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寨遺址位於西安市臨潼區驪山北麓下臨、渭兩河交匯地帶,北距臨潼火車站1公裏,麵積約31000平方米,屬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薑寨遺址發現於1972年。1972年至1979年,由西安半坡博物館與臨潼文化館共進行11次發掘,發掘麵積16580平方米,為迄今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麵積最大的一個遺址。文化層厚達3—4米,涵蓋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史家類型、廟底溝類型、半坡晚期類型和陝西龍山文化。遺址分為居住區、窯場和墓葬三部分,屬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遺址內共出土生產工具、生活用具1萬餘件,另有粟、動物骨骸、裝飾器、貝等。所出陶器中,半坡類型的魚、蛙和人麵紋陶盆堪稱原始藝術珍品。陶器上的刻畫符號有38種120個,其中少數為初次發現。史家類型的魚鳥紋彩陶葫蘆瓶及石硯、硯蓋等繪畫工具亦為首次發現。遺址還出土一件黃銅片及黃銅管狀物。
薑寨遺址內涵豐富,延續時間長久,出土的大批珍貴文物對研究陝西渭河流域仰韶文化的發展序列提供了重要資料,具有極高的曆史、文化、科研價值。
1996年11月20日薑寨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由於曆史原因,臨潼車站路將遺址分為東、西二區,臨河自東南繞遺址流向西北,遺址西南角局部被衝毀,臨河邊緣遺址有少量坍塌,大片遺址區為村民種植果蔬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