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二十四、經濟發展理論

熊彼特

【作品內容】

《經濟發展理論》一書最先以德文發表於1911年,修訂再版於1926年,數年後出版了德文第三版,德文第三版隻是重印第二版。1934年,以德文第二版為依據的英譯本,由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被列為“哈佛經濟叢書”第46卷。由何畏等翻譯、張培剛等校對的中譯本,據此英譯本譯出,於1990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一、時代背景

熊彼特的研究工作一貫重視曆史分析,所以對他的重要文獻的閱讀也要以他所關注的時代背景為出發點。熊彼特指出,書中的某些思想,可以追溯到1907年,但到了1909年,所有這些思想和見解都已經整理就緒,當時一個關於資本主義社會的純經濟特性的總體分析框架已經形成,此後一直沒有重大的更動。

眾所周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資本主義蓬勃發展的階段,全球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國民生產總值持續增長。雖然很早就有其他學者論述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態勢,主要的爭論集中於經濟增長是否有極限,從一個普通的生產函數來看,生產肯定是有極限的,但這必須假定技術水平不變,熊彼特提出的“創新”就是要“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這樣就可以保證資本主義經濟持續增長和發展。

二、框架及內容

《經濟發展理論》的副標題是“對於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經濟周期的考察”,該書以“創新理論”為主要特色,全書共六章:第一章,由一定環境所製約的經濟生活的循環流轉;第二章,經濟發展的根本現象;第三章,信貸與資本;第四章,企業家利潤;第五章,資本的利息;第六章,經濟周期。中譯本還添加了一個附錄――經濟變動的分析,以輔助理解第六章對“多層次”經濟周期理論的分析。

第一章是由一定環境所製約的經濟生活的循環流轉。熊彼特首先用靜態方法分析了“循環流轉”,這裏包含了一個著名的、理想類型的靜態經濟模型,即“經濟生活的循環流轉”,這種模型假定在經濟生活中存在一種所謂“循環流轉”的“均衡”狀態。熊彼特認為這種靜態分析方式隻適用於解決一種類型的問題――在給定條件下,決定商品的價格和量。靜態經濟模型中不存在“企業家”,沒有“創新”,供給與需求總是平衡的,這個體係中的貨幣量隻是從事日常交易所需要的量,企業總收入等於其總支出。在這裏任何新事物都是沒有意義的,經濟沒有變動,沒有發展。經濟係統中的人都是沒有生命力的,生產管理者所得到的隻是“管理工資”,因而不產生利潤,也不存在資本和利息。這在馬克思的視野裏是一種簡單再生產過程,經濟變量始終保持高度的穩定性,年度變化周而複始,波動微不足道。

第二章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現象”。這一章是本書的核心,是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的最主要貢獻所在,也是他的“創新理論”的重要所在。熊彼特在本章首先區分動態理論和經濟史。通常的分析往往從經濟史的角度解釋經濟發展,熊彼特認為這種處理方法過於簡單化,“由於事情的經濟方麵對於每一種其他的事情的這種根本依存性,所以不能單用以前的經濟的情況去解釋經濟的變化”。的確,經濟不可能隻是簡單一種自回歸過程,經濟的發展過程也不可能是由經濟係統簡單的自我作用或外部作用產生的,發展過程要複雜得多。

為了改變經濟,實現經濟發展,人們必須把業已存在的各種要素組成一個新的組合,這種新的組合就是實現創新的一種情況。熊彼特所說的“創新”、“新組合”或“經濟發展”,包括以下五種情況:“(1)采用一種新的產品――也就是消費者還不熟悉的產品――或一種產品的一種新的特性;(2)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也就是在有關的製造部門中尚未通過經驗鑒定的方法,這種新的方法絕不需要建立在科學上新的發現的基礎之上,並且,也可以存在於商業上處理一種產品的新的方式之中;(3)開辟一個新的市場,也就是有關國家的某一製造部門以前不曾進入的市場,不管這個市場以前是否存在過;(4)掠取或控製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也不問這種來源是已經存在的,還是第一次創造出來的;(5)實現任何一種工業的新的組織,比如造成一種壟斷地位(例如通過‘托拉斯化’),或打破一種壟斷地位。”熊彼特就是按照這種思想方法定義了企業和企業家,“新組合的實現稱為‘企業’,把職能是實現新組合的人們稱為‘企業家’”。作為資本主義“靈魂”的“企業家”的職能就是實現“創新”,引進“新組合”。通過分析企業家的三種動機,他似乎表明企業家的某些才能需要一定的天賦、後天艱苦的訓練以及某些隨機性因素。

按照熊彼特的看法,創新就是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於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係,是一個“內在的因素”,“經濟發展”也是“來自內部自身創造性的關於經濟生活的一種變動”,所以,本質上,熊彼特認為所謂“經濟發展”也就是指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不斷地實現這種“新組合”而言的。在這裏,我們看到,熊彼特認為,“資本主義在本質上是經濟變動的一種形式或方法,它從來不是靜止的”。他借用生物學上的術語,把那種所謂“不斷地從內部革新經濟結構,即不斷地破壞舊的,不斷地創造新的結構”的這種過程,稱為“產業突變”。並說“這種創造性的破壞過程是關於資本主義的本質性的事實應特別予以注重”。可見,熊彼特明顯地指出,以企業家及其所在的企業為主導的創新活動,是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所以說,“創新”和“企業家”是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的兩個核心要素。

第三章是“信貸與資本”。熊彼特認為,在靜態條件下,經濟周而複始地循環往複,所以不會發生延期支付和信貸等問題。但是在動態分析方法下,這些問題就發生了。他提出了一個問題:“需要用來購買新組合所必要的生產手段的錢從哪裏來,如果有關的人恰好手中沒有的話?”這是一個有關資本來源的問題,傳統理論認為它可以來自儲蓄,但熊彼特認為經濟係統的儲蓄有限且缺乏對儲蓄的刺激,所以不能以儲蓄作為資本的主要來源。熊彼特對此提出的看法是,借信用支付手段之助,實現新組合的人們可以獲得生產手段的現有存量,這一方麵針對消費性支付,另一方麵也表明,在熊彼特的框架內,對那些缺乏資金的企業家來說,信貸絕對是最要緊的。由於貨幣是銀行創造的,從而是銀行承擔了義務,所以熊彼特認為,借助銀行家可以幫助解決企業家資金短缺的問題,因為銀行家通過銀行儲蓄、外匯票據或某些類似的技術,實現貨幣創造。因此,熊彼特特別重視銀行家的作用,“一個銀行家與其說主要是商品‘購買力’的中介人,倒不如說是這種商品的生產者”。今天所有的準備基金和儲蓄通常都流向於銀行家,他們代表了總需求,從功能上看,已經代替了私人資本家,或者是變成了他們的代理人,他自己已經變成了典型的資本家。所以,熊彼特認為信貸現象的要旨是:“在本質上乃是為了授予企業家以購買力而進行的對購買力的創造,但並不單純是現有的購買力的轉移。”

在熊彼特看來,所謂資本,就是企業家為了實現“新組合”,用以“把生產指往新方向”、“把各項生產要素和資源引向新用途”的一種“杠杆”和“控製手段”。這種杠杆不是具體商品的總和,也不是由現存商品供給的任何可指定部分所組成,而是可供企業家隨時提用的支付手段,是企業家和商品世界之間的“橋梁”,其職能在於為企業家進行“創新”而提供必要條件。可見,資本是交換經濟中的一種要素,在動態分析的視角下,資本是可以在任何時候轉交給企業家的一宗支付手段的數額。考慮資本是一種特殊的要素,熊彼特進一步論述了資本市場。貨幣市場或資本市場的職能是用信貸交易來為發展的目的籌措資金。此處的分析主要是描述性的。

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別是“企業家利潤”和“資本的利息”。在熊彼特看來,資本家的報酬是利息,發明家的報酬是專利費,企業家的報酬是工資,這三者都是來自“企業家利潤”。熊彼特對企業家利潤的定義是:一種超過成本的剩餘,它是一個企業的收入與支出之間的差額。與前麵相似的是,利潤也隻能存在於動態經濟中,在靜態經濟中,經理人領取的是工資,沒有可供分配的剩餘。當打破靜態經濟周而複始的循環時,技術和組織結構的創新就發生了,這種創新會產生超過原有產出水平的剩餘,而這就是利潤的來源。熊彼特認為,當一位企業家率先采用新的組合進行生產時,他將獲得超過其他資本家一般水平的利潤,但是當所有資本家都掌握了這種新組合方式,則利潤也就消失了,這類似於馬克思所闡述的資本主義競爭。

關於利息,熊彼特繼承了利息是一種價值現象這一傳統說法,他用六個命題概括了他的利息理論:第一,利息來自於剩餘價值;第二,發展中的剩餘價值分為兩類:企業家利潤和代表“發展反應的”那些價值,而利息來自於前者;第三,利潤不可能立即轉化為利息;第四,利息隻能存在有交換的商品經濟社會中;第五,交換經濟中,企業家所發揮的作用使利息成為一種永久性現象;第六,“利息是購買力價格中的一個要素,而購買力又是作為控製生產品的一種手段。”

第六章是“經濟周期――初步評述”,這一章是熊彼特以後的經濟周期理論研究的起點。熊彼特的更加完善的、以創新理論為基礎的多層次經濟周期理論最終集成於《經濟周期理論》一書,所以這一章的副標題是“初步評述”,顯然他意識到這裏還沒有把他的想法展開到他期望的程度。直到1926年《經濟發展理論》德文修訂再版時為止,熊彼特尚未發展到“多層次”的“三種周期”理論,此時,他主要關注的還是7至11年的“尤格拉周期”,即仍是單一的經濟周期理論,而且他特別喜歡征引尤格拉的表述“繁榮是衰退的原因”。熊彼特認為,是創新活動打破了原有的均衡,如前麵有關利潤和利息的論述,創新活動能夠使企業家獲得其他資本家未曾擁有的(超額)剩餘價值,創新有利可圖,其他企業紛紛學習這種新技術、新組合,當企業家“成群結隊地出現”時,經濟很快就會進入繁榮階段。這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第一,競爭導致的優勝劣汰引起波動,老企業依賴於資本積累,一旦新企業對經濟環境變化敏感就容易導致破產;第二,企業家償還了銀行貸款後,信貸利息下降,同時由於大量償還貸款,企業家手中的現貨減少,新創造的購買力下降,導致需求不旺;第三,供給持續增加導致產品過剩、資源浪費。在一段時間的蕭條之後,新的企業家又會在一些產業中出現,熊彼特認為這就是資本主義體係的邏輯,當出現了“群體”企業家後,創新活動又會再次集中發生,新一輪的繁榮又開始。這種繁榮與衰退的交替出現,構成了資本主義的經濟周期,均衡狀態在不斷地被打破,從舊均衡不斷走向新均衡,而新均衡又再次被打破,在這期間,創新活動是對舊均衡“破壞”的動力之源,所以“創新”又被稱為“創造性破壞”。

中譯本所參考的英文版和德文第二版刪掉了德文第一版中的最後一章,由於這一章反映了青年熊彼特對經濟理論與整個社會―經濟現象的關係,所以我們也想簡單介紹之。雖然熊彼特沒有以一個一般性理論闡述社會―經濟現象,但是他為此提供了方法。熊彼特在第一版談論改良的經濟圖景時結合了六個因素:第一,靜態過程;第二,動態過程;第三,靜態學和動態學之間的互動;第四,靜態過程對經濟發展的繼發性的反作用;第五,由人口、技術等內部發展所引發的對經濟體係的影響;第六,由戰爭、政治幹預等外部因素所引起的經濟體係的動蕩。熊彼特也同時關注某些獨立的領域,比如藝術、道德等。他認為社會上總是有從事上述種種事業的人群,在靜態層麵和動態層麵上對這些人群及他們關心的領域進行分析將有助於理解作為“單一的整體”的社會。

【簡要評述】

在《經濟發展理論》中,熊彼特的發展觀、“創新理論”、“企業家”都是經濟學史上重要的文化遺產,而且他的一些研究方法對其他領域的研究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們將理性地評價他的這些重要遺產,同時也會談及書中的局限。

一、發展觀

熊彼特是較早注意到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關係的學者。他認為,單純的經濟增長,如人口和財富的增長並不能稱做是發展過程,它沒有產生質上的新現象,而僅是一種適應過程,像在自然數據中的變化一樣。在熊彼特的視野裏,經濟增長是數量的變化,是靜態過程,適用於靜態方法,但是他也承認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熊彼特認為經濟發展才是動態的過程,創新活動(包括采用新技術、新的組織形式等)是經濟發展的主要源泉。這種創新活動是資本主義經濟的主要特征,所以他認為,經濟發展也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征。

二、創新與企業家

正如前文所述,熊彼特認為,“創新”就是要“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全新的生產要素或生產技術條件的組合引進生產活動中,他概述了五種形式的創新活動。熊彼特認為隻有企業才能承擔采用新組合的創新活動,從事創新活動的人就是“企業家”。創新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起到了核心作用,這個理念統領全書,它既能打破靜態經濟,使經濟進入到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又是整個資本主義周期性發展的根本動力,使資本主義從舊均衡轉向到新均衡。

熊彼特的經濟發展理論認為,經濟發展的核心就是創新活動,創新是由企業家進行的,憑借的工具性載體是企業。熊彼特的企業家定義不同於其他經濟學家所闡述的企業家,他認為企業家的主要功能就在於進行創新,他不擁有、不管理、不籌資、不組織、不促進、不冒險,他隻是把新的組合引入到生產活動中,此外不做其他事情。熊彼特從三個方麵概括了企業家的特質:“第一,存在有一種夢想和意誌,要去找到一個私人王國,常常也是(雖然不一定是)一個王朝;第二,存在有征服的意誌,戰鬥的衝動,證明自己比別人優越的衝動,求得成功不是為了成功的果實,而是為了成功本身;第三,存在有創造的歡樂,把事情辦成的歡樂,或者隻是施展個人的能力和智謀的歡樂。”

這裏,企業家是創新活動的人格化,熊彼特的企業家概念不是一個靜止不變的範疇,隻有當某些人實現了新組合時,他們才是企業家,隻有發揮了特殊功能的時候,某一部分人才可能變為企業家,在這之前他可能是經理、公司所有者、工人、土地或資源所有者。綜上所述,企業家是創新活動的主體,創新是企業家的主要職能。

三、分析方法

在其一生的研究中,熊彼特的著作往往融動態均衡分析、曆史分析、數學和統計分析於一體。於其他著作相比,《經濟發展理論》還是比較側重抽象理論的,但是他也綜合運用了多種分析方法。在書中,他的理論分析遵循了他所倡導的靜態學和動態學相結合,因此更為準確地反映了經濟過程。在他看來,循環流轉經濟是一種靜態過程,而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是一種動態過程,創新使得靜態經濟開始進入了動態過程,經濟才可能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才可能產生經濟周期。熊彼特對社會經濟多方麵的發展曆史的分析展示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他以創新理論在曆史的脈絡下展開對經濟發展過程的理論分析。自此以後,他的多部著作都體現了他獨特的經濟史觀。

不得不承認,這部著作並沒有繼承奧地利學派的傳統,更主要的是采用了瓦爾拉斯一般均衡分析。在理論分析時,雖然沒有借用馬克思的理論,他利用了馬克思的一些概念、分析方法和思路。雖然他反對馬克思的曆史唯物主義、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理論,但在對經濟發展過程的看法上,他們有許多相似之處。在本質上,他們是不同的,馬克思譴責資本主義社會,而熊彼特的分析提出了資本主義發展觀的另一種思路,成為資本主義熱心的辯護人。

熊彼特一生致力於在經濟學中推廣數學方法,但《經濟發展理論》卻主要是一種曆史的、進化的模型,沒有形成數學化的理論,而且在以後的工作中也未能實現。雖然熊彼特在該書中運用了曆史方法,遺憾的是,他沒有很好地詳細進行曆史和經驗的說明。更根本的是,熊彼特視企業家的創新活動為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這否定了曆史唯物主義,忽視了經濟發展過程中其他諸多要素的作用,比如人民群眾的智慧與勞動。

(金鐵鷹)

參考文獻:

[1]Haberler,Gottfried,1950,“Joseph Alois Schumpeter 1883―1950”,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64,No.3.(Aug.),pp.333-372.

[2]Allen,Robert Loring,1991,Opening Doors:Life and Work of Joseph Schumpeter,Transaction Publishers.;中文版,洛林?艾倫著,馬春文等譯,開門:創新理論大師熊彼特[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3]Schumpeter,Joseph Alois,1934,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n inquiry into profits,capital,credit,interest,and the business cycle,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by Redvers Opi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中文版,熊彼特J.A,經濟發展理論――對於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經濟周期的考察[M],何畏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4]Swedberg,Richard,1991,“Joseph A.Schumpeter:his life and work”,Polity Press Ltd;中文版,理查德?斯威德伯格著,熊彼特[M],安佳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5]金指基著,熊彼特經濟學[M],林俊男、金全民編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6]施建生,偉大的經濟學家熊彼特[M],中信出版社,2006.

[7]熊彼特,J.A.著,從馬克思到凱恩斯十大經濟學家[M],寧嘉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

[8]熊彼特,J.A.著,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M],吳良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9]熊彼特,J.A.著,經濟分析史[M],楊敬年、朱泱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一卷、第二卷)、2005年版(第三卷)。

[10]殷鳳,卓爾不群的創新者:約?阿?熊彼特[M],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