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清宮規矩,皇帝將給自己最為中意的秀女一柄玉如意,確定她的皇後身份,再將兩對荷包交給另兩位秀女確定她們的妃子身份。
選後剛開始,慈禧太後表現得非常大方,表示要讓光緒帝親自做主。然而當光緒帝拿著玉如意走向第二排,作勢要將玉如意遞給德馨長女的時候,慈禧太後卻終於不顧場合地叫了起來:“皇帝!”這一聲叫聽在光緒帝耳中,抬頭看去,慈禧太後不但喊了他,還在用眼神向他示意。他當然立即就明白了這位“親爸爸”的用意,不得不極不情願地勉強轉過身子,將手中的那柄玉如意遞在表姐沁鳳的手裏,使慈禧太後的侄女兒成為皇後,完成了慈禧太後“親上加親拉拔娘家”的打算。
按一般清帝初選後妃的慣例,一般要選一後三妃嬪成雙數。從五名秀女在體和殿中站列的位置來看,慈禧太後的本意就是想讓自己的侄女正位中宮,由她完成自己這個姑媽一生都未能達成的心願,做大清朝的葉赫那拉氏元配皇後。因此這位侄女兒站在了最前麵。其次,慈禧太後也注意到了德馨之女的美貌,有心要讓她們都做妃嬪,也考慮到侄女的外表確實一般,因此讓德馨的一雙女兒站在第二列;最後,是長敘的一雙美貌稍遜一籌的女兒位列第三行作為備選。然而如今少年光緒毫不遮掩地表達出了自己對德馨之女一見鍾情之意,卻使慈禧太後改變了原本的打算,她再不願讓德馨的女兒入宮了,怕她們將會威脅到自己侄女的地位。因此她立即匆匆下令終止選秀,自作主張地將一雙代表嬪妃地位的荷包塞給了原本是充數的長敘之女,也不再考慮從德馨女兒中再選一位就讓她們落選了。因此,光緒帝的第一次婚姻,隻有一後二妃成單數,而且三個女子中沒有一個是他最初心儀的對象。然而無論是慈禧太後還是光緒皇帝,恐怕此時的他們都沒有想到,終光緒帝一生,他名下的妻妾也隻有此三位,比尋常土財主還少,使得這位皇帝成為中國王朝史上後妃最少的皇帝之一。
無論光緒帝本人是否情願,他的後妃都已經選出來了。大婚的籌備工作也進入倒計時。雖然此時的清王朝已大非往昔,這場大婚禮仍然極盡奢華,共計耗金四千一百二十六兩、銀四百八十二萬四千一百八十三兩、錢二千七百五十八串。而據光緒帝師翁同□說,其實共耗銀一千一百餘萬兩,除婚禮應有花銷外,還有五百多萬兩被慈禧太後的親信們中飽了私囊。
大婚迎娶皇後的日子定在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1889年2月25日至27日)。按規矩,皇後入宮之時要有嬪妃跪接。因此長敘的一雙女兒提前在正月二十五日夜晚便進了宮,姐姐被封為瑾嬪入住永和宮,妹妹被封為珍嬪入住景仁宮。二十六日,太後侄女這位新皇後終於在隆重的儀式中進了宮,成為光緒帝的皇後了。
對於婚事的不由自主和婚禮的奢華,光緒帝本人非常憤懣。這對表姐弟雖然結了夫妻,彼此的關係卻從一開始就陷於困境。
光緒皇後的父親桂祥比慈禧太後要小十幾歲,才知人事兩個姐姐就已經分別成了貴妃和王爺嫡妻,他因此一直在富貴放縱中長大,成了一個典型的紈絝子弟,不但毫無才學可言,更是一個大煙鬼,將家業花銷浪蕩無度,其妻也是個目中無人蠻橫無理的女人。
據說這位桂公爺的夫人還有一個女兒,嫁給了道光帝幼兒孚郡王之子載澍,這個女兒的人品完全照搬父母,與丈夫偶爾口角便回娘家告狀,而且竟鼓搗著老娘把狀告到了慈禧太後麵前。桂公爺夫人則更加老辣,非要讓大姑子太後把女婿以大逆不道罪處死不可。在恭親王和醇親王的苦苦哀求下,載澍好不容易才逃了一條性命,改判褫職奪府,杖責一百,永遠發往宗人府圈禁。即便如此桂公夫人仍然不肯罷休,宗人府杖責之時她還派專人去監督行刑,直逼著將女婿打得血肉模糊幾乎送命。載澍在宗人府一直圈禁到庚子年八國聯軍之亂時才被釋放。桂公夫人母女一個寧可讓女兒守寡,一個寧可謀害親夫,也不願夫妻間絲毫諒解,其心性令人稱奇。(載澍的遭遇還有另一重原因:他屬於帝黨,觸犯了慈禧太後的利益。)
有了一個這樣的家庭,光緒皇後的人才品貌及為婦之道究竟如何,那可真是天知道了。總之,她與光緒帝之間既沒有一個好的開始,更在後來的相處中對光緒帝滿口譏諷步步緊逼。於是才幾天工夫,這位太後侄女就成功地讓自己的丈夫與自己成為新的一對怨偶。
與皇後在夫妻之道上破罐子破摔不同,雖然同是慈禧太後硬塞給光緒帝的女人,珍嬪他他拉氏卻逐漸扭轉了光緒帝的成見並最終成為光緒帝終生一往情深的對象。
珍嬪剛入宮時年僅十三歲,還是個稚氣未脫的孩子,聰明伶俐善於應對,與木訥粗劣的光緒皇後相比,珍嬪更討慈禧太後的喜歡,經常陪伴在慈禧太後的身邊,慈禧太後知道她喜歡書畫,還特地派親信的才女繆嘉惠做珍嬪的書畫老師。
光緒帝也很快就注意到了珍嬪,無論是言談舉止還是才學稟賦,珍嬪都遠遠超過了皇後與瑾嬪,由於年幼,她還率性天真,在皇帝麵前也沒有故作姿態之舉。光緒帝驚喜地發現身邊原來還有這樣的可人兒。珍嬪很快就贏得了光緒帝的專寵,光緒帝甚至時常讓她留宿自己的宮中。而對於皇後,光緒帝卻非常冷淡。
對於光緒帝如此的偏心,皇後非常怨恨不滿,時常向慈禧太後抱怨。慈禧太後其實並不喜歡這個侄女,但是想到她畢竟是自己的娘家人,皇帝對她太過冷淡勢必會影響自己娘家的聲勢,也就時常勸光緒帝親近皇後。然而慈禧太後雖然可以將光緒帝勸進皇後宮,卻不能讓光緒帝對之動情,皇後仍然是長守枯寂。
更重要的是:這時的慈禧太後在光緒帝的後妃中,更為偏愛珍嬪,在光緒帝妻妾爭風中,她往往袒護得到了皇帝專寵的珍嬪。有一年夏天慈禧太後要往頤和園避暑,臨走時甚至還特意點名帶走了皇後與瑾嬪,任由光緒帝與珍嬪在紫禁城裏自由自在。
光緒帝大婚親政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裏,宮闈生活都在這樣看起來一團和氣的狀態下維持著。這大概是因為此時的光緒帝與珍嬪都非常聽話的緣故。
早在光緒帝大婚後的二月初三,慈禧太後在太和殿舉行了歸政儀式,正式撤簾。這一次她做得似乎很有誠意,不但舉行了儀式,而且還駁回了禦史屠仁守請她繼續批閱奏折的折子,表態說要真正交權給皇帝。當然,這是因為她已經對光緒帝的孝順深表滿意。此時的光緒帝雖然已經親政,軍國大事仍然主動向“親爸爸”請示批準,慈禧太後根本不必公開理政犯眾怒,當然也就樂得見好就收圖個“不戀權位”的名聲——既然光緒帝如此孝順,珍嬪又年幼討喜,雖有些小小過犯也還沒有觸及太後的底線,慈禧太後也就順水推舟由他們恣意了。光緒二十年的時候,慈禧太後還在自己過六十大壽時循例將珍嬪晉封為妃。
然而這一切很快就結束了。
光緒帝年少氣盛,渴望能中興王朝的統治,在多數情況下,慈禧太後和光緒帝的想法還是一致的,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卻差之千裏。在慈禧太後看來,什麽國家大事都沒有她自己的尊榮重要。光緒九年至十一年的中法戰爭中,她就曾經在中國軍隊大勝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求和。
中法戰爭爆發時,光緒帝還是個孩子,對於這些軍國大事不知所以,但是到光緒二十年(1894)之際,慈禧太後與光緒帝兩派在政見方麵的不和,卻因為中日甲午戰爭的爆發明顯化。帝黨主戰,後黨主和。在整個戰爭過程中,由於早已問題多多的清王朝各級官員為了保持自己的實力以及在整個對外作戰過程中孜孜不忘派係鬥爭,更因為慈禧太後仍然惦記著自己要過六十大壽,不但不肯將自己慶壽的經費改做軍用,還要從軍費中克扣大筆錢糧用於慶壽,中國軍隊終於大敗虧輸。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年4月17日),全權大臣李鴻章在日本簽下了《馬關條約》,不但承認朝鮮成為日本殖民地,還將台灣、澎湖列島、遼東半島都割給日本,更向日本賠款兩億兩。
甲午之戰的大敗,無論對光緒帝還是對慈禧太後,都是刺激。由於用璽蓋印的是光緒帝本人,他的情緒就更為激烈。而國家的慘敗給慈禧太後的刺激,卻遠遠沒有她自認為尊榮受損來得重要——無處發泄的光緒帝在戰爭中途,曾經處分過李鴻章,給予其拔三眼花翎、褫黃馬褂、革職留任等處分,又曾經提出要將慈禧太後的壽誕用款改做軍用。慈禧太後卻根本將自己的個人利益置於王朝國家利益之上,反而據此認為養子無視自己的權威,對自己不夠孝順,因此對光緒帝極度不滿,決定給光緒帝一點顏色看看。
決定教訓光緒帝的慈禧太後在珍妃的身上找到了突破。此時的珍妃,已經失去了慈禧太後的歡心。
起因當然還在於後妃爭風。
據野史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夏天的時候,皇後與珍嬪不和,光緒帝因此與皇後也發生爭執。皇後當然不懂得什麽叫做母儀與隱忍,立即和皇帝吵鬧起來。光緒帝不禁大怒,厲聲斥責皇後。皇後當然不肯饒過偏心眼兒的丈夫,立即哭哭啼啼地跑去找慈禧太後告狀。慈禧太後聽了皇後一番添油加醋的控訴頓時火冒三丈說:“上吾所援立,乃忘恩至此耶?後吾親侄,詬後是不啻我也,是何能容?”又勸皇後道,“汝無悲泣。胡斤斤焉戀此病夫為者?吾必有以處之。”
據說,慈禧太後此後不但逐漸看珍嬪不順眼,與光緒帝母子失和亦有此因。皇後事後也知道自己做錯了事不該告狀,卻也悔之晚矣。
除了後妃爭風,珍嬪作為光緒帝的寵妃,與皇後及瑾妃更依順太後相比,她則是旗幟鮮明地站在皇帝一邊,也毫不掩飾地盡情展現皇帝對自己的寵愛,不給皇後留什麽麵子。這自然也就入不了慈禧太後的眼。慈禧太後越來越覺得珍妃任性反叛,對她的好感也蕩然無存。
隨著年齡的增長,光緒帝越來越覺得有必要培養真正隻忠於自己的臣下,他先後提拔了許多這樣的人,他的老師翁同□也進入了軍機處。對於光緒帝的心思,珍妃不但全力支持,還主動推薦了不少人選給光緒帝,其中也包括她兒時的老師文廷式、她的哥哥誌銳。在珍妃的大力舉薦下,光緒十九年的時候,文廷式不但官升得快,還當上江南鄉試副主考。誌銳則於甲午之戰的當年正月直升禮部侍郎。
文廷式與誌銳都是進士出身,提拔雖有私意,卻也沒什麽明顯的失當。但是珍妃在其他事情上的做法卻使人有機可乘:賣官。
早在光緒十八年尚未失去慈禧歡心時,她就曾經將一個知縣的缺兒賣給了文廷式的親戚,此後由於得寵,珍妃賣官的規模也越來越大,成功率甚至比慈禧太後還高。
光緒二十年(1894)初,有個叫耿九的人賄賂慈禧太後身邊的太監王長泰、聶德平,想買得粵海關道之缺。兩個太監居然不求慈禧太後,反去求珍妃,很快將此事辦成。慈禧太後得知,既怒且羞,將兩個太監發配黑龍江並在途中殺掉,借此警告珍妃。
然而兩個太監的死並沒有警醒正沉溺於帝寵中的珍妃。不久,她居然將上海道兼管海關的肥缺賣給了一個從未踏足仕途的富商魯伯陽,令朝臣側目。光緒帝在此事上頗覺虧心,便打算在朝臣麵前挽回些臉麵。然而他的挽回方式卻是在四月時堅決否定了養母慈禧許諾給木商玉銘的四川鹽茶道官職。從大義上來講,光緒帝否決玉銘是正確的,然而有魯伯陽之事在前,對比之下慈禧太後遂再次羞怒交集。
同年十月,就在中日之戰開始不久之際,珍妃因賣官之事又得罪了皇後。
原來皇後的舅舅想要謀個福建將軍的職位,皇後自知帝寵不如珍妃,就拉下臉麵去求珍妃幫忙。然而珍妃卻回絕了這個百年難遇的後妃和解機會。原因是河南巡撫裕寬想升任四川總督,重金求到了珍妃這裏。珍妃一心要辦裕寬之事,不願將機會分給皇後,不但拒絕了皇後的請求,據說態度也頗不恭敬。
皇後本來就不是什麽好性子的女人,受了皇帝的冷遇和珍妃的氣哪裏還忍得,立即跑去向慈禧太後哭訴,並把珍妃賣官賣到總督一級之事也向慈禧太後兜了出來。
慈禧太後立即抓住了這個機會,決定深入追擊。
十月二十八日,慈禧太後將珍妃召來,當眾杖責,將她打得死去活來。第二天,慈禧太後召見軍機大臣,頒布降珍妃姐妹為貴人的懿旨——瑾妃受牽連的原因,據說是因為珍妃將賣官所得的銀子也分了些給她使用。
十一月初一,慈禧太後明旨給予皇後打探光緒帝與嬪妃一切事宜並隨時上報太後的權力。
十一月初二,慈禧太後再次召見軍機大臣,嚴責光緒帝包庇寵妃,並將光緒帝及珍妃身邊“涉案”的太監或殺或充軍,死者達六十餘人。
十一月初三,帝黨重要成員、珍妃兄長誌銳被調離京城,做了“烏裏雅蘇台參讚大臣”,珍妃另一位兄長誌錡則因牽涉裕寬案逃亡上海。
帝黨當然不甘示弱,珍妃雖然賣官,畢竟是帝黨成員。十二月,帝黨成員紛紛上書,要求恢複珍妃的妃位。為了激起光緒帝的反抗之心,帝黨成員甚至對光緒帝說:“太後雖穆宗(同治帝)之母,實文宗(鹹豐帝)之妾。皇上入繼大統為文宗之後,無以妾為母之禮。本非母子,宜收攬大權。”
這番“離間母子”的話很快傳開。本已收手的慈禧太後怒不可遏,立即對帝黨官員進行圍剿,文廷式革職、翁同□革職、汪鳴鸞革職……前方甲午戰爭,後方黨派紛爭,國事一敗塗地,真是不亦樂乎。
光緒二十一年(1895),慈禧太後總算消了氣,十月十五日(12月1日),她重新恢複了珍妃姐妹的妃子名位。然而這個仇,卻是從此結得大了。
光緒帝的桃花運極其糟糕,他初選後妃時最後入圍的五名秀女都沒有絲毫母儀天下的資格。太後侄女當然不是好妻子,珍妃賣官之舉也足以證明她也是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女人,就連當初光緒帝曾一見鍾情的德馨之女也如此——這對姐妹的父親是個好色之徒,姐妹倆也學得風流浪蕩,熱衷看情戲還與戲子們眉來眼去,若是當真選進了宮中做了後妃,光緒帝頭上的帽子恐怕就要有點兒發綠了。
光緒帝本人也並不具備皇帝應有的資質。依順珍妃賣官是一例,他還曾經應珍妃之請,動用近萬顆上等珍珠為珍妃串製披肩,其本人雖然節儉,但在寵妃身上花起錢來可真是不含糊。據說珍妃曾經問光緒帝:“你這樣寵我,不怕別人妒恨嗎?”初初親政的光緒帝笑曰:“我是皇帝,誰敢說我半個不字?誰敢不聽我的?”
光緒帝是這麽想的,後來他也確實這麽做了。
由於甲午大敗,原本對儒家書典信服無比的光緒帝轉而恨透了典籍,認為國事皆敗於此。恰在此時,以康有為居首的舉人們反對《馬關條約》,“公車上書”事件發生,康有為成為政治新星。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采納了康有為的建議,發布《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維新。
平心而論,光緒帝與變法書生們的本意是好的,但是整個變法過程卻過急,激進得超過了極端的程度。他和康有為似乎當真認定隻要是皇帝,誰就都得聽他的。
在短短一百零三天的時間裏,光緒帝在康有為等書生的鼓動下,一連發了二百多道諭旨,似乎想要在如此之短的時間內就將兩千年的封建王國立馬變成君主立憲的資本主義國家,也不管這些計劃可行不可行。且不說看起來似乎必要的裁撤機關之類得罪官員,另一些實在毫無必要的變革更將舉國上下都得罪了個七七八八。
其中最離奇的莫過於下令將所有的寺廟道觀祠堂改為學校,連出家人和略有宗族意識的民眾都得罪完了。
再如廢八股科舉,得罪了天下所有一輩子寒窗苦讀的讀書人,數不清的讀書人因此自殺尋死,數不清的出身科場的讀書人切齒痛恨。科舉製度是清入關之後為籠絡漢族讀書人的選擇,甚至還規定進士前三甲一定出自漢族書生,因此鞏固了王朝的統治,很多讀書人為了求得功名,也就此放下了民族之爭。如今既然沒了仕途出身之路,滿漢之分的老賬又開始算了起來,清王朝的統治越發搖搖欲墜。
除此之外,光緒帝還急於起草憲法,建立“製度局”,實際上就是想要重新成立一個新政府,將後黨的所有勢力一掃而光。
然而古人有雲:欲速則不達,更遑論此時的軍權還掌握在後黨人馬手中……
八月初六,慈禧太後突然帶著大隊人馬從頤和園趕往紫禁城中和殿,發動戊戌政變,將光緒帝囚禁在瀛台之中。慈禧太後再次“訓政”。康有為在英國保護下逃往香港,梁啟超在日本保護(!)下逃往橫濱,譚嗣同、林旭、劉光第、楊銳、楊深秀、康廣仁則被殺,稱“六君子”。新政則被陸續廢止,最後隻保住了一個京師大學堂——因為它沒有打掉別人的飯碗。
對於此次政變,一般都說是康有為等人認為守舊人物掣肘,意欲發動兵變除掉他們的後台慈禧太後,向袁世凱請求兵力幫助,誰知卻被袁世凱向榮祿告發,慈禧太後便先下手為強發動了政變。但還有另一種說法:慈禧太後早對激進的變法不滿,中途甚至還免去了翁同□的官職,因此她是主動出擊政變的。袁世凱隨後才向慈禧太後告發譚嗣同意欲兵變的消息。
無論如何,慈禧太後以光緒帝“重病”的借口,將他囚禁了。而珍妃則被打入冷宮,囚於北三所,不但長年不見陽光,還每逢節日就要挨太監訓話。
光緒被囚禁後,慈禧開始著手安排廢帝。她選中了端郡王載漪十五歲的兒子溥□,將他立為大阿哥,1900年1月31日,溥□入宮。據說一個小太監當時喊了一嗓子:“今天換皇上嘍!”一語道破天機。
然而光緒帝的維新雖然漏洞百出動搖清王朝的國本,卻因其製度構想西化而得到了外國公使的歡迎,他們都反對廢帝,甚至還派軍艦在中國沿海示威表示支持光緒帝。這情形使慈禧及其心腹們都非常頭痛,無法將廢帝化為現實。
更令慈禧頭痛的是,溥□是個花花公子,在後宮中到處勾引宮女,甚至還發生過宮女犯錯受杖責時,發現被施杖者身穿溥□內衣的醜聞。
正在此時,義和團運動發展到了高潮。義和團曾經是反清組織,但此時卻槍口對外,改口號為“扶清滅洋”,包括榮祿及同治皇後之父崇綺在內的許多高官都信了義和團,慈禧太後也想要借義和團之手鏟除管閑事的外國列強。當年夏天,慈禧太後向各國發出了宣戰書。
然而義和團運動失敗了,麵對洋槍洋炮,義和團雖然圍攻了各國使館達五十六天,仍然沒有什麽戰果,八國聯軍反而步步進逼,八月終於推進到了北京城。慈禧太後不願將光緒帝留給支持他的洋人,於七月二十一日(8月4日),挾持光緒帝、帶著溥□,逃出北京城。史稱“庚子之變”。
慈禧太後西逃之際,後宮中發生了一件大事:珍妃被處死了。
珍妃是溺死在井中。她究竟是怎麽死的,一直以來說法不一。有說是她自己跳井的,但更多的說法,都認為是慈禧太後命大太監崔玉貴丟入井中的。至於她死之時的場麵就更是眾說紛紜,有說慈禧太後與光緒帝都在現場的,有說都不在場的,有說僅慈禧太後在場的;還有說珍妃入井前依然故我地頂撞慈禧太後並喊著光緒帝名字的,還有說珍妃聽到慈禧太後處死自己的命令時苦苦哀求並喊著李蓮英的尊稱求他幫忙說情的……
總之,珍妃死了,無論是哪種說法,她的死都與慈禧太後有著直接的關係。珍妃死時年僅二十四歲。
第二年十月,八國聯軍之事終於平息,慈禧一行返回北京,命人打撈起了珍妃的屍體。為了掩飾自己逼死珍妃的事實,慈禧太後宣布珍妃是節烈自盡,追封“貞貴妃”。
返京後大阿哥溥□不久被廢。光緒帝則成了慈禧太後向列強示好的平安符保住了性命。然而他過得生不如死,不但被囚禁,而且過得非常痛苦,無論是衣食還是寢居,慈禧太後都對他異常虐待。冬天他的寢宮中不糊窗紙,平常飯菜還常有餿臭之物。光緒帝就在這樣身心雙重的煎熬中度過了他餘下的人生。
在未來的日子裏,光緒帝都對珍妃念念不忘,據說他從此再不曾親近過任何女人,當他在七年後(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離開人世時,他和他的堂兄同治帝一樣,沒有留下任何兒女。
光緒帝為何沒有兒女?據清宮醫案考察,光緒帝本人有嚴重的男性疾病,加上對婚姻的挫敗感,性生活的成功率極低。不幸的是他專寵的珍妃也有月經不調的婦科疾病,也是一個受孕能力極低的女人。
民間還有一種野話,說同治帝即位之時,為避帝諱,天下都將他“載淳”之名的淳字下麵那個“子”部去掉。於是成了征兆:不但同治帝本人無子,就連光緒帝,都因為其長子將過繼同治之故而不得不無子……過繼給同治的清遜帝溥儀也在此怪圈中……
光緒帝死的時間,僅比慈禧太後早一天。
對於這個蹊蹺的去世日期,世人一直諸多猜測。更惹人猜測的是,光緒帝辭世的前一天深夜,患病的慈禧太後先已選定了光緒帝的繼承人:光緒帝異母弟醇親王載灃與榮祿之女瓜爾佳氏所生的兒子溥儀。溥儀入宮的次日,他的伯父、年方三十八歲的光緒帝就死了。所以一般都認為光緒帝是被慈禧太後害死的。
不過也有另外的說法。
一種說,光緒帝死於李蓮英之手,因為這位大太監怕光緒帝複起後報複。但據更多的記載,李蓮英很圓滑會做人,早給自己留下了退路,雖然迎合慈禧,卻也時時向光緒帝示好。慈禧太後因此在後來漸漸寵信另一個大太監崔玉貴。珍妃投井時向李蓮英呼救的傳說也表現了李蓮英的這一特點。慈禧西逃時甚至沒有人給光緒帝準備一副被褥,李蓮英發現後立即向光緒帝下跪請罪,立即將自己的鋪蓋給光緒帝用上。光緒帝曾經向人歎息說:“如果沒有李諳達(即李蓮英),我恐怕早就死了。”
還有一種說法,光緒帝死於袁世凱之手,因為袁大頭怕光緒帝追究出賣維新之罪。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說光緒帝是自然死亡,時間純屬巧合。
不過靠了科技的發展,現在的人們從光緒的遺骨頭發中發現了含量極大的劇毒物,如今光緒死於砒霜中毒已成定案,唯一的疑問,隻是下毒者的身份了。
慈禧皇太後終於死了,死於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1908年11月15日),時年七十二歲。與光緒帝冷冷清清的身後事相比,這位執掌政權近五十載的皇太後的喪事辦得異常奢華隆重,給她上的諡號也美輪美奐:“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後”。
然而再奢華的喪禮、再動聽的諡號,也不能掩蓋慈禧太後一生禍國殃民罪大於功的事實;陪她一起葬入陵墓中的珠寶雖然發著璀璨的光芒,卻擋不住她屍體的醜惡與腐爛。
除了兩度違反規製策立小皇帝之外,慈禧太後的一生可謂賣國求榮之極。章太炎先生的一副對聯說盡了她對國家所犯的大罪:“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時再到古長安?歎黎民膏血全枯,隻為一人歌慶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灣,而今又割東三省,痛赤縣邦圻益蹙,每逢萬壽慶疆無!”
《中法條約》及其一係列不平等條約,是光緒帝親政前,慈禧太後一手操作的。
早在同治初年,法國軍隊就曾經大舉入侵越南,十一年後法軍又入侵河內。越南國王被迫請求隱居於越南保勝(老街)的中國廣西天地會分支黑旗軍幫助。1873年12月,黑旗軍領袖劉永福在河內擊敗法軍,擊斃法軍首領安鄴,法軍退出河內。光緒八年(1882)夏天,法軍再次入侵越南,清軍應邀駐紮越南北圻,劉永福也再次於河內擊敗法軍,擊斃法軍司令李威利。此後法軍拿著與越南政府簽訂的《順化條約》,逼清政府放棄宗主國地位,承認越南為法國殖民地。清政府拒絕後,法軍於十二月向中國駐軍開戰,中國應戰。1884年3月23日,中國軍隊在老將馮子材的帶領下,取得了對法作戰的一場大勝——“鎮南關大捷”,將法軍逐出郎甲,擊傷法軍統帥尼格裏,並因此使得法國茹費裏內閣垮台。
然而陸上大捷的同時,海軍卻遭創。1885年,法軍進攻台北並騷擾浙江福建沿海。三月,法國占領了澎湖島。雖然在其後的戰事中中國軍隊擊斃了法國海軍將領孤拔,海軍的不足卻已經非常明顯。
盡管中國對法國取得了勝利,慈禧太後卻一心掂著自己的五十大壽,更擔心對外作戰會使國內發生變故動搖王朝的統治,非但沒有乘勝追擊,反倒主動求和。1885年6月9日,清政府與法國簽訂《中法條約》,這項不平等條約不但承認法國為越南的宗主國,還將中國的邊境放開給法國,使中國南方門戶洞開。於是,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中日甲午戰爭,使中國再次失去大量領土。
這年(1894)2月,清王朝的屬國朝鮮內部發生了農民起義,朝鮮政府請求清王朝以宗主國身份派兵協助平叛。清軍入駐朝鮮牙山的同時,早就垂涎中國大地、企圖以朝鮮為侵略跳板的日本,也以朝鮮內亂危及日本僑民為借口,派大軍入朝。見到這個場麵,無論是朝鮮政府還是起義的農民,都意識到內亂已經危及國家的存亡,雙方懸崖勒馬,達成了和解。然而盡管朝鮮國內已和,日本卻拒絕與清政府同時撤軍。終於,7月25日這天,日本撕下了麵具,一麵派軍艦在黃海豐島海域悍然向中國兵船高升號發動進攻,將毫無防備的中國兵船擊沉,一麵派陸軍向牙山的清軍進攻。8月1日,被迫應戰的中國和偷襲得手的日本同時宣戰。光緒帝頒布的宣戰旨:“著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厚集雄師,陸續進發,以拯韓民於塗炭。並著沿江沿海各將軍督撫及統兵大臣整飭戎行,遇有倭人輪船入各口,即行迎頭痛擊,悉數殲除,毋得稍有退縮。”
中日甲午戰爭開始了。
9月16日,駐平壤的中國守將左寶貴陣亡,牙山統帥葉誌超貪生怕死,不顧朝鮮作為屬國的戰略地位和李鴻章死守平壤的命令,居然帶著軍隊逃離平壤,逃回中國境內。平壤失陷,中國東北的門戶洞開。
9月17日中午,日本艦隊在鴨綠江口以南的黃海上偷襲中國北洋艦隊。在五個多小時的海戰中,北洋海軍將士犧牲眾多,致遠艦等五艘艦隻損失。雖然損失嚴重,但仍然重創日本海軍旗艦,另四艘日艦也受損。本來,以北洋海軍的實力,中國仍然有與日本海軍一搏的餘地,勝敗仍未可定。但李鴻章卻承慈禧一黨主和的衷旨,一心寄望於讓外國列強從中調節,下令北洋艦隊“保船避戰”,白白地將黃海製海權拱手讓與日本,使中國喪失大好戰機,從海陸兩方麵都受到牽製。
11月18日,日軍順海路運兵到中國進行陸戰,旅順危在旦夕。海軍提督丁汝昌苦求率艦隊救援,李鴻章仍然拒絕,旅順主將龔照璵不戰而逃,將領徐邦道雖竭力迎敵,卻因兵力太弱終於在三天後失敗。旅順失陷後,日本軍隊在旅順製造了大屠殺——“旅順慘案”,開其屠殺中國平民惡行之先。事後僅收葬的中國人骸骨就達一萬八千餘,其中包括大量婦女與孩童。
1895年2月,日本海軍向北洋艦隊發動進攻,旗艦定遠號中魚雷後彈盡,管帶劉步蟾炸船殉國;丁汝昌決意死戰,卻被偷生怕死的部下挾持,自殺拒降而終。丁汝昌死後的2月12日,美籍船員浩威以丁汝昌名義向日軍乞降,將北洋艦隊剩餘的艦隻軍火統統交給日軍,北洋艦隊終結。日軍隨後入侵遼東,燒殺擄掠無所不為。
家國存亡之際,慈禧太後仍然一門心思地鑽營自己的六十大壽慶典,不但拒絕將慶壽費用暫做軍需,反而挪用軍費揮霍,同時專注於朝廷內部的黨派權力之爭,終於使戰事不可收拾。
最終,在慈禧太後如願以償地為自己慶賀了一個極度奢華的六十大壽之後,《馬關條約》也塵埃落定。中國不但將遼東半島和台灣及澎湖列島割給日本,還賠償其軍費二億兩白銀,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開辟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等地為商埠。其後,日本又開價三千萬兩白銀讓清政府將遼東半島“贖回”,清王朝竟也一口應允。更可恨的是,正因為《馬關條約》的簽訂,使日本靠著從中國掠奪的億萬金銀,以及大於日本本土的台灣島的資源,發展了其以軍工為首的各項基礎,使其在若幹年後再次發動了侵華戰爭。
“庚子之變”後,西逃途中的慈禧太後為逃脫列強追究自己,將所有責任都推到義和團身上,並派慶親王等人回京與李鴻章協同辦理求降之事。慶親王終於“不負重托”,以喪權辱國的代價,得到了列強不追究慈禧太後的允諾。慈禧太後大鬆一口氣,竟宣布“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並與八國聯軍一起剿滅義和團。通觀前後,“義和團之事可哀,義和團之精神可嘉,義和團之誌可憫”。更可憫的是中國從此又多了一項不平等條約——《辛醜條約》,此條約共與十一國簽訂,向眾國賠償軍費四億五千萬兩白銀,以海關和鹽稅作抵;將北京東交民巷劃定為使館區,不準中國人入住,各國則可隨意派兵駐守;拆除北京至大沽沿途所有炮台,允許外國在山海關至北京之間十二地駐軍;永遠禁止中國人參加或成為任何反對列強的組織,違者處死;凡發生反列強之事的地方,文武各科考試停止五年;各地官員如不能保證當地外國人的安全,革職永不複用;派親王大臣赴德日兩國“謝罪”;懲處同情附和過義和團運動的官員(共計各級官員百餘人);將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首,專司與列強事宜。
國事如此慘敗的代價,隻換回了慈禧太後一人的平安,她沒有被列強追究“責任”,而且還得以繼續掌權,繼續她黑暗的統治。不過也有另一種觀點,認為她是清王朝最後一個強有力的統治者,雖然統治的方式方法很成問題,但清王朝卻因為她,得以延續了相當長的壽命。
慈禧太後死後,清王朝交給了年僅三歲的小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光緒皇後葉赫那拉氏也當上了皇太後,稱隆裕太後。同治帝與光緒帝的嬪妃們則成為“太妃”。宣統紀年開始。隆裕太後的政治手腕遠遠不如其姑母,所麵臨的處境卻困難得多。
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清末帝溥儀退位,清王朝的統治宣告終結。
慈禧太後死後,於1909年11月15日葬入清東陵普陀峪定東陵。她的陪葬品以奢華聞名於世。1928年7月,國民黨雜牌軍孫殿英“慕名而來”,率部炸開了慈禧的陵墓,盜走了其中的大量珍寶。慈禧的屍骨也被弄了個烏七八糟。
盜挖東陵之事被掀出來之後,整個民國上下都群情激奮。然而如你我所知,世人激奮的是屬於國家的珍寶落入盜墓賊之手,對於慈禧太後那具醜陋屍體的結局,又有幾人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