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徐焰
center(國防大學)
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的武裝鬥爭,是一幅群雄並起、“東方不亮西方亮”的畫麵。在陝甘地區最先樹起紅旗並創建根據地的代表就是劉誌丹。他犧牲後,毛澤東的題詞是“群眾領袖,民族英雄”,這兩句話概括了這位西北地區革命代表人物的光輝一生。
@@23歲當第四路軍黨代表,聞名西北
在陝甘組織起義,屢挫屢起,終於建立一塊根據地。萬裏長征後,這個根據地為黨中央和各主力紅軍,提供了寶貴的落腳點。
劉誌丹,名景桂,字誌丹,1903年出生於陝北保安縣(今改名誌丹縣)一個秀才之家。小時候,他就讀於本縣的高等小學堂,雖自身家境尚好,卻目睹了黃土高原上餓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慘景。他愛聽當地李自成起義的故事,立誌改變社會。
1922年,他考入陝北地區23縣僅有的一所中學——榆林中學,閱讀到《向導》、《新青年》等革命雜誌,並在學生運動中當上了校學生自治會會長。1924年,他成為陝北的社會主義青年團的第一批團員,1925年轉為共產黨員。同年秋,他去廣州入黃埔軍校第四期,翌年秋畢業後又回西北,到馮玉祥部隊任第四路軍黨代表兼政治處主任。劉誌丹這時隻有23歲,但在西北軍中已成為知名人物。
1927年夏國民黨反共後,劉誌丹轉入地下活動,秘密領導西北軍一部於1928年5月在渭華發動起義,建立工農革命軍,他擔任了起義的軍事委員會主席。6月間,西北軍主力向渭華一帶反撲,起義軍被打散。劉誌丹潛回陝北家鄉任特委軍委書記,並打入當地駐軍和民團進行兵運活動,於1931年秋在南梁一帶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革命武裝——南梁遊擊隊。翌年初,他又將所部改編為紅軍陝甘遊擊隊,年底正式建立紅26軍(兵力僅1個團)。
1933年月6月,紅26軍南下渭華地區時失敗,劉誌丹突圍後又返回陝甘邊區的照金根據地,發動群眾開展遊擊戰爭。至1935年秋,陝甘紅軍發展到5000餘人,占領了6座縣城,並在20多個縣內建立了根據地政權。此時,南方蘇區已相繼失敗,各主力紅軍被迫長征,陝甘蘇區雖然人口不多且十分貧瘠,卻成為全國碩果僅存的革命根據地。由於保存下這塊革命的落腳點,紅25軍和紅一、二、四方麵軍都長征到達這裏,黨中央也最終把中國革命的大本營放在陝北。
1935年9月,徐海東等率紅25軍到達陝甘蘇區,與當地紅26、紅27軍合編為紅15軍團,劉誌丹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在10月初錯誤的肅反中,劉誌丹被捕。隨後,中央紅軍到達,11月初將劉誌丹釋放出來,並任命他為新成立的紅28軍的軍長。1936年春,紅軍東征山西攻打中陽縣三交鎮時,他親臨前沿觀察。敵晉軍陣地上有一挺機槍正猛烈掃射,劉誌丹探出上身用手指著說,要把它繳下來向陝北蘇區獻禮。不幸,那挺機槍射來的子彈打中了劉誌丹左胸,他昏倒後被抬下,清醒過來隻說了一句“要宋政委(即宋任窮)指揮部隊”,便停止了呼吸,年僅33歲。
在西北根據地內,劉誌丹享有很高的威信。他犧牲的噩耗傳來,陝甘蘇區中心瓦窯堡數千人集會追悼,許多人痛哭失聲乃至倒地。毛澤東後來也表彰說:“他的英勇犧牲,出於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為黨為國的精神永遠留在黨與人民中間,不會磨滅的。”
@@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共產黨之所以能夠落腳貧困落後的陝北,在於有一批思想先進並能立足於實際的革命知識分子做中介
“正月裏來是新年,陝北出了個劉誌丹”,當年企盼好光景的陝北民謠,幾乎把劉誌丹視為救世的聖人,這是因為他確實代表了當地窮苦民眾的利益。在渭華起義後,劉誌丹等人用通俗詩的文體發出的布告,道出了當時人民要革命的原因——“土豪劣紳加財東,剝削窮人真個凶。加以放賬驢打滾,賣兒賣女還不清。”“貪官汙吏都打倒,我們要做主人翁。建立蘇維埃政權,才能過成好光景。”他能在陝北屢挫屢起,就是因為有一批批極度貧困的莊稼漢和放羊娃始終跟隨著他,並把爭取生存、溫飽的希望寄托於他舉起的紅旗。
科學共產主義本來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卻能在中國極端貧困落後的陝北高原落腳,正由於有思想先進並能立足於實際的革命知識分子作為中介。
劉誌丹的犧牲,確如毛澤東所說是“出於意外”。不過看似偶然的這一現象,在某種意義上也反映了當時紅軍幹部的指揮特點。綜觀紅軍時期的各次戰鬥,指揮員和黨員犧牲率非常高。那時部隊中共黨員的比例不足三分之一,多數戰鬥的犧牲者中卻有一半以上是黨員。正因為這些群眾領袖在戰鬥中也是先鋒,才能解釋為什麽群眾能跟隨他們一往無前!
@@九死一生、屢折不撓創建根據地;一生清貧,犧牲時的遺物隻有幾份文件和六支香煙
劉誌丹從1928年渭華起義失敗後便苦心經營,為創建根據地奮鬥了7年之久。1929年,他到陝甘邊界的橋山,見當地是“三不管”的地方,一些土匪搞幾支槍就能在此割據一座山頭,便動員陝西省委的黨員說:“連土匪都可以在這些地方稱山大王,弄得軍閥無可奈何,為什麽我們共產黨人不可以在這裏鬧革命呢?”翌年夏天,他拉起一支200人的隊伍上了永寧山。當地民謠傳唱:“劉誌丹練兵石峁灣,要把世事顛倒顛。”不久,在敵軍“圍剿”中,隊伍被打散,劉誌丹也被關進監獄,黨組織通過疏通楊虎城的關係,他才得以釋放。
此後,他又三次拉起隊伍,三次被打散。1933年6月,紅26軍(隻千餘人)南下,在藍田幾乎全部覆沒,劉誌丹帶著剩下的十餘人在深山老峪中轉了兩個月。突圍時多數人犧牲,他一個人脫險後也從一個高崖摔下,負了重傷。在幾天無食又無法行走的垂危關頭,幸虧遇到一個失散的戰士,才把他扶下山。劉誌丹在地下黨的照顧下傷剛好,便要返回陝北。他化裝成貨郎,在挑子的上層放貨。下層放駁殼槍。他不僅返回了陝北,還靠那幾支駁殼槍再次打開了局麵。
在陝北的鬥爭中,劉誌丹長年奔走在四季隻能披身老羊皮、連內衣都沒有的窮苦百姓中間,自己穿的也是粗布衣和草鞋。大家都用“咱們的老劉”稱呼他。他犧牲時的遺物,隻有幾份黨內文件和六支繳獲來的香煙。
在黨內收到要逮捕自己的命令,毅然赴保衛局;蒙冤獲釋後以大局和團結為重,要求挨整的同誌“過去了的事情都不要放在心上”
劉誌丹長期在軍閥部隊中開展兵運,在民團和土匪的夾縫中創建根據地又需要利用矛盾,難免要經常同各色人物打交道。某些極“左”的人便一再攻擊他“右傾”,甚至聽信誣告,認為他“同國民黨部隊有秘密勾結”。
1935年秋,紅25軍到陝北後,主管肅反的保衛局局長下命令給15軍團部其他人,讓他們把劉誌丹逮捕後押送瓦窯堡。送信的通信員不認識劉誌丹,恰好把命令送到他本人手裏。此時,陝北紅軍、地方遊擊隊以及當地群眾對劉誌丹都非常愛戴,他本人卻為避免引發紅軍內部衝突,毅然對那個通信員講:“你把信送到軍團部,我自己去瓦窯堡了。”
劉誌丹主動來到瓦窯堡後,極“左”的保衛局局長竟稱他“反而不跑,是狡猾地以使黨對其信任”,仍把他和一批陝北幹部關押起來。半個月後,毛澤東所率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得知當地正進行錯誤的“肅反”,馬上下令“刀下留人”。周恩來親自審查並辨清這一冤案後,當麵怒斥那個保衛局長:“像劉誌丹這樣的‘假革命’,是越多越好。像你這樣的‘真革命’,一個沒有才好。”中央馬上決定釋放劉誌丹等人,後來把那個保衛局長撤職,給予“最後警告處分”。劉誌丹出獄後,告誡因剛挨過整而情緒激憤的陝北幹部——“過去了的事情都不要放在心上”,以大局為重,還是團結對敵。他自己以身作則,不計恩怨,照常工作,為促進和鞏固中央紅軍、紅25軍和陝北紅軍的團結,壯大陝北根據地做出了重大貢獻。周恩來後來一再讚揚說,劉誌丹同誌對黨忠貞不貳,很謙虛,最守紀律。
1943年5月,烈士陵園落成。周恩來副主席為之題詩:
上下五千年,
英雄萬萬千。
人民的英雄,
要數劉誌丹。
陝甘寧邊區主席林伯渠亦挽詩盛讚:
長使丹心貫日月,
拚將熱血洗乾坤。
拯民衛國更忠黨,
史績不刊千古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