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長安城遺址位於西安市西北郊約10公裏處,是中國古代西漢王朝(前206—23)的都城遺址,麵積約36平方公裏。
漢高祖五年(前202),劉邦定都長安,設置長安縣,在秦興樂宮的基礎上修建長樂宮。又令丞相蕭何修築了未央宮東闕、北闕、前殿,以及武庫和太倉,建起了大市(東市),同時建造了北宮。公元前194年,漢惠帝劉盈開始修築都城城牆,工程持續了五年。公元前189年,惠帝在高祖大市之西建起了西市。至此長安城初具規模。
武帝時期,建元三年(前138)起上林苑,元光六年(前129)穿漕渠,元狩三年(前120)開昆明池,元鼎二年(前115)修柏梁台,太初元年(前104)造建章宮,太初四年(前101)營造明光宮和桂宮。武帝時期,還擴建了北宮。至此漢長安城建設達到了頂峰。
西漢末年,王莽在南郊修建了明堂、辟雍、宗廟等禮製建築,修複重建了官社、官稷等,構成了都城完整的禮製建築群。
西漢以後,先後有新莽、東漢末、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魏末、北周和隋等王朝建都於此,唐代將此作為禁苑。
漢長安城遺址平麵略呈方形,四周築有夯土城牆,城牆周長25.7公裏,牆高達8米,基底寬16米,城垣內麵積為36平方公裏。城牆四麵各有三門,共12座城門,東牆自北向南分別為宣平門、清明門、霸城門;南城牆自東向西為覆盎門、安門、西安門;西城牆自南向北為章城門、直城門、雍門;北城牆自西向東為橫門、廚城門、洛城門。每座城門分為三個門道,每個門道各寬8米。城門上建有城樓,城內有8條主要大街,由兩條排水渠將道路分為3股道,中股道寬20米,兩側道各寬約12米。中股道為皇帝專走的“馳道”,其他人甚至不能穿越,就連太子也是如此。
宮殿區集中在城的南部和中部,分別為未央宮、長樂宮、桂宮、北宮、明光宮,約占全城麵積的三分之二。武庫位於未央宮和長樂宮之間,北宮以南。東、西市工商業區在城的西北部,城的東北部是一般居民區。
城內現存地麵遺跡主要為城牆和大型夯土建築台基,其中城牆遺跡地麵可見的約有二分之一強。城內地麵保存有夯土台基的遺跡11處,均不同程度遭到破壞,主要有未央宮前殿遺址、天祿閣遺址、石渠閣遺址、桂宮1號遺址、講武殿遺址等。地下發掘和探明的建築遺跡35處,從發掘情況看,少府遺址、椒房殿遺址、桂宮2號遺址和長樂宮4號遺址保存最好。
漢都長安城不僅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而且也是東西方“絲綢之路”的起點,與當時西方的曆史名城羅馬齊名。漢長安城遺址是目前我國保存有城牆的時代較早、規模最大且保存較好的一處都城遺址。
1961年3月4日,漢長安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漢長安城遺址所在地隸屬西安市未央區四個街道辦事處,有54個行政村,5萬多人,遺址內農民的生產生活活動對遺址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工作的壓力日益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