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秦王府城牆遺址位於西安市城內中心偏東北處。明初,朱元璋封次子朱樉為秦王,命其坐鎮西安,以加強對西北的控製,故朱樉的府邸稱秦王府。後有曆代藩王在此朝寢,曆時200餘年,現大部分為陝西省人民政府的辦公用地。
秦王府始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洪武九年(1376)竣工。長興侯耿炳文,都指揮濮英督修營造。整個秦王府分內外兩重城牆。外城牆稱“蕭牆”。周長4.65公裏,平麵呈長方形,全係夯土築成,有四門,正南門稱“靈星門”,其他三個分別為東外門、北外門和西外門。內城牆因外砌青磚,故稱磚城。周長2158米,平麵呈長方形,麵積373768平方米。亦有四門。東曰體仁,西曰遵義,南曰端禮,北曰廣智。這些門名均由明太祖朱元璋親自提點,內含“仁、義、禮、智”的意思。四座城門上均起著高大歇山式屋頂的城樓,屋麵覆蓋青色琉璃瓦。據《同關縣誌·工商誌》載,“明時所製琉璃,專供秦王府蓋造之用”。“同關”位於銅川市東南隅,叫“立地坡”的地方窯場專燒。
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朱勤美撰《王國典禮》卷六二(《宮室))載:“秦王府製洪武四年定:王城高二丈九尺,下闊七丈,上闊二文,女牆高五尺五寸。”可知秦王府牆高9.28米,下寬22.4米,頂寬6.4米,女牆高1.76米。
在磚城外,有一條護城河。水引自滻河,經龍首渠流入壕中。護城河上各城門前都架著一座帶有左右廊房,加護門的橋。在蕭城與磚城之間的空隙地帶,建有山川壇和社稷壇。
王府內外朝宮和內寢宮為城內的主體建築群。外朝宮中軸線上的建築依次為承運殿、圓殿、存心殿。嘉靖八年,承運殿後增蓋王宮一座。
明朝滅亡後,曆代對秦王府破壞很大。清順治六年(1649),以秦王府改建滿城時,“蕭牆”被毀。清雍正年間,西安建廟宇,秦王府建築多被拆除,磚城改為“八旗教場”。辛亥革命時期,秦王府毀於戰火。1921年,馮玉祥督陝時,拆用城磚設督軍署,建“黃樓”,秦王府由磚城變為土城。1950年,端履門一帶的城牆被拆除。1956年,東西兩城門及城牆被拆除。1985年,秦王府北城門(廣智門)被拆除。現稱“秦王府”均指明秦王府的內城牆(磚城),為陝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地。
2002年,對明秦王府南牆南新街東、西兩段實施圍欄保護。
明秦王府城牆遺址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秦王府目前隻殘存部分牆體,西牆為省政府的西圍牆,殘存長度約391米;北牆為省政府的北圍牆及北門,殘存長度約300米;東牆為省政府的東圍牆,殘存長度約232米;南牆位於新城廣場南側,被南新街斷開,殘存長度約357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