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遺址位於西安市灞橋區半坡村北,滻河右岸的台地上,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聚落遺址,距今約6860—6300年,總麵積約5萬平方米。
半坡遺址發現於1953年,1954—195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先後進行了5次考古發掘,揭露麵積1萬多平方米。1971年半坡博物館又做了補充發掘。文化層最厚處2米左右,大體分為兩期:下層,厚1米左右,文化內涵豐富,為仰韶文化半坡類型,距今約6700年;上層,厚約1米,屬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晚期或稱西王村類型,距今約5600年。遺址內發現村落、房屋建築、溝道、墓葬以及家畜、農作物和生活、生產用品等文化遺存。
半坡遺址大致形狀為南北長、東西窄的不規則圓形。發掘出房屋遺跡46座,窖穴200座,長方形圈欄兩座,大溝一條,陶窯6座,小孩甕棺墓葬73座,成人墓葬174座。居住區分兩片,每片裏有一座大房子,周圍是小居室。兩片之間以一條深1.5米、寬2米的小溝道為界。在居住區外圍,環繞一條大型防禦壕溝,平麵呈南北不規則的橢圓形。壕溝現存長度約300米,各部分形製基本一致,上寬下窄,北部一段口寬6—8米、深5—6米。房屋遺存除少數為方形和長方形外,絕大多數為圓形,有半地穴式和地麵建造兩種。基本特征為房屋的門道與屋室之間,有一個兩側圍起小牆的方形門檻,房子中心有一個灶坑,房內有幾根柱子支撐屋頂,居住麵和牆壁都用草泥土抹成。方形和長方形房屋有15座,麵積小的12—20平方米,中型的30—60平方米,最大的複原麵積約100平方米。半地穴式方形房屋在原來的地麵上下挖約0.8米,以坑壁作牆壁,壁上塗抹2.5—3.5厘米草泥土。屋內中心有柱,用以支撐屋頂。地麵建造的方形屋牆壁用粘土夾木柱和木板築起。居住麵下部接近灰土部分鋪一層木板,然後塗一層草泥土,每層經火燒,成為堅硬的紅燒土麵。圓形房屋31座,直徑約4—6米,大多數圓形房屋牆壁是用密集插排小木柱編籬塗泥做成,有的還經過火燒,比較堅固。窯穴主要分布在居住區內,共發現200多個,一般為圓形袋狀坑。用來貯藏食物和用品,有些窖穴發現相當厚的穀物灰殼。發現的家畜圈欄作長條形。陶窯分橫穴和豎穴兩種,窯室直徑1米左右。豎穴窯下麵為一下大上小的火爐,高約1.3米、底徑約1.9米,周壁是青綠色的硬殼。爐口開在南邊,有火道。橫穴窯的火爐為筒狀,火眼有10餘個。窯壁厚度5—18厘米左右,火爐向北。
半坡遺址出土有石、骨、角、陶器等。生產工具有石斧、石锛、石鏟、石刀、陶刀等;漁獵工具有石骨鏃、石網墜、石予、魚叉、魚鉤等;生活用具有陶碗、缽、盆、罐、釜、鼎、甕和飾弧紋的彩陶等。陶器胎質以粗沙和細泥紅陶、紅褐色陶為主。紋飾主要有繩紋、弦紋、錐刺紋、指甲紋等,圖案有人麵、魚、鹿等象生性花紋和三角形、圓點組成的幾何圖案花紋。在圓底缽口沿的寬帶紋上,發現有多種不同的刻劃符號。裝飾品有石、骨、陶、蚌磨製的環、璜、珠、墜、耳飾、發飾以及鑲嵌飾等。
1958年在遺址上建成了我國第一座原始社會博物館。1961年3月4日,半坡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遺址已回填,保護大廳正在重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