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台遺址位於西安市長安區靈沼鄉阿底村南一公裏處,地處灃河西岸、西周豐京附近,屬西周文化遺址。
關於文王靈台,史書記載較多,《詩經·大雅》:“經始靈台,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孟子·梁惠王》:“文王以民力為台為沼,而民歡樂之,其謂台曰靈台,其謂沼曰靈沼。”據《左傳》記載在春秋戰國之際,靈台尚存。關於周文王靈台的位置及作用,《三輔黃圖校證》載:“周文王靈台,在長安(漢長安城)西南。”《詩序》曰:“靈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人樂其有靈德,以及鳥獸昆蟲焉。”根據東漢鄭玄的注解,靈台乃是為觀測天象而築。
關於靈台遺址的存在,北宋宋敏求《長安誌》有比較明確的記載:“靈台遺址到貞觀(626—649)尚在,故(唐)魏處,惟靈台孤立,高二丈,周圍一百二十步也。”如今靈台與此相差不大。
建於靈台上的平等寺,相傳得名始於元代,因閻羅有平等王之號,故名。清乾隆年間(1736—1795),梁鼐曾主持重修,易門額以石,上署“靈台遺址”四字。寺遠離村莊,北有阿底村,南有吳家村,西有邱家莊,東有灃河,灃河東有北張村與賀家村。院內西邊是平等寺古殿,古殿曾留下了曆次修葺的痕跡。建東南觀音殿挖地基時,曾挖出半截殘碑,碑首浮雕三龍,活靈活現,碑兩邊都刻有浮雕。1997年挖東殿地基時挖出約直徑半米,狀如龍身鱗片的陶瓦燒製品。此處還出土過陶罐、陶碗等物。這些出土文物雖不知具體年代,但證實了平等寺在靈台遺址上的存在。如今,平等寺已成為宗教活動場所,院內南北約122步,東西約97步,除原有的靈台遺址外,新建有菩薩殿、地藏殿、山門房、僧舍、灶房、齋房等屋舍。住比丘尼六人。
1995年10月10日,靈台遺址被長安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