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相寺遺址位於西安市長安區子午鎮終南山頂的天子峪村內,遺址所處位置為山頂上一開闊坡地,屬唐代寺院遺址,麵積約15000平方米。
據《鹹寧長安兩縣續誌》載:“唐貞元年間(785—805)建,有石幢記事。寺後有石洞,極寬敞,相傳唐同平章事裴休嚐與靜海禪師談佛經,故稱‘裴翁洞’。清光緒二十年(1894),臥龍寺方丈東霞禪師兼理佛寺後,竭力營建,一時托缽者極眾。”又據《續高僧傳》卷十四記載:“隋唐時期,高僧智正,於隋開皇十年(590)與曇遷入京,住勝光寺,後到終南山至相寺(今國清寺)。”故國清寺應創建於隋開皇年間。《鹹寧長安兩縣續誌》所雲“貞元年間建修”,應為重建或整修。清康熙年間,僧人紫穀居至相寺後,始改名“國清寺。”
1985年,寺僧本智等對大殿全麵翻修,當時有大殿3間,前殿3間,僧房12間,方丈室3間。寺院正中有清康熙年間修建的“曹洞正宗第三十世靈源紫穀大和尚涅槃塔”6楞殘碑及底座,山門前有唐槐1株。
現寺院於1998年由臥龍寺主持籌資修建,風格以仿唐為主,山門氣勢宏偉,大殿3座,偏殿3座,法堂5座,鍾鼓樓各一,其他4座,整體布局合理,建築以灰色為主,殿內雕塑,佛像精美。
2002年10月29日,至相寺遺址被長安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