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慶宮是唐都長安的三大宮殿之一,位於西安市東南郊鹹寧路興慶宮公園一帶。
唐玄宗即位後,因避玄宗隆基的名諱,將“隆慶坊”改為“興慶坊”,遂於開元二年(714)7月改建舊邸興慶坊為興慶宮,開元十四年(726)又經擴建,將相鄰的永嘉坊南半部並進宮內,開元十六年(728)方告竣工,玄宗由大明宮遷至興慶宮受理朝政。
從現存碑林的宋刻《興慶宮圖》可知,興慶宮宮城平麵呈南北長方形,四周宮牆環繞,四麵均設門。北部為宮殿區,主要有興慶殿、大同殿和南熏殿等。南部為園林區,除廣植花卉林木外,還有龍池和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沉香亭等形式多樣的亭台樓閣。
唐天複四年(904),唐昭宗被迫遷都洛陽時,拆毀了興慶宮。宋金時期,興慶宮仍然是文人學士泛舟雅集的場所。大約到清初,才荒廢為農田。
1958年後,西安市文管會、陝西省文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先後對興慶宮遺址進行了探測和局部發掘。遺址平麵呈長方形,南北長1250米,東西寬1080米,周長4660米,麵積約1.35平方公裏,夯築土牆:東牆寬6米,西、北牆寬5米,南牆為內、外相距20米的兩重牆。
勤政務本樓位於興慶宮西南隅,玄宗取其勤於政事、勵精圖治之意,凡改元、大赦、受俘等大典活動均在此舉行。遺址呈長方形,東西寬26.5米,南北長19米,廣五間、進深三間,麵積達500餘平方米。現用石質圍欄對該遺址予以保護展示。
1957年5月31日,興慶宮遺址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