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人們其他較集中的飲酒場所是軍中飲酒、郊野飲酒和茶肆等處飲酒。
軍中飲酒
軍旅中平時是禁止飲酒的,以防因酒而詒誤戰機。曆代文獻中有很多凱旋之後犒賞三軍將士的描述,這是軍中將士們普遍飲酒的時候。
我國甘肅有一個叫“酒泉”的地方,此地名稱的由來與軍中飲酒有關。據說西漢大將軍霍去病在河西討伐匈奴有功,漢武帝特地派人從長安送去一壇美酒賞賜霍將軍。霍去病認為戰功實際上是全軍將士們浴血奮戰而取得的,並非一個人的功勞。但是隻有一壇酒,全軍將士們一人一滴也分不過來,怎麽辦呢?後來霍去病想出這樣一個辦法來,他叫人把這壇禦賜美酒全部倒在一眼泉水中,叫全軍將士取而共飲,犒賞三軍。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霍將軍這一深得軍心的行為,就把這眼泉稱為“酒泉”,此地也因泉而得名。
明代崇禎十四年(1641)正月,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下洛陽,抓獲了福王朱常洵。福王是個擁有土地二百萬畝的貴族大地主,作惡多端,民憤極大。起義軍在軍營中置酒召開祝捷大會,將朱常洵身上的肉割下來雜以鹿肉烹熟,分給將士們佐酒。起義軍將士們把這次酒宴稱為“福祿酒”。
唐代詩人王翰曾作過這樣一首久傳不衰的軍中飲酒詩: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王翰《涼州詞》
作者用昂揚的筆調描寫了軍中將士的豪情,葡萄美酒,夜光玉杯,又有琵琶侑觴,將士們興高采烈,盡情地縱情飲酒。雖說打了勝仗可以犒賞三軍,縱情飲酒,但是這樣的機會畢竟不多。一般來說,下級軍官和士兵難得飲酒,其任務是浴血苦戰。但是將帥們卻不受此限製,常常日日飲酒,夜夜歌舞,借以應付軍旅中的單調生活。宋代劉克莊曾用譏諷的筆調寫出了這樣的詩句:
行營四麵設刁鬥,
帳門深深萬人守。
將軍貴重不據鞍,
夜夜發兵防隘口。
自言虜畏不敢犯,
射麋捕鹿來行酒。
更闌酒醒山月落,
彩縑百段支女樂。
誰知營中血戰人,
無錢得合金瘡藥。
劉克莊《軍中樂》
在重重設防的軍帳裏,將軍醉酣,而血戰後負傷的兵士們因缺少金瘡藥在流血呻吟。由此可見,將士們因身價不同,飲酒的機會是懸殊的。
郊遊飲酒
南朝以來,郊遊飲酒之俗盛行。每當春暖花開之時,清明掃墓之機,人們便攜酒帶肴,或臨水歡宴,或花下對酌,盡醉盡歡。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有這樣的記載:“長安俠少,每至春時結朋聯黨,各置矮馬,飾以錦韉,並轡於花樹下往來,使仆從執酒皿而隨之,遇好囿則駐馬而飲。”“長安貴家子弟,每至春時遊宴供帳於園圃中。隨行載以油幕,或遇陰雨,以幕覆之,盡歡而散。”“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後,各乘車跨馬,供帳於園圃或郊野中,為探春之宴。”
郊遊飲酒之俗到了宋代以後更為普及。清明節時,開封郊外“四野如市”,人們群聚在樹下或園亭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莊綽在《雞肋編》裏寫道,當時城市居民借掃墓之機,攜帶酒食春遊。清代乾隆盛世,北京人在初夏之時,攜酒到郊外公主墳一帶飲宴,竟成了當時的一大盛況。清代人在詩文中是這樣描述的:
公主墳前漾碧流,
花兒閘外蕩輕舟。
都人雅慕江鄉趣,
佳日良朋載酒遊。
東便門外通惠河,即運糧河也。大通橋以下,凡有五閘。過慶豐閘至平津上閘,俗名花兒閘。其地有公主墳,對岸則平疇〔曠〕衍,〔柳〕樹參差,水色明鮮,綠蒲映帶,頗有江鄉景趣。每逢初夏,都人耳慕,多作載酒之遊,為“逛二閘”。
直到近代,春遊、掃墓野宴之風仍盛。例如全國許多城市在“五一節”時,人們多借遊園之機,圍坐在樹下的草地上飲酒賞花,盡歡而歸。
茶肆中借座飲酒
南北朝時,江南已有煎茶售賣的茶肆。到了唐代,大江南北飲茶之風盛行,茶肆也在全國各地紛紛設立。茶肆內飲酒始於宋代,尤其以南宋時最盛,南宋都城臨安(杭州),每逢春遊季節,湖上有供應各種食品的買賣船,西湖岸上搭蓋浮棚。遊人們除了在遊船上,野地裏宴飲外,還到岸上的茶肆裏飲酒,茶肆的老板也歡迎人們來飲酒,並順便賣一些人們愛喝的名酒和簡單的菜肴。因此,人們稱到這裏飲酒為“借座飲酒”。這一習俗形成後,曆代皆有沿襲。直到今天,許多城鎮的茶廳裏還開設兼營賣酒菜的業務,借以招徠顧客。
除以上所介紹的飲酒場所外,還有一些場所也在一定時間和範圍內也飲酒,如宮廷內飲酒,遊船內飲酒,寺院道觀內飲酒等等。因涉及的麵不大,故不再詳細介紹。
§§四、曆代較為集中的飲酒日——飲酒習俗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