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7章 回首望雲中——宋與遼(7)

  這個郭無為頗有來曆,原來是青州千乘(山東廣饒)人,後來到武當山當了道士。他博學多才,頗為自負,雖然隱居在武當山,卻依舊關注著天下亂世的局勢。後周太祖郭威征河中時,郭無為前去投靠,卻未受重用,於是郭無為又隱居在太原抱腹山。但他還是忍不住寂寞,又投靠了北漢第二任國主劉鈞,立即被劉鈞所賞識,授為吏部侍郎、參議中書事,與另一大臣趙文度同掌朝政。不久後,郭無為與趙文度開始不和,劉鈞幹脆罷黜了趙文度,郭無為升為左仆射、平章事兼樞密史,從此開始獨掌朝政。劉鈞病重時,與郭無為談到皇位繼承人選,郭無為認為劉繼恩才幹不足。劉繼恩知道後,自然懷恨在心,所以即位後一直想找機會殺掉郭無為,但還沒有來得及動手,便被侯霸榮所殺,在位僅六十天。當時有不少人認為劉繼恩被殺的背後大有文章,真正的內幕很可能是郭無為唆使侯霸榮殺了劉繼恩,之後郭無為又殺侯霸榮滅口。

  劉繼恩死後,郭無為力主立劉繼元為帝。劉繼元信用小人,大肆誅殺親族,引發內部動蕩。宋太祖趙匡胤聽說北漢其實由郭無為掌權,便暗中寫信給他,承諾如果北漢投降的話,授劉繼元青州節度、郭無為刑州節度。郭無為料到北漢大勢已去,又得到宋太祖趙匡胤的許諾,自然相當心動,於是極力主張投降宋朝,但劉繼元自恃背後有遼國契丹撐腰,一直不肯對宋朝俯首稱臣。

  開寶二年(969年),宋太祖趙匡胤親征北漢,宋軍圍攻太原,郭無為主動請纓出擊,打算趁機率軍投降宋朝。事不湊巧的是,當夜剛好下起了大雨,軍不得出。宦官衛德貴向劉繼元告密郭無為欲投宋一事,劉繼元於是殺死了郭無為。此後,劉繼元一心投靠契丹,以遼國為靠山。鑒於北漢的地理位置,遼國也總是盡最大努力給予軍事支持,實際上也是間接與宋朝為敵。

  關於遼國與中國的關係,自顯德六年(959年)後周世宗柴榮北伐後,遼國便與後周斷絕往來。宋朝立國後,也沒有與契丹通好,更無官方往來。宋太祖趙匡胤甚至還說:“今之□敵,正在契丹。”可見在他心目中,早已經將遼國視作了勁敵。趙匡胤一登上皇位,就任命橫海軍(治滄州)節度使陳思讓為關南兵馬都部署,專門負責對遼國的防務。陳思讓與趙匡胤是兒女親家,其女嫁趙匡胤子趙德昭為妻。但宋朝立國之初,中原未平,宋方對遼方基本采取守勢,遼國方麵也是如此。其間南京(今北京)留守為蕭思溫(鐵腕太後述律平的族侄),其人才幹平庸,號稱“非將帥才”,雖然負責南方防務,但卻沒有南侵的野心。宋遼雙方各自暗自戒備,但卻未有武裝紛爭,甚至在邊境還默許民間貿易往來。

  蕭思溫有一個女兒蕭燕燕,其人巾幗不讓須眉,號稱遼史上最傑出的人物,後麵即將提到。

  然而到了開寶七年(974年),局麵豁然開朗,在宋遼邊境接壤處地方長官的促進下,雙方開始通使。盡管宋遼兩方都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先提出議和一方的,但兩國建立起外交關係卻是不爭的事實。

  這其中,顯然有更深的曆史背景。一方麵,宋太祖趙匡胤依然有從契丹手中收複燕雲之地的雄心;但另一方麵,他也意識到遼國此時已經坐大一方,已非昔日的遊牧部落。即使宋朝能夠如願以償地滅掉北漢、奪回燕雲,卻並沒有從根本上傷及契丹的軍事實力,戰爭的策源地依然在契丹一方,遼國隨時都可以反撲。而宋軍從河南、山東之地調集兵餉,遠遠不及契丹直接從內蒙、遼東南下方便。在這樣的局麵下,除了趙匡胤北伐北漢時狙擊契丹援軍發生過武裝衝突外,宋軍並無任何主動對遼作戰的記錄。然而到了宋太宗時,這種表麵刻意維係的和平被徹底打破了,這也是宋太宗才幹、眼光遠遠不及宋太祖之處。

  在遼國方麵,遼太宗耶律德光之後,經曆遼世宗耶律阮和遼穆宗耶律□兩代,統治階層內部出現了爭權奪利的激烈紛爭。

  先是遼太宗耶律德光的侄子耶律兀(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太子耶律倍之子)欲繼位,改名耶律阮,在南院大王耶律吼和北院大王耶律斡等人的擁戴下即帝位,是為遼世宗。皇太後述律平(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之妻,耶律德光之母)素來愛幹涉國政,對遼世宗擅自即位十分不滿,於是另立自己的兒子耶律李胡(耶律德光之弟)為帝,並發兵攻打遼世宗一行。經過一番真槍實刀的較量,耶律李胡因為暴虐不得人心,遼世宗占了上風,控製了局勢,皇太後述律平和耶律李胡主動投降。遼世宗將述律平幽禁在遼太祖陵墓處,耶律李胡則徙祖州(今內蒙古巴林左旗西南)軟禁。

  遼世宗耶律阮好酒色,愛打獵,經常不理朝政,尤其他“慕中華風俗,多用晉臣(指原後晉漢人大臣)”,引來契丹貴族多方不滿。在位四年後,在一次狩獵途中被燕王耶律察割和偉王之子耶律嘔裏謀殺於夢鄉中。接著是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兒子耶律兀律繼位,改名耶律□,為遼穆宗。

  遼穆宗耶律□個性散漫,愛好打獵飲酒,不問國事,經常酣飲通宵達旦,白天則大睡不起,因此契丹國人稱他為“睡王”。耶律□在位十八年,一直嗜酒如命,喝醉了就愛濫殺無辜,經常借著酒意拔出佩刀,肆意砍殺近侍和奴仆,他身邊的近侍人人自危,從而引發了叛亂。最終,耶律□在黑山(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崗根蘇木境)打獵時,被不堪忍受的近侍小哥、盥人花哥及廚子辛古等六人趁夜色合力謀殺。

  有趣的是,耶律□死後,慌亂中無人追查刺殺皇帝的凶手,眾人首先想到的都是耶律□沒有兒子,該由誰來繼承皇位?此時,皇帝遇刺身死的消息尚未傳開,跟隨耶律□出獵的大臣蕭思溫搶先派人通知了與自己關係密切的遼世宗次子耶律賢。耶律賢聞訊後,立即帶著南院樞密使高勳和飛龍使女裏等親信,率千名鐵甲騎兵趕赴黑山,搶先在遼穆宗的靈柩前繼位,就是遼景宗。而其他也有資格繼承皇位的遼太宗次子齊王耶律罨撒葛和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第三子“欽順皇帝”耶律李胡之子趙王耶律喜隱等人因為晚了一步,隻能是憤憤不平,刺殺遼穆宗耶律□的凶手一直到五年後才被抓住。

  遼景宗為了感激蕭思溫的擁立之功,除了立即封他為北院樞密使、北府宰相、尚書令、魏王外,還征召他的女兒蕭燕燕入宮,這就直接導致了蕭燕燕由此登上風起雲湧的曆史舞台,成為後來遼史上著名的承天皇太後,史稱“燕燕太後”。

  蕭燕燕本名蕭綽,小字燕燕,出身於名門,父親即為蕭思溫,母親為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女兒燕國公主耶律呂不古。蕭燕燕自小許配給漢人大臣韓知古之孫韓德讓,兩個小青年雖然不同民族,倒也情投意合,互相傾慕。不過蕭燕燕被召入宮時二人還沒有來得及結婚。遼景宗早就聽說蕭家的第三個女兒多智美貌,以致上演了一出皇帝橫刀奪愛的好戲。蕭燕燕剛進宮就被封為貴妃,僅過了兩個月,就被正式冊封為皇後。此時的蕭燕燕才十六歲,初入宮廷,應該並沒有感到真正的快樂,她與舊情人韓德讓青梅竹馬,感情極深,她更多地是沉浸在對往事的思念中,真正令她改變的則是她父親蕭思溫之死。

  蕭思溫此時已經是權傾朝野,自從小女兒當上皇後後,大女兒也嫁給了齊王耶律罨撒葛,二女兒則嫁給了趙王耶律喜隱。然而,蕭思溫一飛衝天也讓許多權貴不滿。遼景宗的親信南院樞密使高勳和飛龍使女裏為了削弱蕭思溫的勢力,趁蕭思溫跟隨遼景宗出獵閶山(今遼寧阜新)時,指使蕭氏同族人蕭海隻、蕭海裏假裝成盜匪行刺。蕭思溫猝不及防,被刺身死,蕭燕燕由此受到巨大刺激,殘酷的權力鬥爭讓這名聰慧的少女迅速成長了起來。

  遼景宗對蕭燕燕十分寵愛,二人十四年的夫妻生活中,一共有四子三女共計七個孩子。契丹有一套獨特的皇後分娩製度,與其遊牧民族的特性密切相關,十分有趣。皇後待產時,躺在一座大的氈帳中,身子下麵鋪滿甘草。皇後氈帳的四周另有四十八頂小一些的氈帳,每頂氈帳中有數人抓住一隻羊。皇後生產時,四十八頂氈帳中的人一齊扭斷羊角,羊因痛苦而呼喊,由此蓋住了皇後分娩的痛叫聲,表示用羊替皇後忍痛的意思。

  蕭燕燕幾乎是到了專寵的地步,而丈夫對她的寵信還給她帶來了盡顯治國才能的機會。遼景宗因體弱多病,常不視朝,朝中刑賞,政務,用兵等,均交給皇後蕭燕燕裁決。遼景宗曾對大臣說:“在書寫皇後的言論時也應稱‘朕’或‘與’,可作為一條法令。”這是遼景宗在法律上將妻子的地位升到與自己等同的程度,可代行皇帝職權。實際上,到了此時,蕭燕燕儼然已經成為遼國的女皇帝,“以女主臨朝,國事一決於其手”,因而遼國有“隻知有蕭後,不知有景宗”的說法。

  根據《遼史》記載,遼國有一種氏族外通婚的習俗,與遼國耶律氏世代通婚的其實為唯乙室和拔裏氏二部族。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創建遼國之後,因為追慕中原漢高祖皇帝,便將自己的耶律氏兼稱劉氏,又認為乙室、拔裏氏二族功勞極大,堪比漢代開國丞相蕭何,遂將後族一律改稱蕭氏。耶律阿保機的皇後述律平本人雖未改姓,但她的兩個弟弟也都由此改姓蕭。《舊五代史·卷七十四·蕭翰傳》中則記載說:“蕭翰者,契丹諸部之長也。父曰阿巴……阿巴妹為安巴堅妻,則契丹主德光之母也。翰有妹,亦嫁於德光,故國人謂翰為國舅。契丹入東京,以翰為宣武軍節度使。契丹比無姓氏,翰將有節度之命,乃以蕭為姓,翰為名,自是翰之一族皆稱姓蕭。”無論如何,遼皇室耶律氏與蕭氏世代通婚的習俗一直沿襲下來,蕭氏的女子都嫁給耶律氏,耶律氏的女子都嫁給蕭氏,蕭氏由此成為遼國僅次於耶律氏的權貴勢力。終遼一朝,蕭氏共有十三名皇後(包括追封者),五名皇妃,十三位諸王,十七位北府宰相,二十位駙馬,太後則是清一色的蕭太後。

  蕭燕燕性格果斷剛毅,素有機謀,“明達治道,聞善必從,兼習知軍政”,善於駕馭左右大臣,群臣竭忠盡職,人皆樂於為其所用。她重用漢人,並且信而不疑。對於之前有過婚姻之約的韓家,她也加以重用,韓德讓由此平步青雲,後來為遼聖宗(蕭燕燕與遼景宗之子)朝的興盛起了重要作用。

  遼景宗身體不好,三十五歲便撒手西去,死前留下遺詔:“梁王隆緒嗣位,軍國大事聽皇後命。”十二歲的兒子耶律隆緒即位為遼聖宗,二十九歲的蕭燕燕搖身變成了皇太後,但局麵並不因為有遼景宗的遺詔而太平。當時主少國疑,諸王宗室二百餘人擁兵握政,蕭燕燕麵臨母寡子弱、族屬雄強、邊防未靖的局麵,幾乎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之前的後周一模一樣,形勢十分險惡。在關鍵時刻,蕭燕燕以超人的膽略攝政,在侄女婿耶律色珍(有的史書中記作耶律斜珍,為音譯不同)和舊情人韓德讓的輔佐下,鞏固了遼聖宗和自己的地位。尤其韓德讓出力極多,大概這一對昔日的甜蜜情人,從來就沒有忘記過曾經有過的那些美好時光。不久,遼聖宗率領群臣為蕭燕燕上尊號為“承天皇太後”,自此,蕭燕燕總攝軍國大政,開始了遼國曆史上著名的“承天後攝政”時期。

  根據一些史料推斷,蕭燕燕實際上在遼景宗死後已經下嫁給韓德讓,這並不違背契丹風俗。根據《宋會要輯稿》記載,蕭燕燕先是秘密派人鳩殺了韓德讓的妻子李氏,之後入居韓德讓帳中,兩人形影不離,儼若伉儷。蘇轍在《龍川別誌》中記載了宋遼澶淵議和,提到宋朝使臣曹利用到達遼軍大營時,“利用見虜母(指蕭燕燕)於軍中,與蕃將韓德讓偶坐駝車上,坐利用於車下,饋之食,共議和事”,意思是曹利用親眼看到蕭燕燕和韓德讓並排坐在有氈幕的車上。如果不是夫妻,韓德讓膽子再大,也不敢以臣子身份與太後同坐。

  蕭燕燕還特許韓德讓設置護衛百人,這隻有遼國天子才能擁有的權力,遼聖宗對韓德讓也是“見則盡敬,至父事之”。至於前麵提到的韓德讓被賜名耶律隆運,“出宮籍,隸橫帳季父房後”(橫帳即耶律阿保機一係的子孫,是遼朝皇室中身份最尊貴的人),也是蕭燕燕有意抬高韓德讓的身份。投桃報李,韓德讓也一直忠心輔佐,“孜孜奉國,知無不為”,政績相當卓著。

  蕭燕燕是曆史上少見的女中豪傑,總共攝政二十七年。在此期間,她勵精圖治,扭轉了契丹自遼穆宗以來的中衰之勢,遼國的實力達到最鼎盛時期。也正是在她手中,遼與宋朝簽訂了意義極為深遠的“澶淵之盟”。此盟約的簽訂,標誌天下遼、宋、西夏三足鼎立的政治割據局麵已經正式形成。即使是以宋人的眼光來看,蕭燕燕也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傳奇。

  4.趙光義P股吃了一箭

  宋太祖趙匡胤死後,繼任者不是他的兒子,而是弟弟趙光義。宋太宗趙光義在“斧聲燭影”的重重迷霧中即位後,大有得位不正之名,因此也有著要超越兄長的萬丈雄心,一心要實現兄長未能完成的收複燕雲十六州的夢想,然而,結果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月,宋太宗趙光義決定揮師北伐,首要目標就是北漢,其次便是契丹手中的燕雲十六州。就在這一年,許多日後的風雲人物以各種各樣的身份登上了曆史的舞台,包括我們即將提到的名將楊業(《楊家將》中的楊令公原型)。

  宋太宗趙光義決定北伐後,朝中反對聲一片。朝臣反對的理由主要是北漢地處宋朝與遼國之間,多少能起到屏障契丹鐵騎的作用。但名將曹彬堅決讚成,由此堅定了趙光義的決心。於是,趙光義先派名將潘美(即戲曲中的潘仁美)等分路出兵,圍攻太原。之後,趙光義又打算親赴前線督師,親自指揮一場光榮和勝利之戰。

  然而,與宋太祖趙匡胤出身行伍、身經百戰不同的是,趙光義以前一直擔任著留守後方的職責,從未參加過重大戰役。這樣一個沒有實戰經驗的人,自然也沒有能力來統籌全局,但他是皇帝的身份,為理所當然的宋軍最高統帥,他不指揮也罷偏偏又喜歡指手畫腳、擺兵布陣,由此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遼國聽說宋軍北伐後,曾經派使者問原因,宋朝的回答是:“河東(指北漢)逆命,所當問罪,若北朝(指遼國)不援,合約如舊,不然則戰。”(《遼史·卷九》)這樣強硬的回答,無異於是向遼國正式宣戰。至此,自宋太祖趙匡胤時辛苦建起來的與契丹友好關係徹底破裂。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三月,宋雲州觀察使郭進破北漢西龍門砦,擒獲甚眾。北漢國主劉繼元見宋軍來勢洶洶,對太原有誌在必得之勢,便派人向遼國緊急求援。

  此時,遼國遼景宗在位,因體弱多病,朝政均由皇後蕭燕燕主持。蕭燕燕才二十歲出頭,卻有不輸男子的謀略和眼光,聽說北漢被宋朝軍隊圍攻後,立即命宰相耶律沙為都統、冀王塔爾為監軍,率軍赴援北漢。遼軍到達白馬嶺,前麵為一條大澗,宋將郭進率宋軍駐紮在澗的對岸。耶律沙等將領認為應等待後軍到來,合兵後再與宋軍決戰。而塔爾性格急躁,認為應率先鋒一鼓作氣,急攻宋軍,耶律沙力諫,塔爾不聽,親自率軍渡澗攻宋軍。遼軍剛渡到一半時,對岸的宋將郭進突然率領騎兵奮力衝擊,遼軍大敗,塔爾、華格(塔爾之子)、耶律德琳(耶律沙之子)、令袞圖敏、洋袞唐古等遼將均死在亂軍之中,耶律沙等也被宋軍趁勢包圍。幸好這時候另一員遼將耶律色珍率救兵趕到,萬弩齊發,才擊退宋軍,救出了耶律沙等人。

  宋軍在白馬嶺擊敗遼國援兵後,聲勢大震,連克盂縣、隆州、嵐州等城。而遼軍吃了一場大敗仗後,見宋軍兵鋒正健,也不敢再發兵相救。北漢國主劉繼元大為恐慌,再派使者攜帶封有求救書信的蠟丸奔赴遼國,結果半路被宋軍捕獲。宋大軍隨即直指北漢都城,太原城被圍得水泄不通,之前赴遼求救的北漢使者也被斬殺於城下,以此來威懾城內北漢軍民。宋軍輪番向太原發起進攻,矢石如雨,戰鬥十分激烈。宋太宗趙光義甚至親臨太原城下,詔諭北漢國主劉繼元投降,劉繼元毫不理睬。於是,趙光義命宋軍發機石攻城。五月初一,攻破了太原西南的羊馬城。

  就在戰事進入關鍵時刻,太原城上演了極有戲劇性的一幕。在宋軍的猛烈攻勢下,北漢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感到守城無望,不少人開始謀求退路。北漢宣徽使範超率先出城投降。此時,宋軍正奮力攻城,個個都殺紅了眼,突然看見範超帶著一隊北漢兵打開城門奔馳而出,誤以為是北漢兵出城交戰,立即蜂擁向前,抓住了主將範超,並不由分說地將他斬殺於大旗下。

  範超冤死後,悲劇還沒有結束。太原城中的北漢國主劉繼元得知範超出城投降後,立即下令將範氏抄家斬首。範超全家不分老小,均被砍下首級,且將首級拋到太原城外。宋軍這才知道範超是出城來投降的,結果卻莫名其妙地被誤殺了。

  宋太宗趙光義見北漢國主劉繼元不肯投降,又移師城南,繼續攻城。這一天的半夜,太原城上有蒼白雲層,形狀如同人形,令人驚悸。宋軍數十萬將士用弓弩輪番向城內射擊,聲勢驚人。北漢外絕援軍,內乏糧草,軍心開始動搖,馬步軍都指揮使郭萬超等主動出城投降。劉繼元欲戰無力,眼見挽救不了城破的命運,繼續抵抗隻能是死路一條,隻好出城投降。北漢是五代所留下來的最後一個割據政權,它的滅亡標誌著自唐朝滅亡以來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局麵基本結束。

  不過此時的北漢國力已經相當衰微,其十州四十一縣的土地雖然均為宋朝所得,但總共不過三萬五千戶人口,軍隊也不超過三萬,宋軍在數量上遠遠超過了北漢軍。可見宋朝與北漢這一仗的勝利,更多的是國力較量的勝利。

  北漢國主劉繼元獻城投降後,北漢名將劉繼業依舊在據城抵抗。劉繼業(約932~986),本名楊重貴,祖籍麟川新秦(今陝西神木),後移居太原,父親楊信曾為後漢麟州(今陝西神木)刺史,以武力雄踞一方。楊重貴從小就擅長騎射,愛好打獵,曾對同伴說:“我他日為將用兵,亦猶鷹犬逐雉兔爾。”因年少英武,很受當時北漢國主劉崇的看重,被收為養孫,改名為劉繼業。劉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素以驍勇聞名,後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據說由於劉繼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北漢國人稱其為“楊無敵”。

  但這個“楊無敵”的綽號實在值得商榷。首先,劉繼業此時的年紀大概在五十歲左右,如此,他有三十餘年的時間在北漢為將。因為北漢一向依附契丹,這點從遼國多次派大軍援救北漢就能得到充分的證實,那麽劉繼業的戰功自然不是在與遼軍的對壘中取得的,如此,便是與宋軍對戰了。不過在《宋史》的記錄中,劉繼業與宋軍的幾次交鋒,均是以劉繼業的失敗而告終的。舉例來講,宋太祖趙匡胤時,劉繼業曾與宋將黨進交戰,劉繼業帶數百人馬偷襲黨進大寨,黨進挺身而出,隻帶數人出戰,竟然以少勝多。劉繼業大敗後,先是躲在壕溝裏,後來靠太原城上垂下的繩索攀援入城,才得以逃生。事見《續資治通鑒·卷五》。其次,在北漢的歲月,劉繼業已經改姓劉,並不姓楊,即使真是“所向無敵”,那麽也應該叫“劉無敵”,而不是“楊無敵”。由此可見,這“楊無敵”的稱號多半是劉繼業恢複本姓,入宋後抗遼時所得到的稱號,而後來《楊家將》的故事開始流行時,以訛傳訛,變成了北漢的“楊無敵”。

  無論劉繼業是不是真的無敵,卻受到了宋太宗趙光義的賞識。宋軍大軍壓境後,北漢君臣人心惶惶,唯獨劉繼業在太原城頭防守苦戰,甚至北漢主劉繼元投降以後,還在堅持戰鬥,趙光義愛其忠勇,很想招為己用,於是派劉繼元去招降劉繼業。劉繼業為保全城中百姓,北麵再拜,這才釋甲開城,迎接宋軍。趙光義大喜,立即授劉繼業為右領軍衛大將軍,並加厚賜,複姓楊,名業(一作鄴)。之後楊業成為宋朝著名將領,史稱楊令公,其與後代的事跡被演繹成各種各樣的戲曲和故事,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楊家將》。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