海內外發表詩歌、散文、隨筆、評論數10萬字,獲陝西省政府“炎黃優秀編輯獎”,曾出席第四屆全國青年作家代表大會。

  漫步高原

  穆罕默德·阿裏·馮富寬(回族)

  我喜歡這裏,真的,

  再不要說這裏荒涼,孤寂!

  每天,當太陽升起時,

  這裏便露出一派鮮亮的土地:

  這野溝,這荒坡,這石崖,

  到處都有一個夢幻般的神奇!

  在高聳雲濤的手植柏上,

  還刻著軒轅黃帝的功績;

  在黃土撲麵的無定河邊,

  還奔馳著李自成的馬蹄!

  啊,野性的萬裏高原,

  吹拂著汗血馬的氣息;

  那些用生命拓荒的先民,

  留下了希望的謎!

  今天,當我從這裏走過時,

  我,忽然鑄起一座新的山係;

  大河,變成了我的血脈;

  大山,變成了我的骨脊!

  啊,走不完的黃土高原啊!

  一切,都從這裏蓬勃崛起——

  一座孕育生命的搖籃,

  一座走向明天的營地!

  選自《綠色的黃土高原》

  “作者簡介”

  馮富寬,1939年生,回族,河北省大廠回族自治縣人。作家、陝西人民廣播電台高級記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陝西省第八屆政協委員、陝西穆斯林對外文化經濟促進會副會長、中國回族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著有詩集《穆斯林之歌》《綠色的黃土高原》《黃土魂》《山花賦》,散文集《回坊風情錄》《艱難的腳步》,廣播劇集《消逝在聲音裏的青春》《蒼莽的高原》,長篇小說《大遷徙》《命運》《為了後世的天堂》,專著《陝西回族史》等;參與創作、編輯出版了中英阿文畫冊《中國·陝西回族穆斯林》等。詩集《綠色的黃土高原》獲陝西省少數民族題材“團結進步獎”,廣播音樂詩劇《蘭花花》獲陝西省首屆開拓創作獎,廣播劇《風雪昆侖山》《延安之聲》《大地長龍》獲中共中央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

  嗬,高原

  高遠

  嗬,黃土高原,

  我仿佛第一次認識你——

  我拜伏你的質樸剛毅,

  我感受到了你的雄渾氣質,

  我甚至想否認你千年的荒涼、貧瘠

  ……

  緊貼在你博大的胸懷,

  我聽到你昂揚的心律——

  這一瀉千裏的黃河,

  高唱著你的壯心不已……

  這望不到邊的起伏山巒,

  這數也數不完的溝溝渠渠,

  ——嗬,你壯實豐滿的軀體

  是子孫們品味不盡的血淚詩句……

  高原,生我養我的土地!

  你山頭上托著白雲的幾棵綠樹,

  就能使我戀情依依;

  你溝壑裏幾簇殷紅的山丹丹,

  也足以逗起我的詩意;

  那陡峻的山坡上、拖著沉重的鏵犁、

  邁著艱辛步伐的老黃牛;

  那有著古銅色的胸膛、

  挽著白羊肚毛巾的老大伯,

  都使我深深地、深深地思戀你……

  這藍藍碧天、燦燦陽光、浩浩高風、

  使兒女們稟賦了一身豪氣,

  這厚厚的黃土層廣袤無垠、

  給了兒女們含辛茹苦、

  沉厚穩實的品質。

  嗬,高原,就連你盛產的小米、

  也閃耀著金子一樣的光輝、

  滋養宜人,經濟實惠……

  高原,我理解了我們中華始祖

  為什麽被稱為黃帝,

  我也懂得了國旗的五顆五角星

  為什麽全是金色,

  嗬,你貯滿陽光的土地,

  你貯滿哲理的土地……

  選自《新延安文藝叢書·詩歌卷》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1版

  “作者簡介”

  高遠,1941年生,陝西米脂人。曾在《延安文學》編輯部和延安文聯工作。在省內外報刊發表散文、詩歌200多篇首;敘事長詩《望母崖》被黃河文藝出版社編入《中國優秀民間敘事詩精選》。

  大河以西

  劉月寧

  腰鼓打起來秧歌扭起來

  黃塵遮天民歌嘹亮

  水聲消失了

  巨大的躁動無邊漫延

  巨大的喧鬧之中

  成群的牛羊遍野撒開

  五穀次序而生六畜擇巢而居

  陽光輕照縫隙之際

  女人緩步走出窯洞的柴扉雞鳴犬吠

  黃天厚土祥和升平世代相承不滅的

  是一個流傳很久的傳說

  祖先乘龍而去

  大禹騎獸走過

  擁有民歌便擁有活著的思想和力量

  我的父親一生不曾寂寞我也一樣

  一生中都在感謝黃土的恩賜

  飛天衣袂飄揚大漠孤日西垂

  品嚐永無休止的苦難和理想

  我們夜夜夢想年年焦渴愁腸

  左手一貧如洗

  右手歌舞慶豐

  隆重的慶典輝煌無比

  短暫的歡愉一逝而過

  我的父親依舊苦守著土地和希望

  我的母親坐井觀天育我成長

  大河以西滋生萬物的故鄉

  我簡單的愛情民歌響處

  水聲逐漸而起

  鐵馬金戈世代不滅

  泣血橫屍千裏荒野

  大河以西愛情無語戰爭無語

  王侯將相匆匆走過

  乞丐難民雞狗豬窩

  大雁飛無留意塞上風景四季無異

  溫讀唐宋遺恨幾多春秋煙雲

  愛還在兄弟還在

  陽光依舊照亮萬物又隱匿萬物

  萬物都在大河以西

  萬物都將生生不息

  選自《延安文學》1995年第5期

  “作者簡介”

  劉月寧,女,1973年生,陝西延安市寶塔區人。在《延安報》《延安文學》等多家報刊發表作品,現居北京。

  戰士憶黃河

  王德明

  一

  我生長在黃河岸邊,

  在這偉大的搖籃裏,

  一天一天地

  度過了我辛酸的童年。

  我愛黃河也恨黃河,

  因為它——黃河,

  給過我歡樂,

  也給過我苦難。

  黃河兩岸,

  肥沃良田千萬。

  在豐收的年月裏,

  一片片的莊稼像小樹林一般。

  但是,

  每當把種子埋進土裏,

  “唉!不知黃河讓不讓咱們吃飯!”

  父親就仰天長歎。

  “爸爸,黃河為什麽總不聽人使喚?”

  “孩子,因為有一條孽龍在搗亂。有朝一日真龍出世,黃河就再也不會泛濫。”

  什麽時候真龍王能出現?

  從那時起,

  我就盼望有這麽一天。

  二

  永遠不能忘記嗬,

  我十歲那年的秋天,

  在一個多雨季節的夜裏,

  黃河的水突然淹到床邊,

  房子動了,塌了,

  父親活活壓死在裏麵。

  誰知道這一次淹了多寬

  白茫茫的水麵望不到邊沿。

  坐在一隻木盆裏邊,

  媽媽摟著我,

  在浪濤中,

  整整漂流了三天。

  從那以後,

  我和黃河結下了深深的仇冤。

  漫長的時間,

  一年一年地過去;

  黃河給我的災難,

  我永遠也不會忘記。

  三

  我會永遠記得,

  1955年7月18日這天:

  要“根治黃河水害”,

  要“開發黃河水利”。

  從收音機裏,

  傳來了這征服自然的偉大宣言。

  這是雄偉的、震動人心的聲音,

  連黃河也會因為激動而歡騰。

  六億人民都在為它歡笑,

  我抑不住狂歡的心情。

  美麗幸福的遠景,

  就像擺在眼前:

  黃河的水碧澄澄,

  巨大的輪船川流不息的航行,

  發電機日益不停地歌唱,

  在沿岸的工廠裏夜夜燈火輝煌。

  清澈的河水

  灌溉著肥沃的田園。

  莊稼年年豐收,

  糧食堆成山……

  我真想提個意見,

  去參加黃河的修建,

  不!

  我保衛著祖國的建設,

  也就是保衛了黃河兩岸。

  隻要我牢牢地握緊槍杆,

  改造黃河的事業,

  也就有我的一份貢獻。

  啊!偉大的黃河,

  你可記得你的小夥伴?

  我站在遙遠的邊疆對你說話,

  你可聽得見?

  “在毛澤東的時代裏,要你永遠聽人民使喚。”

  選自《新的使命》

  “作者簡介”

  王德明,1932年生,陝西省宜君縣五裏鎮雷聲村人。1948年畢業於黃陵中學,隨即參軍。解放戰爭時期,參加了進軍大西北及解放蘭州戰役。1959年隨軍進藏,在西藏工作了21年。榮立戰功一次。1980年調成都軍區政治部曆任專業文藝創作員、團俱樂部主任、師宣傳幹部、文化科長、秘書科長、團政治委員、軍區正師職創作員等職。先後創作發表過詩歌、小說、散文、報告文學、戲劇、曲藝等文學作品40餘部,約80萬字。代表作是長篇小說《奔騰的雅魯藏布江》。

  “古代社會生活展”序

  段雙印

  撩開漫長歲月編織的神秘麵紗,

  拂去萬年黃土積澱的曆史塵埃,

  品讀這部無字的典籍,

  走進古代社會生活的世界:

  石斧蚌刀滲透著生存的艱辛,

  陶缽紡輪浸泡著衣食的困苦;

  兵戈相爭推動巨輪前進的步伐;

  藝苑長廊蕩漾著聰明與智慧,

  神靈世界折射出無奈的憧憬……

  我們追尋黃土高原逝去的古風,

  我們複原祖先漸遠漸淡的身影。

  選自《川上聽歌》

  “作者簡介”

  段雙印,1949年生,陝西省洛川縣人。曾任洛川民俗博物館館長,副研究員職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有故事、小說、詩歌作品發表,獲“陝西省優秀民間文學家”稱號。

  陝北的黃土地

  杜建剛

  陝北的黃土地

  太初女媧摶土造人的地方

  難怪黃土地的氣味和品質

  和人是那樣的相投

  陝北的黃土地

  初祖黃帝手植一柏

  告訴他的後人

  隻有這裏靈魂才能得到安息

  陝北的黃土地

  三十年代來了一位湘音偉人

  是陝北的黃土地看上了他

  用窯洞和小米成全了他

  陝北的黃土地嗬

  我曾經想過離她而去

  因為沒有讀懂和讀懂了她

  我哪裏也不想走

  選自《陝西詩歌選》邢德朝主編中國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簡介”

  杜建剛,1957年生,陝西富縣人。1981年在富縣文化館從事群眾文化工作。

  詩在陝北

  楊岸

  詩在陝北

  淋濕了春。沁透民歌

  站在走西口的村頭

  望山間涓涓小溪

  延安,在壺口之上

  詩的濤聲直流而下

  成行,成節,成書

  陝北,匯入黃河大合唱

  在詩的節拍下

  隨我走南闖北……

  詩在陝北

  土生土長

  麵對高天厚土

  喝一大碗白酒,孤身敢闖

  “青殺口”!

  選自《延安文學》1994年第3、4期合刊

  “作者簡介”

  楊岸,1965年生,陝西省綏德縣人。農民詩人,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榆林市作家協會會員。在《塞上柳》《延安文學》《中國法製報》等十多家報刊發表詩歌、散文作品100多篇(首),曾多次獲獎。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