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坪廳故城位於太白山東嶺下龍洞灣5公裏的周至縣厚畛子鎮老縣城村。
佛坪廳故城,始建於清道光五年(1825),民國二年改為縣治,民國十四年(1925)因匪患廳城廢毀,民國十五年(1926)縣府遷往袁家莊(今佛坪縣所在地)。隨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轉移,這座曾經體察過末代王朝榮辱盛衰的深山古城,便失去了往日的顯要地位,隨之匪患猖獗,居民逃徙,建築失修,道路漸阻,曾繁華一時的山城,終於被湮沒在幽穀老林之中而鮮為人知。
新中國成立後,於1958年將原佛坪廳城所在地(老縣城村)劃入周至版圖,1960年複歸佛坪,1962年再次劃歸周至縣管轄。目前,故城所在地已被今人稱為老縣城村。
佛坪廳故城,是目前陝西境內保存比較完整的一座處在百裏大山深處的故城遺址。該城平麵輪廓呈東南部外凸的不規則長方形。坐北向南,城牆基本保存完好,城牆周長約1198米,其中南城牆長約390米,北城牆長340米,東城牆長約235米,西城牆長約232米,圍合麵積約8.47公頃。城設東、西、南三門,東門曰“景陽”,西門曰“豐樂”,南門曰“延薰”,城上原有譙樓,今已毀。
城內布局為:廳署衙門居於城內正中,以南為南街,以西為西街,以東為東街,東西街道以北為官署建築及官辦機構,以南為商賈、作坊及居民區。現城內有廳署、大堂、二堂、三堂、把總署、額外外委署、守備署、經製署、巡檢司獄署、文廟、武廟、兵營、劍道、頭倉、義學、三聖祠、馬王廟、榮聚站等20多處遺址及古建築,唯榮聚站保存較好,其他大都僅剩殘跡及部分建築構件。西門外有接官亭、演武場、點將台、財神廟等遺址;南門外有靈泉四口、漏澤園,建城用的磚、瓦窯遺址,及漢白玉礦等,東門外有火神廟、城隍廟、佛爺廟、土地廟、白雲塔、龍火蟲神廟、春場等遺址,大都僅剩殘跡,唯城隍廟東西配殿留存。
佛坪廳故城不僅建築遺存豐富,還存有三十餘通記載著佛坪故城曆史的漢白玉碑石,雕鑿精美的漢白玉三龍戲珠石刻及石鼓、石獅、石柱礎等150餘件,白條石和建築構件多塊,大都散存在田間地頭。
佛坪廳故城所包含的曆史信息,對於政治史、經濟史、軍事史、城市史、建築史、技術史、藝術史等領域,以及考古學、人類學等學科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目前,佛坪廳故城已被列入第六批國保單位申報名單,這將給佛坪廳故城的保護工作創造一個良好的機遇,將會使故城的保護工作步入科學、有序、合理的良性發展軌道。
2003年9月24日,佛坪廳故城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故城遺址周邊環境良好,與遺址風貌不協調的建築物主要為城內的大熊貓保護站,以及城內無序發展的新建民居。對遺址造成直接危害的是當地村民的長期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