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撫偌大一個秦王府並且頻頻生育兒女的同時,長孫氏還不可避免地涉入了李世民與太子建成之間的奪嫡之戰。經曆了與丈夫十二年的婚姻、經曆了與這婚姻同時進行的時事劇變之後,長孫氏雖然隻有二十四五歲的年紀,卻早已見識非凡,她不但是李世民青梅竹馬的妻子,更成為他能夠無所不談的知己,無論發生了什麽事,他們總是共同進退。
在《唐書·後妃列傳》中,有這樣一句輕描淡寫的話:“太宗在玄武門,方引將士入宮授甲,後親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
公元626年的6月4日,精心安排的“玄武門之變”爆發。
在這場翻轉整個政治格局影響中國曆史的政變中,李世民多年疆場錘煉出來的雄心壯誌與狠辣無情都纖毫畢現,我們在這裏不必作詳細的解說。我們所關心的是,從記載來看,玄武門之變發生的時候,長孫氏並沒有置身事外,恰恰相反,她自始至終都緊緊跟隨在丈夫的身邊。
從長孫氏的對待政事的態度來看,她不太可能直接參與玄武門事變的謀劃,但她畢竟是長孫無忌的妹妹,這個計劃她終歸是知道的。至少,在事變將要發生的時候,李世民沒有隱瞞妻子,並且將她帶在了身邊。與其說做丈夫的希望長孫氏在刀光劍影中親自出手,(難道她是武俠小說中深藏不露身懷家傳絕技的高手?)還不如說這是他的一種態度:成則上九重天,敗則墮十八層地獄,無論生死富貴,都要和結發妻子共同麵對。
令世人迷惑的一段帝後愛情,定格在玄武門邊長孫氏出現的那一刻。
這也是長孫氏一生之中,表現得與她“名將之女”出身最一致的時刻。
玄武門之變,伴隨著一串殘酷的骨肉相殘鏡頭,宣告最後終結。李世民獲得了最後的勝利。當月他就被立為皇太子,並取得了“庶政皆斷決”的權力。這隻是一個過場。僅僅兩個月後,高祖李淵就宣布“禪位”,二十八歲的李世民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長孫氏的身份,也隨著丈夫身份的變化而變化。李世民成為太子,她就成為皇太子妃,當李世民成為皇帝,她也隨即在他稱帝的第十三天被冊為皇後。這時還是武德九年,貞觀紀元還沒有開始,她才隻有二十五歲。
成為皇後,長孫氏所負的擔子更重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猜想,無論她從前聽說過或接觸過丈夫的多少事跡,親曆玄武門之變、親眼看見丈夫手刃兄弟的場麵,長孫氏的感情世界也一定受到了相當的衝擊。她對於自幼廝守的丈夫忽然展現出的權勢手段,有著最直觀的感受,她比他身邊任何一個女人都更早更快地意識到,那已經不僅僅是一個丈夫,而是一位皇帝,真真正正的皇帝。她知道自己和家族的一舉一動從此成為世人目光所集,另一方麵,無論丈夫展現出多少對自己的情愛,飽讀史書的她似乎仍然不忘時時警告自己,無時或忘曆朝皇後及後族寵極而衰的悲慘覆轍。
當其他的同齡女人都以卿卿我我為滿足的時候,作為皇後、太子的生母,長孫氏最大的願望卻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從渴望夫妻恩愛轉變為渴望盡全力維持皇族和後族的前景,渴望丈夫和自己能夠善始善終,在史書上留下美名。
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新任皇後的長孫氏所做的第一件、也是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勸兄長無忌辭卻高官厚祿。
長孫無忌自少年時起就與李世民結下了深厚友情,李淵剛一舉兵渡過黃河,他就聞訊前往投奔,從此緊緊地跟隨在妹夫李世民的身邊四出征戰,成為李世民的心腹死士。在玄武門之變和高祖“禪位”這兩件事上,除了拿主意的李世民之外,就數長孫無忌是首倡者和主要謀士了。因此,李世民一登太子位,無忌便封授左庶子,一即帝位,無忌就升任吏部尚書,以擁立首功進封齊國公。
唐太宗李世民與無忌自幼親善,對他非常寵信,不但允許他隨意出入自己的寢宮,還想要立即封他為右仆射(宰相)。太宗將這個打算告訴了太座。沒想到長孫氏的想法卻完全不是這麽一回事,她聞訊後立即屢次推辭,說:“我身為皇後,家族已經是尊貴至極,實在不願意讓兄弟子侄們滿列朝堂為高官。從前漢朝呂、霍二後家族的先例,可為後人的切骨之戒。希望您不要讓我的哥哥擔任宰輔之職。”
年輕的皇帝也許曾認為,皇後會為自幼共渡難關的哥哥有如此顯職而高興,所以才這樣獻寶似的將這打算說了出來,卻沒料到引來妻子如此的憂慮。他隻得再三解說:“我完全是因為無忌的功勞和才幹,才對他委以重任,你千萬不要把這個任命與‘重用後族’聯係在一起。”
總之,無論長孫皇後如何勸說,貞觀元年的長孫無忌仍然高升為左武侯大將軍、吏部尚書、右仆射。
眼看丈夫是不聽勸的了,長孫氏轉而勸說自己的哥哥,要他推辭掌握實權的高位。
事情的發展果然如長孫氏的預料。無忌任仆射沒有多久,就有人向太宗上書,說這位國舅爺權勢太盛,恐有不軌。李世民將這封奏章拿給無忌過目,並公示群臣,表示自己絕對信任長孫無忌的忠誠。
但這件事情卻足以驚出長孫無忌的一身冷汗,引起長孫皇後更深的憂慮。長孫無忌終於聽從了妹妹讓自己辭官的意見。於是,在長孫兄妹輪番的苦求之下,李世民不得不在一年後改授無忌為“開府儀同三司”,長孫皇後卻仍然對外戚位列三公而心中忐忑,懇請舅舅高士廉再次向太宗請辭。
為了排解妻子的憂慮,李世民發了這樣一道詔書給長孫無忌:“黃帝得力牧,為五帝先;夏禹得咎繇,為三王祖;齊桓得管仲,為五伯長;朕得公,遂定天下。公其無讓!”接著,他又親自作了一篇《威風賦》,以誌無忌的功勞。
然而長孫皇後並未真正輕鬆下來。也許是為了進一步表明自己和家族絕不爭奪權勢愛寵的心跡,就在長孫無忌辭官的同一年,她做了第二件著名的事跡:主動為丈夫四處尋訪佳人。
絕代佳人終於被找到,她是隋通事舍人鄭仁基年方二八的女兒,見過她的人都認為世上再也難找能與她比美的女子。長孫氏立即向太宗建議納鄭氏入宮。
從快意少年的時候起,李世民就輾轉於眾多姬妾之間享受蜜意柔情,早已習慣了妻子那種似乎毫不介懷的溫柔寬容,並不以為有什麽不妥的地方。因此聽到鄭女如此美貌的消息,他立即就響應了妻子的建議,歡歡喜喜地發下了冊封鄭氏為宮中女官的詔書,召她入宮。
然而百密一疏(問題可能出在向長孫皇後提供消息的人身上),皇帝皇後都沒想到鄭氏自幼就已經許配了人家。皇帝皇後不知底細,宰相魏徵卻立刻打聽了個明明白白。魏徵立即就趕著去見太宗,義正詞嚴地給太宗訓了一通話,要求他顧及聲名,將鄭氏送歸她的丈夫鄭爽。
太宗得知竟有這樣的事,非常吃驚,連忙召回頒冊的使者。
然而以房玄齡為首的眾臣(老房這回怎麽忘了自家的醋壇子了)眼看太宗悵然若失的模樣,都認為魏徵是攪了皇帝的美事,閑事管得太寬,紛紛提出:頒詔冊嬪乃是大事,怎能因為魏徵的幾句話就中途廢止?另一壁廂,陸家也趕緊表明態度,說自家與鄭氏絕無婚約,皇帝想咋地都天公地道。
有了陸家的聲明,群臣就更起勁兒了,紛紛要求太宗重新禮聘鄭氏入宮。太宗也不禁心旌動搖,將陸家的奏章拿給魏徵看。魏徵笑道:“陸家隻不過是害怕重蹈太上皇情敵辛處儉的前車之鑒而已。”——原來,李淵有一名妃嬪,曾經是太子舍人辛處儉的妻子,李淵奪其妻後又因愛生恨,越看辛處儉越別扭,最後幹脆將他降級外調做了縣令。倒黴的辛處儉一生都活得膽戰心驚,唯恐丟了性命——一語道破天機,李世民立即表示自己絕不做這樣的事情,並趕緊發下詔書自責,此事才算告一段落。
鄭氏雖然沒能入宮,但我們可以想象,長孫氏為夫納妾的事情不會就此終止。不過此後應該是一切順利,所以史書也就忽略不提了。
現在的人實在很難想象二十七歲的長孫氏是以怎樣的一種心情主動為丈夫選取新歡的。雖然那是在一千四百年前的時代,但女人對愛情的思緒卻都是一致的。何況她身上流淌著鮮卑族的血液,隋文帝的獨孤伽羅皇後就是她的同族,更是她的表親。
前麵已經說過,長孫皇後早年曾受到異母兄長的虐待,他們的行徑極大地傷害了她。然而當她成為皇後,她並未絲毫報複過他們,長孫安業一直穩穩地當到了監門將軍。隻是他始終心懷鬼胎,不敢完全相信妹妹的善意,最後竟然參與到劉德裕謀逆之中。事發之後,唐太宗決定將這位大舅子處以極刑。
長孫皇後聞訊,立即趕到丈夫的麵前,向他叩頭痛哭,哀求饒恕長孫安業的性命。她說:“安業謀逆,萬死無赦。然而他當年對我不慈愛的事情早已天下皆知,如今處他死刑,外人一定會認為是我趁機報複哥哥,這對皇上您的名聲也是莫大的拖累。”太宗答應了她的請求,長孫安業免於一死。
在平常的生活裏,長孫氏非常節儉,服飾器物,都隻是恰好夠用而已。太子李承乾的乳母遂安夫人覺得東宮器物不足,要求增加,長孫皇後拒絕了,說:“為太子患在德不立,名不揚,何患無器用邪!”然而對於庶出的皇子公主,這位嫡母卻照料備至,對宮中其他的嬪妃,長孫皇後也十分關懷,她們患病的時候,長孫氏都要帶著最好的藥品和食物親自去看望。李世民的衝動脾氣常會按捺不住發作並責罰宮人,每當此時,長孫氏都要設法拖延處罰,等皇帝氣消了之後再慢慢為待罪宮人辯解。整個後宮在她的庇護下,從來沒有誰受過冤枉的刑罰。後宮的女人孩子因此都對她滿懷愛戴之情。
史書記載說,長孫皇後好讀書,才學淵博,常與太宗對談古今,對他深有啟發。太宗深知妻子的見識才華,就與她談論政事,她卻從不在這種時候發表自己的看法。她真正對太宗的“進諫”,幾乎都隻在他做錯事要惹禍的時候才發生,都是為了丈夫的江山社稷、為了幫助朝中直臣,她才會挺身而出,說別人想說而不敢說的話。在這方麵,魏徵是最鮮明的例子。
李世民一共有三十五個兒女,而長孫氏為他生育了其中的六個。(三男李承乾、李泰、李治,三女長樂公主、晉陽公主、新城公主。但據《四庫全書子部宋高僧傳唐上都青龍寺法朗傳》中記載:“龍朔二年,城陽公主有疾沈篤。尚藥供治無所不至。公主乃高宗大帝同母妹也。友愛殊厚……”也就是說,城陽公主也是長孫皇後所生,她一共生育了七個孩子。)作為皇後的嫡出長女,長樂公主得到了太宗特別的寵愛,當她出嫁時,太宗下令為女兒準備倍於妹妹永嘉長公主的嫁妝。嫁妝還沒備好,魏徵就得到了消息(老魏頭在管皇帝閑事方麵格外得心應手,就像有順風耳的一樣),他馬上跑來進諫,太宗隻得收回成命。回宮後,他帶著歉意將這件事的經過告訴了妻子。長孫氏聽了非但不埋怨,反而說:“我與陛下是結發夫妻,情意深重,每次要說話時仍然要察言觀色,不敢輕易冒犯陛下的威嚴。如今魏徵身為外臣,卻能不顧自己的安危犯顏進諫,實在是難得的賢臣。常言道‘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希望陛下詳察。”隨後,她又賜給魏徵錢四百緡、絹四百匹,並傳話說:“早已聽說您的正直,如今才終於見到。希望您繼續保持這樣的心地情操不要變易。”
魏徵實在是個不會看領導臉色的部下,他曾經不止一次地當麵讓太宗下不來台。有一次,太宗實在是被他頂撞得氣憤不過,退朝之後恨恨地對皇後說:“總有一天,我要殺了那個鄉巴佬!”長孫皇後問誰是這個鄉巴佬啊?太宗咬牙切齒地道:“魏徵這個家夥,總是當著滿朝文武的麵羞辱我!”長孫皇後聽後返回自己的宮中更換朝服肅立於庭中向太宗行禮。太宗驚問緣故,長孫氏答道:“妾聞主明臣直。如今魏徵如此耿直,自然是因為陛下你已為明君。我怎能不向陛下道賀。”長孫氏以她的睿智和對丈夫的了解,輕輕地化解了太宗的怒氣,既救了魏徵,又令太宗明白直諫之臣的可貴,也加深了夫妻間的感情。
長孫皇後所做的這些,即使你認為她是在作秀,是在故示大度,她也還是做了,而除了她,再也沒有其他的皇後做到過。
長孫氏所做的這些,是在做表麵文章迷惑世人,以圖鞏固後位,方便自己做太後並為所欲為嗎?
答案:不是。
那一年,正當盛年的李世民忽然身患重病,累年不愈,幾度危殆。長孫氏雖然貴為皇後,仍然晝夜不離地侍奉著自己的丈夫。在細致入微地照顧丈夫的同時,她飄飄的衣帶上時刻都係著毒藥,當毒藥被丈夫發現之後,她平靜地解釋:“若有不諱,義不獨生。”
——長孫皇後的毒藥,映照著她的心境,與她的丈夫不惜帶著可能是個拖累的她齊赴玄武門之變的那一刻遙相呼應。
史書上的長孫氏,總是那麽的端莊慈祥,雍容華貴,似乎她生來就是這麽個廟堂泥胎的“娘娘”模樣。總算她留下了一篇詩歌,使我們能夠看到大唐皇後巍巍母儀下的另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