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在形勢和君命的雙重壓迫下,嶽飛違心地拒絕了兩河百姓要他繼續北伐的懇求,下令撤軍。退兵之日,嶽飛悲憤交加,仰天長歎道:“十年之功,毀於一旦!所得諸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複!”當地人民紛紛上前攔住嶽飛的馬,說:“我們頂香盆,運糧草,迎接官兵,金人都知道,將軍走後,我們還能活嗎?”嶽飛取出宋高宗的詔書給大家看,說:“我不得擅留!”百姓無不失聲痛哭,嶽飛也悲痛地流下了眼淚。
十二道金牌事件,既反映了宋高宗不求進取、無心迎回父兄的心態,也表明了他擔心嶽飛就此立下蓋世奇功,將來會功高蓋主。在他心中,對嶽飛的嫌隙早已經種下了。而單純的嶽飛還恍然不知。他不滿朝廷下金牌召他回師之事,氣憤之情多次溢於言表。
紹興十一年(1141年)正月,金兀術統領近十萬大軍卷土重來,直攻淮西。宋高宗命駐守鄂州的嶽飛率軍增援淮西,但嶽飛援軍尚未趕到戰場,楊存中與劉錡、王德等已在柘皋大敗金兵。張俊準備獨吞戰功,便打發嶽飛等回軍,不料金兀術命孔彥舟突然回師攻陷亳州,並重創前來救援的宋楊存中和王德軍。當嶽飛率領的援軍趕到時,金兵已安然渡淮北上。
嶽飛兩次赴援淮西,行動都遲緩了一些。據說第一次是當時他正患感冒,第二次則是因為軍隊乏糧,這對素來以用兵神速著稱的嶽飛而言,實在不是特別過硬的理由,因而有人猜測這是性格剛直的嶽飛是在借機發泄對宋高宗阻撓他繼續北伐的不滿情緒。不管嶽飛的真實心意如何,這件事在後來成為了秦檜陷害他的有力口實。
宋朝自宋太祖開國以來,武將地位低微,“重文輕武、以文製武”成為宋朝製度的最大特點。然而,從北宋末年金軍攻宋開始,宋金戰爭激烈頻繁,金軍鐵騎縱橫大江南北,南宋朝廷出於現實生存的需要,不得不格外倚重武將,這也是宋朝立國以來從所未有的事,但對武將的疑忌和防範並沒有根除。
淮西之戰後,宋高宗、秦檜為掃清和議障礙(據說金兀術提出的議和條件之一就是殺嶽飛),將張俊、韓世忠和嶽飛召到臨安,任命張俊、韓世忠為樞密使,嶽飛為副使,名為升官,實際是要削奪三大重將的兵權。並且三大將的宣撫司一齊廢罷,宣撫司中原有統製官各統所部,自為一軍,一律在其軍銜上加“禦前”二字,表示三將所統率的軍隊從此直接聽命於皇帝。結果,三大將全部都俯首聽命,乖乖地交出了兵權,以實際行動表示了對皇帝的忠心。
這樣,在沒有引起任何事端的情況下,宋高宗趙構使用明升暗降的手法,解除了韓、張、嶽三大宣撫使的統兵權。但是還有更大的陰謀,秦檜還要對堅持抗金最力的韓世忠、嶽飛進行陷害。
矛頭首先指向了韓世忠。胡紡首先向秦檜秘告,韓世忠親校耿著企圖鼓動兵變,以迎韓世忠回楚州重掌軍權。秦檜立即逮捕耿著並嚴刑拷打,陰謀以此陷害韓世忠。剛好此時嶽飛奉命前往楚州(今江蘇淮安)檢閱韓世忠的軍馬,他發現韓世忠大軍聲名如此卓著,卻不過三萬人,為諸大將中最少者,不由得對韓世忠欽佩有加。也就在這一次閱兵時,嶽飛意外得知耿著的冤獄,當即派人飛報韓世忠。韓世忠立即上書宋高宗,請求告老還鄉。由於他曾在危難之間救過宋高宗,最終宋高宗放過了他。韓世忠罷樞密使後,以醴泉觀使、奉朝請,“自此杜門謝客,絕口不言兵,時跨驢攜酒,從一二童奴遊西湖以自樂,平時將佐,罕得見其麵”。
秦檜陷害韓世忠的陰謀因為嶽飛而落空,從此對嶽飛更加忌恨,一張針對嶽飛的羅網悄悄張開了。禦史中丞何鑄、右諫議大夫萬俟卨和殿中待禦史羅汝楫三人受到秦檜指使,出麵彈劾嶽飛“誌滿意得,日以頹惰”,還將淮西之戰中嶽飛遲緩說成“稽違詔旨”。宋高宗認可了彈劾嶽飛的奏章,由此可見他內心深處支持秦檜鏟除嶽飛。嶽飛深以為懼,提出辭職,宋高宗趁機下詔免去了嶽飛的樞密副使之職。
秦檜一夥隨後又夥同張俊收買嶽飛部將王貴部下的副都統製王俊,指使王俊誣告張憲、嶽雲謀反,說張憲曾經寫信給嶽飛勸進,將張憲、嶽雲逮捕下獄。秦檜又派楊沂中到廬山把嶽飛誘騙到臨安,以謀反罪名下獄。嶽飛長歎道:“我方知已落秦檜奸賊手中,使我為國忠心,一旦都休!”其實,這固然是秦檜的陰謀,但更是宋高宗的陰謀。
據說金兀術曾提出“必殺嶽飛,而後和可成也”的條件,這有可能是真事,也有可能是秦檜編造出來的謠言,目的隻是敦促宋高宗下定除掉嶽飛的決心。宋高宗下令舉辦詔獄,由禦史中丞何鑄出任主審官。何鑄之前雖然受命彈劾嶽飛,但在審訊過程中看到嶽飛背上由母親親手刺上的“盡忠報國”四個大字,深入膚理,深深感動,頓時天良發現,轉而力辨嶽飛無辜。秦檜說:“此上(指宋高宗)意也!”可見宋高宗早已經有鏟除嶽飛之意,甚至不惜製造冤獄。
何鑄聽了很是痛心,歎息說:“強敵未滅,無故戮一大將,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長計。”秦檜大怒,改命萬俟卨審訊。嶽飛曆來鄙視萬俟卨為人,萬俟卨正好挾私報複。嶽飛等坐獄兩月,秦檜、萬俟卨仍找不到任何證據,但還是要以謀反罪處死。大理寺卿薛仁輔、寺丞李若樸、何彥猷皆言嶽飛無罪,認為隻能判嶽飛兩年徒刑。
一直以明哲保身為原則的韓世忠也忍無可忍,質問秦檜嶽飛到底犯了何罪。秦檜回答說:“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韓世忠悲憤地說:“相公,‘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乎?”他見事情不可挽回,對南宋朝廷徹底絕望,從此隱居於西湖,每日以飲酒縱遊為樂,不再問政事,十餘年後死去。臨終前,對看望他的人說:“吾以布衣百戰,致位王公,賴天之靈,保首領沒於家,諸君尚哀其死邪。”對嶽飛遭秦檜陷害一事猶念念在心。
關於嶽飛的罪名“莫須有”三字的意思,曆來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或許有”;有人認為是“肯定有”;有人認為是“難道沒有嗎”(李敖先生看法);有人認為是“不需要有”;有人為是“一定是有的吧”;有人認為是“不見得沒有”;還有人認為是“有自然有,你卻沒資格問”(啟功先生看法)。這裏略談一下作者自己的看法。在中國曆史上,嶽飛和於謙兩案性質一致,時常被相提並論,因嶽飛的罪名是“莫須有”,被人稱為三字獄;於謙的罪名是“意欲”,時人稱為二字獄。由此可見,“莫須有”更接近“意欲”的意思。這一點,從後麵講到的南宋接伴官回答金國使者劉祹的問話也能進一步得到證實。
紹興十二年(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秦檜在家一邊吃著柑子,一邊想著嶽飛的案子,臉上是一副令人捉摸不透的表情。妻子王氏從旁說了句:“縛虎容易縱虎難。”由此終於促使秦檜下定了決心,“手書小紙付獄”。萬俟卨受命後,最後一次提審嶽飛。嶽飛知道最後的時刻到了,隻在供書上寫了八個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本來秦檜是判處嶽飛論斬,張憲論絞,嶽雲論徙(流放),起碼還是留了嶽雲一條性命。但宋高宗看過後卻立即下旨:“嶽飛特賜死(賜毒酒留全屍),張憲、嶽雲並依軍法施行,令楊沂中監斬。”此時,宋高宗早已經忘了他曾經手書“精忠嶽飛”製旗賜給嶽飛。隨後,嶽飛被毒殺於大理寺風波亭(現浙江醫科大學內),時間剛好是除夕夜。一闕《滿江紅》,震古鑠今;一葉風波亭,天地同泣。嶽雲、張憲同日被斬首。這也是宋高宗第三次違背宋太祖誓約殺人。
嶽飛軍中一些將校被罷免,嶽飛得力部將牛皋後來(1147年)也被秦檜派人毒死。這樣,整個嶽家軍核心人物蕩然無存,群龍無首。嶽飛家產被籍沒,家屬都被發配往廣南、福建路居住。一些大臣也受到了牽連,支持嶽飛出兵的李若虛、為嶽飛鳴冤叫屈的薛仁輔等官員都被免官流放,而附和秦檜陷害嶽飛的萬俟卨等都得以升遷。值得一提的是樞密使張俊,他積極奉迎宋高宗和秦檜,參與了陷害韓世忠、嶽飛,本以為可以保全自己的地位。不料他也是武將,宋高宗對他並不放心,不久就被罷免。
嶽飛二十歲從軍,三十九歲遇害,將其一生中最寶貴的年華都奉獻在抗金的戰場上,因而成為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戰功赫赫,其堅決抗戰的鬥誌和勇氣更是極大地鼓舞了中原人民的抗金鬥爭。嶽飛之死引起廣大人民的悲憤,“天下聞者,無不垂淚;下至三尺之童,皆怨秦檜”。出使金國被扣留在金的宋使臣洪皓寫回密信說,金人聽說嶽飛被殺,爭相擺酒慶賀。
洪皓,字光弼,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少有奇節,慷慨有誌。政和五年(1115年)進士,初入仕途時,正是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最尖銳之時。建炎三年(1129年),金軍大舉南侵,迅速攻占了華北、山東大片土地,但其最終目的是要捉獲宋高宗。宋高宗一路奔逃至建康府(今江蘇南京),任命洪皓為徽猷閣待製、假禮部尚書,出使金國求和,表示願去尊號、正朔,比於藩臣,想以求和來緩解金人的追擊。洪皓一行到達太原就被金人拘捕,押送到雲中(今山西大同)後,金軍統帥完顏宗翰愛惜其人才,強迫他到金國傀儡政權劉豫下做官。洪皓嚴辭拒絕,完顏宗翰惱羞成怒,將其流放到冷山(今黑龍江哈爾濱北)。那裏氣候寒冷,生存條件極為惡劣,金人想以此來消磨洪皓的意誌,迫使他屈服。但洪皓含辛茹苦,始終矢誌不移,忠貞不屈,還做了近千首詩,表現了強烈的愛國熱情。紹興十年(1140年),金國內訌後不久,洪皓被遷到燕京(今北京)。金熙宗賞識其才華,欲授為翰林直學士,被洪皓拒絕。留居燕京期間,洪皓冒著生命危險,屢次派人密奏金朝政情,力言和議非計,希望朝廷興師北伐、恢複中原。一直到紹興十三年(1143年),金熙宗因為宋稱臣納貢及得皇子而大赦中外,才放洪皓回國。此時,洪皓已經身陷金國十五年,宋高宗稱讚他雖蘇武不勝過。即便如此,後來洪皓因主戰得罪了秦檜,依舊受到排擠。洪皓博學強記,全節歸宋後,複述在金見聞為《鬆漠紀聞》,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病逝,時年六十七歲。
後來金國使者劉□出使南宋,很好奇地問接待的官員說:“嶽飛以何罪而死?”南宋接伴官回答:“意欲謀叛,為部將所告,以此抵誅。”劉□根本不信嶽飛會謀反,嘲諷地說:“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嶽飛,所至紀律甚嚴,秋毫無所犯。(劉邦)所謂‘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所以為我擒’。如(嶽)飛者,無亦江南之範增乎?!”(《坦齋筆衡》)就連金國使者都忍不住要為嶽飛鳴冤。
鄂王墓上草離離,秋日荒涼石獸危。
南渡君臣輕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勝悲!
——元·趙孟□《嶽鄂王墓》
在中國曆史上,嶽飛被殺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個人事件。千百年來,對嶽飛無辜遇害根源的討論層出不窮,因此而產生的各種文章更是可以達到汗牛充棟的地步。世人多認為宋高宗對嶽飛產生殺機是因為立太子一事。起初,宋高宗為躲避金人,從揚州逃跑時受到了嚴重驚嚇,從此失去了生育能力。而他唯一的兒子趙旉也於三歲時患病臥床,剛巧宮女進屋服侍時,不小心踢倒了一隻金爐,突如其來的響聲驚嚇了病中的趙旉,結果導致病情加劇。不久,趙旉便重病而死。這父子二人的命運都跟驚嚇相連,由此也可以看出南宋建國之初,局勢是何等的不穩定,而金人洗劫後的中原,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沒有恢複元氣。
宋徽宗死在金國後,金人不斷放出風聲,說要把宋欽宗或其子趙諶送回汴京(開封),冊立為宋帝。金人此舉,無非是要故意擾亂南宋朝廷和時局。在這樣的情況下,南宋朝廷冊立太子便成為十分必要之事。但對宋高宗來說,卻有難言之隱,倘若公然立養子趙伯琮為太子,無異於公然在天下人麵前暴露其不能生育的事實。此人自私的天性,讓他凡事都要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是以始終在立太子一事上遲疑不動。群臣深知宋高宗心理,大多沉默不言。
事隔不久後,金人果然將宋欽宗的兒子趙諶送到汴京作了傀儡皇帝。嶽飛得知消息後,立即趕到建康上奏,建議宋高宗速立趙伯琮為太子,以挫敗金人的陰謀。不料宋高宗當即駁回了嶽飛的奏章,並說:“卿言雖忠,然握重兵於外,這類事體並不是你所應當參預的。”言語中已經透露了皇帝強烈的不快和殺機。宋朝自立國以來,規定武將不得幹預朝政,此次嶽飛無異觸動了忌諱。這件事,被認為是嶽飛後來非死不可的根源之一。正如張戒在《默記》中所說:“(嶽飛身為大將)而越職及此,取死宜哉。”
實際上,立太子事件隻是一個表麵的契機,嶽飛遇害還有兩個更深層的原因。
一是嶽飛因其家鄉湯陰淪陷,與金人有家仇國恨,因而一直力主抗戰,北伐收複河北故土,並直搗黃龍,迎回宋徽宗、宋欽宗。然而一旦宋徽宗、宋欽宗歸來,宋高宗該如何自處?皇位是不是還保得住?所以紹興十二年宋金議和時,宋高宗隻要回了他的生母韋氏,根本沒有兄長宋欽宗一句。正如明人文徵明在《滿江紅》中所吟:“豈不念,中原蹙?豈不惜,徽欽辱?但徽欽既返,此身何屬。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複。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這不但是嶽飛被害的原因,也說明真正要殺嶽飛的人是宋高宗,秦檜不過是適逢其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