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酺也稱為賜酺,是古代皇帝因改朝換代、冊立太子、公主出嫁和吉兆等國家大喜事而下詔,特許人們聚飲的日子。大酺之舉起始於秦代,《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五年)五月,天下大酺。”張守節在《正義》中解釋大酺說:“天下大飲酒也。秦既平韓、趙、魏、燕、楚五國,故天下大酺也。”漢律也規定:三人以上無故聚飲,罰金四兩,惟大酺時允許聚會飲酒。自秦漢以來,曆代多有大酺之舉。大酺三、五、七、九等不同的天數,在大酺的日子裏,除了允許人們相聚飲酒外,朝廷往往還有賜牛、酒等物品給年老者之舉,以示皇恩浩蕩。
現以唐代為例說明,自唐太宗始,每逢改元、冊立太子、公主出嫁和吉兆時多有大酺:唐中宗的女兒安樂公主出嫁,賜酺三日(《舊唐書·中宗本紀》);唐睿宗時,因高祖舊宅的一棵柿子樹在天授年間枯死,現又重生了,便以吉兆之名天下大酺三日(《舊唐書·睿宗本紀》;唐玄宗開元三年春正月立皇太子,“降死罪以下,大酺三日”,唐玄宗加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時,大赦天下,賜酺五日(《舊唐書·玄宗本紀》)。女皇帝武則天大酺時間最長,例如,公元六九四年五月,“上加尊號為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大赦天下,改元為延載,大酺七日”;六九六年“秋九月,親祀南郊,加尊號天冊金輪聖神皇帝,大赦天下,改元為天冊萬歲……大酺九日”(《舊唐書·則天皇後本紀》)。但是到唐朝後期,就很少有大酺之舉。新皇帝登基改元這樣的大事,也隻有大赦天下,而無大酺了,這與國勢衰弱有關。唐代以前大酺時往往賜老年人牛酒,賜牛酒就是由各州縣根據境內的老者數量,宰殺耕牛,將牛肉和官釀的酒無償地分給老者。這一做法到唐太宗時改變了,為了發展農業生產而不再殺耕牛了,隻發七十歲以上的老年男性一定數量的酒和糧食。後世也多以此為標準,不再宰殺耕牛。
封建皇帝的大酺,雖說是為了粉飾現實,炫耀國勢,但畢竟是允許天下百姓飲酒的法定日子。在大酺的日子裏,大多數人都在飲酒歡宴,所以說曆代的大酺日是人們集中的飲酒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