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鎬遺址是西周王朝的都城舊址,位於西安市長安區灃河中遊兩岸,麵積約25平方公裏。
豐、鎬二京是西周王朝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中國城市發展史上一個很重要的裏程碑。西周王朝成為了第一個在西安建都的朝代。豐鎬遺址的發掘為研究中國奴隸社會禮製、冶金、戰爭等都提供了詳實的寶貴資料。豐鎬二京是中國奴隸製發展到鼎盛時期的中心。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二京,破壞了二京,隨後晉、衛、秦、鄭等諸侯聯軍驅逐犬戎,二京又遭破壞。公元前770年東周王朝開始,豐京和鎬京失去了都城的職能,變成了一片廢墟。經西漢、東漢等朝代破壞後,大約至唐宋以後,人們已不知豐鎬都城所在。
對豐鎬遺址的調查始於1933年。建國後,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及省、市文物局等多家機構在50年代至90年代對豐鎬遺址進行了多次較大規模的調查和考古發掘,發現大型夯土基址、古墓葬、車馬坑、青銅器窯藏等多處,獲取了許多重要的考古資料。出土的青銅器有多友鼎、子黃鼎、井叔鍾、太師小子簋、勾連雲紋大鼎等,發表了《灃西發掘報告》等係列科研報告。
在豐京遺址區內,1956年在張家坡墓地發掘了4座西周車馬坑,此外,在同一地點還探到另外3座車馬坑,但都沒有發掘。已發掘的和未發掘的一共是7座車馬坑,它們集中在長寬隻有數十米的範圍內。二號車馬坑現已修建保護廳,正式對外展出。
張家坡墓葬區有西周墓葬近萬座,已發掘了其中的近千座。重要的墓葬如井叔墓,是目前發掘的都城地區規格較高的西周墓葬,是一座帶兩條墓道的中型墓,是由墓室、南墓道、北墓道組成的“中”字形墓。墓室長方形,豎穴,南北5.5米,東西4米。墓室底部中央有槨。南北墓道內主要放置車的各種構部件。出土有井叔鍾和各種青銅的車馬器和精美的玉器。
97SCMT1地剖麵位於馬王鎮灃河毛紡廠東的預製廠北部,是1997年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豐鎬隊發掘的。97SCMT1南北長16—20米,東西寬8米,深約7米。T1地層剖麵被學術界視為確定商周分界年代的界標和先周西周考古學文化分期斷代的標準考古文化層,現已用塑料薄膜和彩條布加以覆蓋,妥善保護。
考古工作者在馬王村、客省莊、落水村等處發現西周陶窯20餘座,分豎式窖和橫式窖兩大類。1990年在灃西新旺村南部的高地上發掘了3座製骨作坊,出土大批骨角料、半成品骨器及斷殘骨器。這一地點有較多的西周大型窖穴和灰坑,並先後三次出土窖藏青銅器。客省莊四號夯土基址位於客省莊西南,馬王村之北,是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豐鎬隊於1983年秋到1984年夏發掘的。基址的平麵略呈T字形,西部較寬,東部略向南突,部分被當地村民宅基地占用。基址總麵積達1827平方米,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西周建築基址。在這一地區先後發掘出數座西周建築基址。
在鎬京遺址區內,1983年至1984年省考古所在鬥門鎮東北的花園村、普渡村、落水村一帶進行了較大範圍的鑽探,發現西周時期的夯土建築基址十餘座。比較著名的是鎬京五號宮室基址,位於鬥門鎮以北約700米的花樓子村,其整體布局呈“工”字型,建築總麵積2891平方米。宮室由主體建築及兩翼建築組成。主體建築居中,麵積1357平方米。兩翼建築在主體南北兩頭,麵積各為767平方米。出土了西周瓦片、白灰牆皮等建築遺物。另外在鎬京村、普渡村、落水村等地先後發掘過數百座西周墓葬,出土了多件有價值的青銅器、陶器、玉器等。
1961年3月4日,豐鎬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1年,西安市人民政府成立了西安市灃鎬遺址保管所,對豐鎬遺址進行保護和管理。豐鎬遺址涉及馬王鎮、靈沼鄉、鬥門鎮、鎬京鄉四個鄉鎮。目前,遺址區內村民的取土已嚴重威脅到張家坡墓葬區、五號宮室基址的安全。2003年五號宮室就曾遭官莊村村民人為取土破壞,幸被文物部門及時製止。在鎬京遺址區內還有兩個磚瓦窯廠,每年取土量極大,且距離發現的夯土基址較近,對遺址安全造成很大威脅。近年來,村莊發展較快,村民宅基地用地也給遺址安全帶來很大威脅。馬王鎮客省莊發掘的多處夯土基址現已被住宅覆蓋。另外,遺址區內鄉鎮企業的不斷發展,占用的土地量巨增,遺址安全形勢比較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