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斡爾垛”即蒙語“宮殿”、“郭城”或“行宮”之意,它是元代安西王宮的遺址,位於今西安城東北3公裏處,當地群眾稱之為“達王殿”,又稱“斡爾垛”。
元朝時期,關中曾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封地,頗得元統治者的重視。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九年(1272),忽必烈封其三子忙哥剌為安西王,鎮守關中。遂將長安城舊名“京兆府”改稱“安西路”,以此作為控製西北和西南的軍事重鎮。當時安西王所部士卒達15萬人之多,安西路城不能容納這麽多的人馬,於是便修築了安西王宮。
安西王宮是至元十年(1273)動工營建的,坐落於東西交通大道之上。王宮極其壯麗,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對安西王宮大加讚賞:“宮甚壯麗,在一大平原中,周圍有川湖泉水不少,高大城垣環之,周圍約五裏。牆內即此王宮所在,其壯麗之甚,布置之佳,罕有與比。宮內有美麗殿室不少,皆以金繪飾。……軍隊駐紮宮之四周,遊獵為樂。”足見其宮內建築富麗堂皇,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隨著元朝的滅亡,安西王宮也被夷為平地,不複存在。根據實地勘測,安西王府東西兩城基603米,南城基542米,北城基534米,周長2282米。宮城形成以南北走向的長方形,城的四角向外突出,呈半圓形,可能原建有角樓。城的北麵無門,東、西、南各有一門,各門也隻有一個門道。東、西門的門道各均寬5米,南門門道則寬達12米,是進出王宮的主要門道。
現地麵僅存王宮正殿殘基,位於東元路以東國家儲運公司西安儲運站石家街倉庫內,東西寬23米,南北長80米,高2—3米。石家街倉庫在殿台附近進行基建時,地基鑽探深達8米仍為黃土夯層,每層約10厘米,夯層之間夾有瓦渣層。據陝西省設計院化驗分析,瓦渣層是用“糯米汁”澆灌的,粘合牢固。在以往普查時,曾在遺址上發現了無數黃、紅、藍色琉璃瓦碎片。
斡爾垛遺址於1957年5月31日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