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二十三、製度與行為經濟學

斯密德

【主要內容】

一、寫作背景

(一)製度經濟學發展、研究概況

現代經濟是一個複雜的演化係統,在滿足人們豐富而多變的目的上,它的效能依賴於各種規則。規則限製著人們可能采取的機會主義行為(這些規則被稱之為“製度”)。製度可以定義為是人類相互交往的規則,可分為正式製度與非正式製度兩種。正式製度是指由社會統治者設計製定、並以明文形式頒布出來強加於社會之上並付諸實施的製度;非正式製度是與正式製度相對應而言的,是指社會共同認可的、不成文的行為規範,是人類群體內隨經驗而演化的內生規則。製度抑製著可能出現的個人機會主義行為,使人們的行為更可預見並由此促進著勞動分工和財富創造。製度保護個人的自由領域,幫助人們避免或緩和衝突,增進勞動和知識的分工;製度,要有效能,總是隱含著某種對違規的懲罰並因此而促進著繁榮。

製度經濟學是以19世紀德國曆史學派作為思想淵源的,產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其產生之後大體上經曆了三個階段: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以凡勃倫、康芒斯和米切爾等為代表的舊製度經濟學時期;20世紀30到40年代,以伯利、米恩斯和加爾布雷斯等為代表的從舊製度經濟學向新製度經濟學過渡的時期;20世紀50年代至今,以科斯、諾思和威廉姆森等為代表的新製度經濟學時期。製度經濟學涵蓋了經濟學與製度之間的雙向關係,與法學、政治學、社會學、人類學、曆史學、組織科學、管理科學和道德哲學都有重要的聯係。它既關心製度對經濟的影響,也關心製度在經濟經驗影響下的發展,與當代新古典經濟學有很大的不同。新古典經濟學的基礎是一些有關理性和信息的苛刻假設,它隱含地假設製度是既定的。

製度經濟學的方法是從有關人類行為、製度及經濟過程演化本質的普遍觀點到特殊經濟製度或經濟類型的具體觀點及理論。當代製度經濟學主要是沿著兩條理論主線而發展:其一是新古典經濟學靜態均衡分析框架下的科斯傳統新製度經濟學;其二是演化經濟學動態進化分析框架下的凡勃倫和哈耶克傳統製度經濟學。

以科斯等人為代表的新製度經濟學,沿用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核心假設、方法和工具,並在有限理性、效用最大化、機會主義等假設基礎上,重新研究和估價市場配置資源所必須依賴的製度條件。該學派利用交易成本基本範疇與工具,將製度經濟學與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研究包括法律、企業組織和社會政治文化等製度在內的“生產的製度結構”,從而把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領域從人與自然之間的生產活動拓展到人與人之間的交易活動,並以產權、交易成本、經濟組織等作為關鍵性的解釋變量,側重從微觀和個人主義角度分析研究製度的構成、運行以及製度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科斯的新製度經濟學圍繞製度演化和市場力量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一核心論題,力圖將標準的新古典理論和方法運用到非標準領域,集中於交易成本和產權、政治經濟學和公共選擇、數量經濟史、認知意識形態和路徑依賴等四個研究領域,促進新古典價格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來,納爾遜、溫特等演化經濟學家,在吸取凡勃倫的整體演化製度經濟學和馬歇爾的“經濟生物學”以及哈耶克的有關知識認識論等經濟思想的基礎上,批判科斯傳統的以經典力學為隱語的,以交易成本為基礎的,以最大化、靜態均衡分析為特征的製度分析框架,主張采取一種動態的演化製度分析框架來超越正統的靜態均衡製度分析框架。他們主要做的工作是從動態和生物學演化觀的角度考察人類行為特征,理解和分析人生、文化、組織、經濟增長和經濟製度的變遷。

(二)行為經濟學的興起

行為經濟學是指以人類行為作為基本研究對象的經濟理論。由於行為經濟學剛剛興起,其定義不完善也不統一。目前較為流行的定義是:行為經濟學是一門通過觀察和實驗等方式對個體和群體的經濟行為特征進行規律性研究的科學。

行為經濟學的興起主要有三方麵的原因:第一是基於對精神心理因素的研究。現代經濟學向心理學靠攏,同現代經濟中的精神心理因素有關,與現代經濟的日益“非物質化”“軟性化”有關。第二,行為經濟學拓寬了正統經濟學的領域。經濟學家一向認為人是理性的動物,即人總是傾向於追求最大收益或承擔最小成本。但人類行為固然有其理性一麵,也有其非理性的一麵,非理性行為也可用科學的方法加以研究。第三,傳統經濟學理論在幾十年的研究中,提出了關於政府應采取哪些行為解決經濟發展問題的一係列觀點。然而,無論是凱恩斯主義者的推論還是貨幣主義者的斷言,或是理性預期學派、後凱恩斯主義提出的新理論,都不能很好地解釋現實的經濟現象。行為經濟學則顯得格外謹慎,它沒有明確提出應該采取哪些具體的措施解決現實世界中的經濟問題,而是對長期被忽視的人類行為領域進行經濟分析研究。

行為經濟學對人類行為進行經濟分析的目的在於,通過對廠商、家庭及個人等消費行為的分析,主張政府應引導廠商和消費者的經濟行為,促進國民經濟的正常發展。對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可追溯到亞當?斯密的古典經濟理論,斯密曾運用這種方法分析“經濟人”的行為,但卻是簡單地把個人的經濟行為理解為賺錢或謀利。到了20世紀的60至80年代,在傳統經濟學思想中,行為分析已經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很多經濟學家認為心理因素(如本能、偏見、歧視和妒忌等)往往會影響人的經濟行為,但這些因素在傳統經濟學裏被有意無意地抽象掉了,因此現實中存在許多傳統理論無法解釋的“反常”經濟行為和現象,同時經濟預測也常常出現較大誤差,於是以心理分析和經濟運行規律的有機方法相結合為基礎的行為經濟學理論便脫穎而出。目前,行為經濟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已經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

(三)製度經濟學的行為研究

經濟發展需要協調人與人之間的行為,而人們之間的合作需要製度支持。製度經濟學一般把製度與績效之間的關係作為研究重點,但行為作為製度與績效之間的一個中介變量(製度製約著人們的行為,行為決定著經濟績效),成為其不可忽視的重要研究內容。製度通常被稱為行為規則,它是一係列正式約束和非正式約束組成的規則網絡,用以約束人們的行為,減少專業化和分工帶來的交易成本,解決人類所麵臨的合作問題,創造有效組織運行的條件。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道格拉斯?諾思所言,新製度經濟學派歸根結底研究的是左右人們行為和社會走向的激勵機製。可見,製度經濟學是建立在行為研究的基礎之上的。

製度經濟學在沿襲主流經濟學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基礎上,借助交易成本、產權、曆史分析等概念,從製度與行為的關係角度開辟了行為研究的新視野,提出製度的存在是為了建構人們在不確定性世界中的互動。沒有製度也就沒有秩序、沒有社會、沒有經濟、沒有政體。同時,製度經濟學以博弈論為工具推導製度的成因,認為製度是各個主體采取理性最大化行為所達到的博弈結果,個人行為對製度的演化有直接作用,製度的演化是對理性行為結果的反映,從而使行為研究的形式化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

二、主要內容

《製度與行為經濟學》全書共12章,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論框架及方法論部分(第1章―第5章),主要介紹製度與行為經濟學原理、製度與組織、人類相互依賴性的根源、方法論等內容;第二部分首先討論了市場創建製度,然後分別介紹了幾種主要的製度形態(第6章―第10章),包括宏觀經濟製度、技術、增長與製度的互動、勞動力製度、政治製度;第三部分是製度變遷分析(第11章)以及對本書的簡要回顧。

(一)理論框架及方法論

1.“製度與行為經濟學原理”(第1章)

在本書的第1章,作者就本書的論述範圍、相關概念、分析方法、理論框架等問題做了介紹。建立了獨特的研究製度與績效之間關係的範式――SSP範式,即狀態―結構―績效範式,並把它作為一個通用範式應用到本書後麵關於政治製度、宏觀經濟製度、勞動力製度、技術製度等方麵,為全書的製度分析構造了完整的理論框架。

2.“行為經濟學”(第2章)

本書的一大特色是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探討製度,作者對製度經濟學的研究是建立在行為科學的基礎上的,因此第2章介紹了行為經濟學的相關內容,包括有限理性、情感與評價、行為規則――代理的特征、行為法與經濟學、學習、從個人經曆到製度與反饋等。

3.“製度與組織”(第3章)

在製度分析中,製度是自變量;在製度變遷分析中,製度是因變量。本章的分析明確了製度變量,為建立製度變量與理論確定的其他變量之間的關係奠定了基礎,並為分析人類相互依賴性的根源以及製度變遷問題提供了理論準備。本章的分析從規則入手,分析了製度與組織的關係、分析了規則的製定者以及如何進行衝突管理。

規則可以是正式的,通過立法和司法的一些明確的集體程序產生;規則也可以是非正式的,由一些不明確的文化學習過程產生。組織是為其成員製定規則、確定它與組織之外的其他成員相互關係的準則的過程。組織的治理與邊界不是通過其成員或者交易夥伴簡單經濟化的結果,組織既是權利鬥爭,也是學習與確認個人和集體特征的過程。國家、市場和組織相互影響從而相互界定。

成本是製度中的人為變量,決定誰的利益得到滿足,並且是其他人的成本。相互依賴性意味著人們常常受到其他人行使權利的外部影響,當權利問題暫時得到解決,每一方可以在他的機會約束下進行收益最大化。權力的分配需要道德選擇――正式或非正式的公共選擇。當利益存在衝突時,作為績效計量的效率與自由回答了誰的利益得到滿足的問題。

4.“人類相互依賴性的根源”(第4章)

產品(資源)的內在特性是人類相互依賴性的條件,一個人的行為對其他人的福利影響的可能性是產品與服務的物理過程和生物過程的函數。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可以改變這些內在特性,但為了分析可選擇製度的影響和變化結果,這些內在特性仍然可以假定,正式製度和非正式製度都能解決利益群體中潛在的相互依賴性。本章按照相互依賴性的根源進行組織,即被視為“狀態”的內在產品特性,包括不相容程度、排他成本、為其他使用者提供產品的成本、生產額外物質單位的成本和各種各樣的交易成本。在不同相互依賴性背景下,確定各種製度,提出的假設為可選擇的製度如何促進一個群體還是其他利益群體的利益。

本章的分析中涉及幾個主題。解決製度相互依賴性需要進行滿足誰的利益的道德評價,沒有一個產品特征能支配特定的製度。每種相互依賴性都產生外部性,政策問題是誰給誰產生外部性。存在相互依賴利益的地方,誰的利益得到滿足的選擇是權力問題,權力能夠強迫他人不能做什麽或者滿足自身的利益;存在相互依賴性的地方,就有正式權力和非正式權力支配這種相互依賴性,從而進一步影響績效。

5.“方法論”(第5章)

製度經濟學並不局限於任何特定調查方法,經濟學通常使用的所有工具均與製度經濟學相同。本章討論可驗證的、經驗性研究的三個主要類型:實驗、案例研究、計量經濟學模型。實驗提供了檢驗可選擇製度影響的機會,製度與狀態可以變化,並觀察到影響,實驗為證明可選擇製度效應是有充分證據的提供了一個重要方法。實驗方法的優點在於對相關變量的控製和對可選擇製度的明確確認;實驗方法的劣勢在於外部有效性,即實驗條件能否模擬世界。案例研究利用決策者把一些製度應用於一係列有狀態變量的自然發生的實驗進行分析,分析人員描述所選狀態變量和理論指導下的製度結構,可以含蓄地對希望了解的製度與其他製度進行績效比較,也可以明確地與其他案例進行比較。計量經濟學與案例研究之間的區別非常小,計量經濟學結果在模型選擇、滯後、函數形式、代理人選擇等方麵常常會顯得不足。總的說來,上述三種方法之間相互補充,如果用不止一種方法對事實現象進行描述,那麽可以得到更多的觀點與分析。

(二)幾種主要的製度形態

1.“市場”(第6章)

本章首先討論誰擁有什麽樣的組織和誰控製現有的組織;其次討論組織內部的結構問題;再次討論采用討價還價交易或行政管理交易會有什麽樣的後果,內容涉及私有化、使用權和交換權、貿易規則與市場安排、利潤等諸多問題。最後,結合中國和俄羅斯的實例,對轉型經濟中的製度選擇問題做了總結。

市場不是單一的事情。不同市場績效中的變量和市場與非市場中的變量同樣多。不同市場規則與不同的相互依賴性源泉相互作用會產生不同的績效。

2.“宏觀經濟製度”(第7章)

本章仍然采用了SSP範式,即狀態―結構―績效範式來分析宏觀經濟製度,主要涉及貨幣問題、信貸與協調、銀行業務與產權、商業周期與資本主義的發展、金融資本、發展中國家的貨幣創造、資本市場與國際匯率政策、低工資和全球化的宏觀經濟效應等宏觀經濟製度問題。

3.“技術、增長與製度的互動”(第8章)

本章首先分析經濟增長中的技術和相關製度的作用,接下來討論技術進步中製度的作用,最後討論技術進步對製度演化的影響。成功的技術變化能夠降低交易成本和轉換成本。技術不是除資本產品以外的生產函數變量,而是技術進步導致不同的資本產品。同樣,促進技術進步和資本產品使用協調的正式、非正式製度不是生產函數中獨立的自變量,而是生產函數包含的因素。排他成本、規模經濟、交易成本和不確定性是理解可選擇製度、製度變遷與技術進步的內在狀態變量。

4.“勞動力製度”(第9章)

本章從勞動力的特征入手,介紹了資本―勞動力的關係、集體談判、工作安全、健康和時間、工資、失業與經濟周期等勞動力製度的相關內容。勞動力不是普通商品,它是有頭腦和感覺的生產要素,可以形成意識,通過學習影響勞動力績效。包括決定雇傭和工作中的勞動力質量的高信息成本等內在特性創造了相互依賴性。意識形態、曆史、公平和相對地位等也是創造相互依賴性的因素。各種製度結構決定了相互依賴性的方向,影響到人們偏好的實現。

5.“政治製度”(第10章)

本章把製度與行為理論應用到製定政治製度或者日常經濟規則中,采用實例分析的方法,分析所有政治製度中的投票權、累加投票規則(選舉規則)和權力分離與平衡以及邊界。

當相互依賴的來源發生變化時,利益群體可能對日常生活規則中的正式製度變遷施加壓力,滿足誰的利益是製定這些日常生活規則的政治製度和利用它們能力的函數。如果利益群體理智地選擇政治規則,他們需要預測產權方麵的替代政治製度如何影響滿足誰的偏好。這些政治規則可被稱為憲法層次上的製度,不僅包括書麵的憲法,而且包括立法、司法和行政實體的規則。

(三)製度變遷分析

製度隨著人口、資源、技術和人們主觀意識及想象的變化會導致人們之間相互關係發生變化,隨之而來的就是製度的變遷。在累積和規則化為新的非正式製度後,這些變化導致了人們改變自己的行為。有意識的那些行為也導致了對正式製度變遷的壓力,對新的正式製度變遷“需要”的結果取決於製定規則的規則(憲法),製定規則的規則決定了在需求存在衝突的情況下,對誰的利益得到滿足進行排序。理解製度變遷不是一件容易的任務,對人口、資源和技術變化可能有不止一種的反應,也可能根本沒有反應,至少在一段時間內沒有反應。

製度變遷理論可以分為功能性、權力、同構和學習演化模型。功能性理論設想一個理想的角色采取行動推動製度變遷以使製度更好地滿足角色的利益。權力理論可以表述為有權力獲得自己的利益,而無須征得其他主體同意的主導群體。同構理論將過程概念化,在其中,製度可以穩定或變化,甚至在角色不知道可選擇製度和績效之間的關係的情況下,也是如此。學習演化理論強調人類目標和偏好的變化並不需環境隨之發生改變。

製度變遷常常包括功能性、權力和同構的混合過程,它們都使用相同的狀態―結構―績效框架,強調實際績效,而不是分析隱藏在誰的效率背後的抽象效率標簽,並且這些理論必須與學習、強化、有限理性、循環與累積因果關係相協調。在闡述製度變遷理論的基礎上,作者分析了非正式製度變遷、正式製度變遷以及製定規則的規則的演化。

【簡要評述】

《製度與行為經濟學》是斯密德博士的最新力作。斯密德教授認為製度研究必須引入心理學基礎,從製度結構、當事人行為、績效之間的關係中探求製度的起源和演化。而評價一個製度是否具備公平性,可以從製度結構、製度中當事人行為、製度績效三個角度來加以評價。在此基礎上,作者以非凡的勇氣對新古典經濟學的眾多觀點提出了質疑,擴大了人們對現實經濟運行的認識的視野,向讀者展示了新穎的觀點。本書內容豐富多彩,既有對行為經濟學、製度與組織的分析,又有對人類相互依賴的根源、方法論、市場、技術與增長及勞動製度的闡述,更有對宏觀經濟製度、政治製度變遷分析的展望。本書把新理論、新觀點和新資料及時反映出來,有較強的可讀性和實用性,它的出版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較大的現實意義:

第一,本書寫作嚴謹、包羅廣泛、內容詳盡。斯密德教授從信息不完全性、有限理性等假設入手,采用其建立的獨特的研究製度與績效之間關係的範式――SSP範式,即狀態―結構―績效範式,並把它作為一個通用範式應用到政治製度、宏觀經濟製度、勞動力製度、技術製度等方麵,構造了一個完整的理論分析框架開展製度分析。此外,阿蘭?斯密德教授認為製度經濟學就是建立在行為科學的基礎上的,隻有將從宏觀到微觀的全過程作全麵研究,我們才能對製度有透徹的了解。所以本書既討論國家、市場、憲法等問題,也討論刺激、信仰、暗示等心理過程,在中間層還研究交易成本,囚徒困境,環境保護等等,內容非常廣泛。從全書的目錄也可以看到,作者對其中的每個部分又都分了若幹章節,並對製度與行為經濟學中所涉及的每一個知識點基本都做了深入、係統的闡述和辨析。

第二,該書反映了新製度經濟學的重要進展與主流成果,具備前沿性的特點。作者不但介紹了一些比較成熟的基礎理論,還加入了近期國內外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把新理論、新觀點和新資料及時反映了出來,眾多著名的經濟學家都對本書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中國著名經濟學家茅於軾先生評論說:“製度問題在中國的學術界並不陌生,但是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探討製度則還是比較新的學問。研究製度將朝兩個相反的方向發展:一個是更宏觀的方麵,比如研究憲法、道德和文化。另外一個發展方向就是更微觀的方麵,即行為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周業安評論說:“製度究竟是如何起源的?這一問題一直就困擾著製度經濟學家。斯密德在這本前沿著作中初步給出了一個出乎意料的回答。他認為,製度研究必須引入心理學基礎,從製度結構、當事人行為、績效之間的關係中探求製度的起源和演化。為此,斯密德給出了一個製度的行為經濟學理論解釋。這本書代表了製度經濟學研究的最前沿探索,諾思、維特、威廉姆森等代表人物近來紛紛轉向這一領域,足見作者高屋建瓴。”

第三,理論敘述與案例分析結合,對於分析中國問題有著較強的借鑒意義。本書不僅構造出完整的理論框架,而且采用了大量的案例分析,案例包括了一些對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等方麵的製度分析,對中國的製度科學發展以及經濟轉型都有很好的借鑒意義。理論敘述與案例分析的緊密結合是本書的一大特點。

心理行為層麵的討論及立憲性秩序層麵的討論,應當是推進製度經濟學發展的兩個最為重要的基本點,製度經濟學的最前沿進展也基本體現在這兩個層麵的討論上。而本書則把這兩個層麵的討論融合在一起,構建了製度經濟學的最新框架,有誌於進入製度經濟學領域的讀者,確實應該首先讀一讀這本書。

(隋振?)

參考文獻:

[1]〔美〕阿蘭?斯密德,製度與行為經濟學[M],劉璨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德〕柯武剛,史漫飛,製度經濟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3]〔日〕青木昌彥,比較製度分析[M],周黎安譯,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

[4]〔美〕康芒斯,製度經濟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5]周小亮,當代製度經濟學發展中的兩條主線與其新自由主義本質之剖析[J],學術月刊,2004,(2)

[6]侯榮華,製度經濟學方法論[J],財經研究,2000,(7)

[7]魯政委,楊秀雲,新製度經濟學的興起對發展經濟學的影響[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2,(1)

[8]楊春學,經濟人與社會秩序分析[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

[9]楊正,論行為經濟學的創新[J],南開經濟研究,1996,(9)

[10]李樹,行為經濟學的發展與經濟學的人性化取向[J],經濟問題探索,2001,(12)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