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仁遺址位於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鎮西南約2公裏大仁村南,滈河古河道北岸上。古河道以北為細柳塬,東西綿延數公裏,與河道有數米的高差。遺址分布在細柳塬南緣的突出部分,地麵非常平坦,東西約450米,南北約250米,在斷崖上能看到厚約50厘米的文化層和一些灰坑,因斷崖較低灰坑形製不清,可在地表和斷麵上采集到鬲、罐、盆等陶器殘片,屬商和西周文化遺址。
2000年4、5月份,陝西省考古所對遺址西部的一個殘灰坑進行了清理。從殘灰坑和從該遺址采集的遺物看,內涵較為豐富,主要有陶器、石器、卜骨等。陶器有泥製陶和夾砂陶兩類。陶色有褐陶(含紅褐陶)和灰陶,前者的數量略多於後者,紋飾主要為繩紋,弦紋次之,還有方格印紋、刻劃紋、附加堆紋、圓圈紋等。器物種類有鬲、罐、盆、豆、尊、簋等。石器有石鐮,骨器有錐和牙飾。卜骨出土大小標本有十餘片,均為牛肩胛骨。現遺址在甫張村、楊元坊、大仁村三角地帶的農田中。遺存原有一塚,相傳為周代君吉甫墓,圓丘形封土,底邊長約50米,高20米,地表散布大量夾砂灰陶、繩紋鬲、盂、鼎等殘片。遺址臨西灃公路,由於近年西灃路沿線開發加快,遺址略有殘蝕。
2003年9月24日,大仁遺址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安以西渭河南岸至秦嶺北麓地區,除了灃西見到少量先周晚期文化遺存和銅器外,幾乎沒有殷商時期文化遺存的報道,大仁遺址彌補了這些方麵的不足。從大仁遺址獲取的資料初步可以看出其與關中西部及老牛坡商墓地的遺存比較接近,尤其與前者的聯係相對緊密一些,既有商文化因素,又有先周文化的成分。對於其文化性質的深入研究,還需進一步的考古發掘工作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