櫟陽城遺址位於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官莊、禦寶村、西相府一帶,是秦代早期都城遺址。城址北依台塬,東臨石川河。
據《史記·秦本紀》載,秦獻公二年(前383),秦都自雍城遷至櫟陽,到秦孝公十二年(前350),遷都至鹹陽,凡三十三年。雖然作為都城時間較短,但在秦國發展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商鞅變法”即發生於此。“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由此奠定了秦國由西陲小國轉向戰國七雄之首的基礎,奏響了秦橫掃六合,統一中國的號角。
秦統一全國後,櫟陽仍是地位僅次於國都鹹陽的重鎮。秦末楚漢相爭,項羽三分關中,櫟陽曾作為塞王司馬欣之都城。漢王劉邦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奪取關中後,亦以櫟陽為都,至七年(前200)才遷都長安,而漢太上皇仍留居櫟陽,死後也葬於城北塬上,即太上皇陵。
1964年和1980年,陝西省文管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先後對遺址進行了勘探和發掘,明確了遺址範圍。遺址平麵呈長方形,東西長2500米,南北寬1600米,麵積約4.2平方公裏,與北宋宋敏求《長安誌·櫟陽縣誌》所記櫟陽古城“東西五裏,南北三裏”基本相符。遺址的東、北牆已被破壞,無遺跡可尋。南城牆殘長1640米、寬6米;西城牆殘長1420米、寬8—16米。勘探出城門三個(南門一個、西門兩個);道路十三條,其中東西路六條、南北路七條,街道寬約15.7—17.7米。在城內還發現了夯土建築遺址七處,遺址平麵呈長方形,麵積最大者達700平方米。此外,還在城內發現了居住、作坊、水井遺址15處。
在櫟陽城東南、東北、西北均有比較密集的墓葬區,時代與城址時代相始終,墓主人應為當時城內的居民。
櫟陽城遺址內有豐富的文物出土,石器類有磨、範、夯頭;陶器類有盂、釜、甕、繩紋筒瓦、瓦當、空心磚及幾何紋地磚等;金屬器類有銅斧、鐵鏟、錢幣等。
2001年6月25日,櫟陽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櫟陽城遺址周邊的禦寶(東麵)、西相府(南麵)、官莊(北麵)等幾個村落部分疊壓於遺址之上。省107號公路緊貼遺址西南角正在修建。當地部分村民家中藏有遺址出土文物,新興鎮文化站亦收藏少量陶器、錢幣、建築構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