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渭橋遺址位於西安市高陵縣耿鎮白家嘴村西南側,北距今渭河河道2.6公裏。係唐代橋梁遺址。
由當地村民在白家嘴村西南發現的《東渭橋記》殘碑得知,在開元之初京兆尹孟公(經考證為孟溫禮)上奏朝廷建議修建東渭橋,所奏得到唐玄宗的認可後,玄宗專門為此頒布詔書規定了時間、範圍,並派遣專人負責此事,而此人在經過詳細的布置後又命令京兆府士曹劉惟超以及東渭橋附近奉先、美原、華原、高陵、同官、三原、富平七縣官吏參與修橋之役。
東渭橋的建成不僅溝通了唐長安城與渭北各關卡要隘的聯係,而且成為了渭水漕運的一個中轉集散地。因此,東渭橋在戰略、交通上的重要地位,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廣德元年(763)吐蕃率吐穀渾、黨項、羌等少數民族分路進犯長安,三年(765),代宗命李忠臣屯兵東渭橋以應敵軍。建中四年(783)朱泚叛亂入據長安,德宗出奔奉天避難,劉德信為救援京師亦率軍進駐東渭橋,興元元年(784)神策軍將領李晟也先屯兵東渭橋,與駐守奉天的渾鹹部隊互相接應,攻入長安平息了朱泚之亂。東渭橋作為連接渭河南北的一條紐帶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以靖益僧圓仁為代表的日本第十八次遣唐使也是從東渭橋進入唐長安城的。
1981年9月至1983年11月,陝西省文管會和高陵縣文化館對遺址進行鑽探與發掘,明確了遺址範圍。遺址平麵呈長方形,南北長548.8米,寬11米。與《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謂“南行三十五裏到高陵渭橋,水闊一裏許,橋寬亦爾,鎮臨渭水”。所載東渭橋規模與田野考古發掘資料基本吻合。
在發掘範圍內,共發現自南向北依次東西排列的木柱22排,總計418個,殘高約在0.5至3米之間,分方形與圓形兩種。在橋址南側木樁下部,發現人工雕鑿長方形青石條合砌之分水金剛牆4處,已坍塌移位,在橋址最南側,還發現青石雕獸頭1件,已傾伏仰臥。
遺址出土文物有大、中、小型蘑菇狀泡釘、鐵栓板、鐵板、銅佛像、各時代銅錢、鐵劍等。遺址在1983年11月份發掘完成後即回填保護。
2001年6月25日,東渭橋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遺址為農田,保存狀況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