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路大軍中,環慶路和涇原路離西夏本土最近,按照事先的計劃,這兩路人馬合軍後,再向西夏進攻。宋將劉昌祚率領的涇原路軍到達指定的會合地點後,高遵裕的環慶路軍卻遲遲未到。此時,梁太後已經調集胡蘆河南岸的所有兵力,增援涇原路的邊防地區。劉昌祚擔心失去戰機,於是不再等候高遵裕,隻率本部兵馬五萬人孤軍深入西夏本土,在堪哥平(今寧夏同心西北)與西夏三萬人相遇。堪哥平有個叫磨臍隘的關口,地勢險峻,西夏軍據險死守,宋軍寸步難進。劉昌祚命令宋軍盾牌手在前,神臂士兵在後,弩手在次後,分成幾隊渡過了胡蘆河,並承諾厚賞將士。宋軍將士奮勇向前,一舉奪取了磨臍隘,守衛磨臍隘的梁太後之弟梁大王也死在此戰中。
宦官李憲率領的熙河路軍隊在西市新城(今甘肅榆中東北)大敗西夏軍隊後,又在女遮穀(今甘肅蘭州東)血戰一場,之後西夏軍隊聞風喪膽,狼狽逃竄,宋軍迅速向蘭州(今甘肅蘭州)挺進。蘭州附近的部落首領巴令謁率三個部落歸順了宋朝,並為宋軍攻下了蘭州,隨後宋軍開始在蘭州築城。
高遵裕率領近九萬環慶軍從慶州(今甘肅慶陽)出發,進兵清遠軍(今甘肅環縣東北)。清遠軍是宋夏雙方都要爭奪的軍事重鎮,也是宋軍出塞的重要關口。高遵裕率軍直抵清遠軍城下。駐守清遠軍的西夏將領嵬名訛(口兀)見宋軍人多勢眾,知道難以抵抗,於是主動開城投降。高遵裕收複清遠軍後,張守約建議說清遠軍距靈州(今寧夏青銅峽東)不到三百裏,可以派兵直搗靈州,但高遵裕沒有采納這一建議。其後高遵裕率領宋軍直抵韋州(今寧夏同心縣東北),西夏軍隊早已聞風而逃,韋州城已變成一座空城,因而高遵裕兵不血刃地占領了韋州。
另一宦官王中正率領六萬河東路軍從麟州(今陝西神木)出發,聲稱是代替宋神宗禦駕親征。一路上,宋軍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便順利渡過無定河(陝西榆林河),因而這一路軍馬並未正式參與戰鬥。有些將領為了邀功,向王中正建議說:“其他各路兵馬已經取得了巨大勝利,斬獲了許多西夏士兵的首級,唯獨我們這路兵馬才斬獲三十顆首級,不如我們攻占宥州(今陝西靖邊西),如此可以多立軍功。”王中正采納了他們的建議,率領軍隊進攻宥州。攻占宥州後,屠殺城中無辜居民五百餘家,以便用這些人的首級來充作西夏士兵的首級。
在講最後一路宋軍之前,先講講梁太後的應對。梁太後聽說宋朝兵分五路進攻後,便將各監軍司的兵力集合起來,交給梁氏家族的梁永能指揮。梁永能將軍隊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正麵抵禦宋軍進攻;另一部分埋伏起來,作為機動策應部隊;第三部分是突擊部隊,專門在宋軍安營紮寨時發動衝擊。然而,宋軍五路人馬各自進擊,難以協調一致,以致總進攻的日期一拖再拖。梁永能已經做好了戰鬥準備,日夜備戰,卻始終不見宋軍,不由得大怒,幹脆派人送信到鄜延路,大罵宋軍將帥是草包,想用激將法將宋軍引出來。
鄜延路統帥便是種諤。當時種諤所部人馬加上從開封府抽調來的將士,總共有十萬人。鄜延路軍從綏德城(今陝西綏德)出軍後,直接進攻米脂城(今陝西米脂縣)。圍攻了三天,城池巍然不動。梁永能聽說宋軍終於出動了,立即調派八萬軍隊前來增援米脂,但卻被早有準備的種諤打敗。種諤隨即勸說守衛米脂的西夏將領介訛遇投降,介訛遇見援兵無望,城陷是早晚之事,不得已開城投降。種諤入城後,軍紀嚴明,下令凡是入城後殺人或為盜的宋軍士兵一律處死,並就地任命介訛遇為米脂地方長官,繼續負責守衛這座城市。
蘇軾有《聞種諤米脂川大捷》一詩,稱讚種諤之功:
聞說官軍取乞誾,
將軍旗鼓捷如神。
故知無定河邊柳,
得共中原雪絮春。
隻是,這讚美詩還是唱得太早了。
戰事起初,宋五路大軍連連得勝,西夏軍則節節敗退,宋軍完全占據了優勢。梁太後束手無策,向群臣問計,一老將說:“不須拒之,但堅壁清野,縱其深入,聚勁兵興、靈,而以輕騎抄其饋運,諸軍無食,可不戰困也。”建議梁太後改行堅壁清野,誘敵深入,抄絕餉道,聚而殲之。梁太後無路可走,隻好采納,召集十二監軍司十餘萬精兵,駐防興慶府等要衝,堅守城堡,不斷遣精騎襲擊宋軍饋運,斷其糧道。宋劉昌祚涇原路軍圍靈州十八天不能破,糧餉很快不繼。此時正是冬天,宋軍將士正是饑寒交迫時,梁太後令決七級渠水灌宋營,宋軍被溺而死者無數,靈州之圍由此而解。
其他四路宋軍深入西夏境內後,也很快因糧草斷絕,先後潰敗。尤其種諤鄜延路一軍,已經攻克了銀(今陝西橫山東)、夏(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白旗子)等州,正要奪取整個橫山地區,進而逼進西夏都城興慶府,也因為士兵潰變而回師。
至此,這場宋夏開戰以來宋朝投入最多兵力的戰事,在西夏國內動蕩的不利局麵下,最後以宋軍的敗退而告終。
不過,宋軍元氣未傷。元豐五年(1082年)七月,鄜延路計議邊事徐禧、沈括(《夢溪筆談》作者)等人上書宋神宗,建議在銀州東南二十五裏險要之地構築永樂城(今陝西米脂西),不甘心靈州之敗的宋神宗立即表示同意。於是徐禧和沈括等征發延州蕃、漢八萬餘人,浩浩蕩蕩趕赴永樂城築城。種諤剛好從京城開封回到邊關,勸阻徐禧不要築永樂城,還說在永樂築城必然失敗,等於將士兵送入虎口。但徐禧與種諤素來不合,而且種諤一直想在橫山地區築橫山城,徐禧便認為種諤是故意擾亂軍心,不但不聽,還上奏彈劾種諤驕橫跋扈。宋神宗為了讓徐禧等安心築城,任命種諤為延州知州。
在築城過程中,西夏軍隊屢次前來阻擾,均被擊退。永樂城修築完畢後,宋神宗十分高興,賜永樂城名為銀川寨。
永樂城戰略位置極為重要,所處的地理位置剛好是夏、銀、宥三州界,對西夏而言如同釘入咽喉的楔子,因而西夏無論花多大的代價也要奪回永樂城,這也是種諤認為宋軍在此築城無異送死的原因。梁太後隨後派大將葉悖麻率三十萬軍隊,前來圍攻永樂城。宋將徐禧出動七萬大軍迎戰,卻等西夏軍布好陣後才出擊,導致失去先機,初戰失利。宋軍隨即敗退入城中,從此堅守不出。
然而城池一旦被圍後,很快就斷糧缺水,兵無鬥誌,西夏將士先是切斷了城中的水源,導致城中渴死宋軍大半,再全力攻城,新築成不久的永樂城終被攻破。宋將自徐禧以下,將校死亡數百人,士兵役夫傷亡數萬,幾乎全軍覆沒。永樂城陷落後,西夏軍氣焰囂張,耀兵於米脂城下,三日才還。
延州距離永樂城最近,但當時駐守延州的種諤明知道永樂受圍,卻觀望不救,這其中既有記恨徐禧彈劾自己,也有知道永樂城必將不保、不願意自己部下前去送死之意。然而,永樂城陷落後,種諤還是陷入了深深的自責與內疚中,最終由於情緒低落而疽發於背,一代名將終於在悵惘中死在邊關,時年六十六歲。
永樂城之戰對宋軍打擊巨大,不僅元氣大傷,士氣也受到很大影響。宋神宗聽到永樂城慘敗的消息後,竟然在臨朝時失聲痛哭,這其中的複雜滋味,大概正與種諤臨死前的心情並無兩樣。從此,一度雄心勃勃的宋神宗徹底喪失了銳氣,不得不同意維持原來與西夏的和議,通過每年向西夏繳納財物來維持邊境和平。
而西夏雖然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但國內財政困乏,早已經是民不聊生。在輿論的壓力下,梁太後不得已讓兒子秉常複位,以平息民憤,為了便於控製,又將梁乙埋之女嫁給秉常,立為皇後。之後,梁太後開始與宋朝講和,以便重新得到宋朝的“歲賜”與和市,但其間依舊以索還夏舊有疆土為理由,繼續對宋朝邊地進攻和抄掠。
元豐八年(1085年)二月,不可一世的國相梁乙埋終於病死。在梁太後的支持下,梁乙埋的兒子梁乙逋擔任國相,繼續主政。秉常雖然複位,仍然擺脫不掉母親梁太後的控製。但令人意外的是,同年十月,梁太後也病死了,臨死前留下遺書說:“西夏世世代代接受宋朝的封爵,宋朝對西夏可謂有大恩大德,但目前宋夏雙方戰爭不息,因此在我死後,要將我將遺留的物品上交給宋朝,表示我並未曾忘記宋朝的恩情。”很有點良心發現的意思。其實,梁太後一直體弱多病,長期服藥,到了晚年深受病痛折磨,剛好秉常皇後梁氏生下了兒子乾順,梁太後晚年得孫,十分溺愛,常常親自抱著小孫子玩樂,自此心態也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她臨死前留下的遺囑著意討好宋朝,不過是擔心兒子軟弱、孫子幼小。梁太後死後,秉常遵照母親遺囑,將她的乘坐過的馬匹、白駱駝獻給宋朝。宋朝曆來以禮儀大朝自居,立即派刑部郎中杜紘出使西夏,專門祭奠梁太後。然而,宋與西夏的戰事並未就此息止,就在同一年,西夏駙馬拽厥嵬名與宋軍交戰,被宋將趙卨設計擒獲。
梁太後終於死了,一個瘋狂的時代終於結束了,宋朝人鬆了一口氣,但最高興的人還是梁太後的兒子秉常,他自以為從此便可以親政,成為真正的皇帝。然而,事情的發展往往出人意料。梁太後一死,梁乙逋立即失去了靠山,地位開始動搖。當時分掌左右廂兵的統帥、皇族仁多保忠公開與其對抗,雙方為了爭權奪利,鬥得不可開交。身為皇帝的秉常無力阻止,不禁憂憤不已,也在梁太後死後的第二年病死,年僅二十六歲,諡康靖皇帝,廟號惠宗。
值得一提的是,壯誌難酬的宋神宗也跟梁太後死在了同一年。即位的宋哲宗趙煦年紀年僅八歲,由祖母太皇太後高滔滔(宋英宗皇後,宋神宗生母)聽政。高太後不是宋朝曆史上第一個聽政的太後,之前垂簾的還有宋真宗皇後劉娥。高太後垂簾聽政後,立即起用王安石變法的反對者,任用司馬光為宰相,保守派代表文彥博、呂公著等人也相繼上台,掌握了朝政。不過從這時候開始,變法派與保守派已經由最初的政見不同,演變成為意氣之爭,且愈演越烈,進而演變成宋朝曆史上最大的黨爭。當時宋哲宗年齡尚幼,根本不能處理朝政,大權完全在高太後的掌握之中。司馬光在高太後的大力支持下,幾乎全部廢除了王安石的新法,任用劉摯、王岩叟等人為諫官,竭力打擊變法派人物和奉行新法的各級官員,如呂惠卿、章惇、蔡確、呂嘉問等人,這些變法派人物有的被貶,有的被判刑,有的被逐出朝中,不一而足。呂大防、梁濤、劉安世等人還把支持變法的八九十名大臣劃入王安石、呂惠卿、蔡確等人名下,認為他們結成了死黨。這就是曆史上所謂的“元祐更化”。
特別要提到的是,“元祐更化”時,司馬光力主將米脂、安疆、浮圖、葭蘆等四寨,無償地送還給西夏。這一愚蠢的舉動帶來了極大的危害,不僅使得宋神宗時宋軍付出的鮮血和生命代價完全白費,還使得西夏更加輕視宋朝,從此侵擾宋境不斷。
雖然高太後在中國曆史上有“女中堯舜”之稱,但實際上,她在之後的九年完全把持了朝政,元祐期間的一切措施都是在高太後的操縱下進行的,宋哲宗則完全成了朝堂的擺設。群臣奏事時都是麵朝高滔滔,背向宋哲宗,奏事完畢,也不回身向宋哲宗稟告。宋哲宗在大殿上所看到的,“隻見臀背”,隻有群臣的背部和P股。宋哲宗和祖母高太後的政治關係,其實與秉常和梁太後並無分別。年輕的皇帝心中充滿屈辱,早就有懷恨報複之心,這就是為什麽後來高太後一死,宋哲宗立即將高太後所廢除的宋神宗時新法完全恢複的原因。這一節與西夏無關,不再贅述。
老梁太後死了,又出現了一個小梁太後。夏惠宗秉常死後,年僅三歲的兒子乾順即位,秉常皇後為梁乙埋之女、梁太後侄女、梁乙逋之妹,搖身變為皇太後,於是,母黨專權再一次上演,又出現了一位當國的西夏太後。為了區別前麵的梁太後,本書稱這位梁氏為小梁太後。
小梁太後雖然年青,卻對宋朝繼續奉行戰爭政策,其窮兵黷武比起姑母梁太後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她執掌朝政的十餘年間,她與兄長梁乙逋對宋朝發動的大小戰事多達五十次以上,往往一年內達六七次之多。但長年累月的戰爭並不能消除西夏內部日趨尖銳的矛盾,甚至小梁太後與驕橫的兄長梁乙逋之間也產生了矛盾。宋元祐七年(1092年)十月,西夏進攻宋環慶路,小梁太後忌憚兄長的野心,自己獨掌兵權,親自領兵作戰。梁乙逋對此十分不滿,開始采取措施控製小梁太後,並計劃廢掉乾順,擁立新皇。梁乙逋叛亂的陰謀被西夏國內掌兵權的嵬名阿吳、仁多保忠、撒辰等人發覺,在小梁太後的支持下,率部眾討伐梁乙逋,並誅滅其全家。
梁乙逋被殺後,小梁太後重新掌握了軍政大權,挾持乾順,繼續進犯宋朝邊境,西夏兵力不繼時,便與遼國修好,向遼道宗借兵。自宋哲宗即位,西夏在西北邊境的騷擾從未停止過,宋哲宗親政後不久,便開始對西夏采取強硬政策,停止與之分割地界,漸絕歲賜,紹聖四年(1097年),又在好川水北修築城堡(今寧夏固原西北),並命名為“平夏城”,其涵義不言而喻。小梁太後十分憤怒,與兒子乾順親率五十萬大軍,兵分三路攻打宋鄜延路,攻占了金明砦(今陝西安塞南)。
元符元年(1098年)十月,小梁太後再次親率四十萬大軍圍攻平夏城。為了攻城,小梁太後還特意命人督造了一種名叫“對壘”的高大戰車,車上可同時裝載數百人。西夏軍攻城時,出動一百餘輛對壘,填溝壕而進,奮力衝擊城牆。宋軍則堅守不出,西夏軍猛攻十餘日,城堅難下。正當西夏軍糧草不繼之時,突然刮起了罕見的大風暴,席卷西夏軍營如殘雲,對壘戰車全部折斷,西夏軍隊大潰。小梁太後見老天爺都不站在自己這一邊,不禁痛哭出聲,不得不退兵。
小梁太後擅權後,恣意妄為,在西夏國內十分不得人心,西夏將領多有降宋者。西夏圖禦使中丞仁多楚清的父親仁多淩丁是西夏名將,戰功卓著。仁多淩丁戰死沙場後,仁多楚清要求掌握兵權,小梁太後不肯答應。仁多楚清為此耿耿於懷,又怕小梁太後加害,最終趁小梁太後率軍進攻平夏城時,率領全家四十多口老小,抄小路投奔宋朝。宋哲宗得知後非常高興,特意下詔將仁多楚清接到京城開封封賞。
西夏兵敗平夏城後,小梁太後派遣使者向宋朝謝罪,想重新講和,以獲取物質上的利益,但宋朝沒有接受。小梁太後勃然大怒,決定再對宋朝用兵,為此又向遼國借兵。遼道宗一直很不喜歡小梁太後的為人,因而經常不理睬西夏的求援。小梁太後見遼國拒不相助,也十分惱火,在給遼道宗的上表中多有不遜的言辭,遼道宗十分惱怒,心中動了殺機。
此時的西夏皇帝乾順已年滿十六歲,但小梁太後仍不許他親政。乾順性格果斷,大不同於父親秉常,加上有秉常一度被梁太後囚禁的教訓在前,他決意利用遼國的力量來鏟除母親的勢力,這剛好與遼道宗的心意是一致的,兩人一拍即合。元符二年(1099年),遼道宗使者來到西夏,借口與小梁太後談結盟一事,用毒酒將小梁太後毒死,乾順終於得以親政。
乾順在遼國的支持下掌握朝政大權後,知恩圖報,政治上完全依附遼國,對宋朝則采取和解政策。宋哲宗不肯同意與西夏和解時,乾順還輾轉托遼國出麵斡旋,又向宋朝上表謝罪,並殺了之前幫助小梁太後騷擾邊境的兩員大將,態度十分誠懇,宋朝才答應與夏議和,恢複“歲賜”。
之後,乾順吸取前朝外戚專權的曆史教訓,采取分封皇族來削奪母黨勢力。此後,太後擅權當國的現象再沒有出現在西夏的曆史上。
7.成安公主
成安公主芳名耶律南仙,為遼國宗室女。本來,這個明媚的契丹少女,一直以為她的一生就該是在北方草原上無憂無慮地度過,不料,命運卻因為一個叫乾順的西夏男子而改變。這個乾順,就是梁太後寵愛異常的小孫子。當梁太後將孫子抱在懷中愛撫的時候,無論如何都沒有想到,她辛苦經營的梁氏家族在西夏專權的局麵,最後竟是由乾順一手終結。
乾順在遼國的支持下才得以執掌朝政大權,為了進一步鞏固實力,他又向遼國求娶公主。
在乾順之前,最先有遼宗室耶律襄之女耶律汀被封為義成公主,嫁給了當時尚處於輾轉求生境地的李繼遷,也就是西夏開國皇帝元昊的祖父。與遼國通婚,為李繼遷帶來政治上極大的益處。元昊未稱帝前,也積極與遼國通婚,娶到了興平公主(遼興宗姐姐),隻是並不和睦,興平公主因難產而死時,元昊連看都不去看一下,也由此與遼國交惡。後來諒祚求娶遼國公主,被遼興宗斷然拒絕。
不知出於什麽原因,幫助乾順殺母的遼道宗一直沒有答應乾順的通婚要求,直到遼道宗死、遼天祚帝即位後,乾順先後兩次請求通婚,言辭極為懇切。此時,北方女真人正在興起,遼天祚帝考慮到政治的需要,總算同意將公主嫁給乾順結盟。天祚帝有六個女兒,但他不願意將親生女兒遠嫁西夏,隻打算從宗室女子中挑選。耶律南仙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選中,封為成安公主,嫁給乾順為妃。極具諷刺意味的是,天祚帝舍不得嫁給乾順的六位公主後來下場都十分不好,金軍大舉進攻時,除了大公主趁亂逃脫、下落不明外,其他人都落入了金人之手,悲慘命運可想而知,事見《金史·卷七十四·宗望傳》。
在那個年代,身為女子,即便是皇族,也一樣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耶律南仙不得已離開了家鄉,遠嫁西夏。此時,她並不知道,她將成為遼國曆史上最後一位下嫁西夏的公主。而就在十九年後,她的故國也將走進曆史的塵埃中。
乾順終於求娶到了夢寐以求的遼國公主,對他而言,政治上的意義遠遠不隻得到一個妻子。他以最隆重的禮儀迎接了成安公主,並奉若上賓。乾順對成安公主也一直是寵愛有加,言聽計從。但這婚姻起初便是源於政治聯姻,政治上的因素要遠遠大於感情的成分,成安公主不會感覺不到這一點,想來心情也不是太好,但幸好上天眷顧了她,兩年後,宋大觀二年(1108年),成安公主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仁愛,被乾順立為皇太子。
西夏乾順在位時一直努力維係的宋夏和平一直維持到宋徽宗繼位後,權臣蔡京、童貫掌權後,實行開邊政策,力主對西夏用兵。之後西北戰事頻繁,宋夏互相侵擾邊境,攻城掠地,屠殺百姓,各有勝負,宋朝也並沒有占到特別的優勢。西夏乾順兩次派人向遼國求援,於是遼國出麵斡旋,建議宋朝罷兵,並歸還所占西夏的土地。宋朝一直畏懼契丹,最終迫於遼國的壓力,於崇寧五年(1106年)重新與西夏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