餞行也稱祖席、祖筵等,是送別時而特意舉辦的酒宴。據漢代應劭《風俗通義·祀典》所說:水神共工有一個叫脩的兒子,他長大成人後,很喜歡遠足旅遊。凡是他乘船乘車或步行能到達的地方,都要看個遍。後來人們便把脩奉為祖神,祭祀他。由此可知,祖席、祖筵的本意是古代人祭祀祖神脩的儀式。由於這個頗喜歡旅遊的祖神脩對旱路水路都很熟,所以凡是上路出遠門的人便設酒宴祭祀他,請他保佑一路平安。傳說祖神脩的性格很隨和,所以人們在祭祀他以後,也喝上點酒,希望能無拘無束地同他一起上路。於是,餞行飲酒的習俗就逐漸產生了。
關於餞行之俗的記載,古文獻上很多。《燕丹子》記載了這樣一件廣為流傳的故事:荊軻要到秦國去行刺,燕太子丹在易水之上為他設酒宴餞行,祝他一路順風。荊軻在餞行酒宴上飲酒豪歌,唱出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的千古傳頌之句。
公元八一六年,身為江州司馬的白居易在潯陽江頭給朋友餞行送別時,遇到一個彈奏琵琶的歌女,對她精湛的音樂修養和不幸的遭遇,深為感動,寫下了《琵琶行》這首著名的長詩。現引錄開頭部分,以說明餞行飲酒之俗。
潯陽江頭夜送客,
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
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
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
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
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
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
猶抱琵琶半遮麵。
從詩中描寫的情景看,白居易為朋友餞行的酒宴是在船上舉行的。由於沒有管弦送酒,所以喝醉了還覺得不愉快,沒有盡送別之情,隻得傷感地分別了。後來當發現琵琶女後,才“添酒回燈重開宴”,以求盡歡而分手。盡歡而別含有祝福上路者一路平安之意,但是這一點在戀戀不舍的親戚好友之間往往是做不到的。直到今天,人們在送別故人和親屬時,還常常舉辦酒宴以餞行呢!
接風又稱洗塵、洗泥,是設酒宴以招待遠客的習俗。在唐代文獻中,還沒有發現關於洗塵的文字記載,這一習俗很可能是在五代時期逐漸形成的。宋代以後,文獻中關於接風洗塵的記載和描寫就逐漸多了起來,《宣和遺事》有:“多年不相見,來幾日,也不曾為洗塵;今日辦了幾杯淡酒,與洗泥則個。”洗塵和洗泥從同一人口中說出,可見當時這兩種說法都很流行。再如《水滸》二十六回有這樣的話:“小人們都不曾與都頭洗泥接風,如今倒來反擾。”可見,當時擺酒接風洗塵已經成為約定俗成的社交禮儀了。到了清代,翟顥幹脆把洗塵編寫在《通俗編·儀節》中。直到今天,接風洗塵和餞行飲酒之俗仍在各階層人們中盛行。
值得一提的是,餞行酒的一種變態習俗——臨刑前飲酒,自佛教傳到我國後逐漸形成了。人們認為死也像出遠門一樣,經過輪回還會到人世上的,這正像《阿Q正傳》裏描寫的臨刑前的阿Q一樣,他大聲說道:二十年後又是一個。所以人們像出遠門前餞行一樣,給臨刑前的犯人酒喝。至於喪葬禮中停屍時供酒飯和點燈,也是餞行酒的另一種變態形式,是活著的人為死去的人送行的一種方式。這類變態餞行酒的方式在我國一些少數民族中也盛行,據道光《開化府誌》卷九所記,當地彝族人在“父母兄弟臨終,舉家強灌酒以為別,名曰永訣酒。”這種給臨死去的親人強灌酒的做法,可以明確的說明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