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橋遺址位於西安東郊灞橋鎮柳巷北側,該橋始建於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唐、五代、宋沿用,修葺,元代廢毀,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曆史。
灞橋遺址為一大型半圓拱厚墩聯拱石橋遺址,處於當時隋大興、唐長安城通往潼關路、蒲津關路、藍田關路的要衝。1994年4月,當地政府組織村民清理河道時,發現石橋墩。同年4—6月,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進行了勘探和局部發掘。該橋橫跨灞河,呈西南—東北走向,總長估計達400米左右。此次發掘揭露出石砌橋墩4座,殘券拱3孔。橋墩為船形,長9.25—9.75米,寬2.4—2.53米,殘高2.68米,兩端有分水尖和石雕吸水獸。拱跨5.44—5.76米,保留有部分石砌拱券,墩下鋪砌一層寬達17米的石板,其下釘滿木樁以成橋基。出土隋唐琉璃瓦,宋、金、元代瓷片,以及唐代“扶風郡王贈司徒馬府君神道碑”一通,證明宋元佑年間修葺石橋時“覆唐碑700餘通於橋身”的記載。2004年9月30日,由於灞河發水,又有11座橋墩被衝刷露出水麵。文物部門對其進行勘測,並對其實施保護。
灞橋遺址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規模最大的聯拱石拱橋,為研究中國古代橋梁史、科技史以及隋唐交通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被評為1994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1996年11月20日,灞橋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