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棧道遺址位於西安市長安區子午穀內,屬漢—明代文化遺址。
子午棧道遺址始辟於漢平帝元始五年(5年),三國魏將鍾會伐蜀,蜀邵涪州貢楊貴妃荔枝,明末孫傳庭會賀人龍南路圍剿李自成起義軍,皆由此道出入。
子午棧道遺址,因子午穀而得名。“子,北方也,午,南方也,言通南北道相當,故謂之子午耳,今京城直南山有穀通梁又道者,名子午穀”(《漢書·王莽傳》顏師古注)。宋敏求《長安誌))載:“子午穀長六百六十裏,北口曰子,在府南百裏,南口曰午,在漢中府洋縣東一百六十裏。此漢、魏舊道也。”
《史記·高祖本紀》曰:楚漢相爭地,劉邦從杜南入漢中,“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以示項羽無東意。”這段話說明子午道的開通,應不晚於秦末、漢初。
東漢明帝永平二年到四年(59—61)開辟褒斜道後,子午道逐漸廢棄。東漢安帝永初元年到二年(107—108),褒斜道屢遭破壞,複開子午道。延光四年(125),以子午道險陰,又廢,複修褒斜道。《元和郡縣圖誌》記載:子午道有新舊兩道,兩漢、三國、晉代循舊道,南北朝時又辟新道。“舊道在金州安康縣界,梁將軍王神念以舊道,緣山避水,橋梁百數,多有毀壞,分別開乾路,更名子午道”。漢代子午道南端出口在漢陰縣西境。南北朝以後,子午道偏西,移至今西安市南至寧陝縣境。
子午道上的主要關隘有:子午關、石羊關、薑子關、腰嶺關、馬嶺關、五郎關、饒鳳關、黃金戍、鐵城等。子午關和石羊關是秦嶺北坡子午道上的兩處重要關隘,兩關相距13公裏。石羊關最險,鑿於狹隘陡峻的懸崖上。今子午道北段長安縣境內的喂子坪、黑溝口、紅崖子、千佛崖等處,原棧道遺址仍可辨認,大約在250米長的地段內,尚有部分殘存石樁和150多個樁孔,加之子午道依山傍水,緣穀而行,奇山異水,疊連不絕,又有淨業寺、豐德寺等名勝古跡,自然風光十分優美。
今長安境內西萬公路45公裏處河麵岩壁上,有方形石孔20餘眼,圓形支柱孔多處;黑溝口橋南河西岩壁百餘米長的遺跡赫然在目,此即古棧道遺跡;紅崖子下岸河西(黃土梁橋南約300米處)有兩段較為完好的砭道(即在棧道基礎上覆以石條、石板之類),總長在100米以上,尚有橋跡1處。石砭峪、大峪的狹穀地帶也發現了一些遺跡。
2002年10月29日,子午棧道遺址被長安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