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1、伊尹的烹調宏論

  我國古代專門從事飲食烹調、飲食習尚研究的知識分子很少,但在從事醫學、哲學、文學的學者乃至從事政治、軍事職業的有識之士中,兼帶研究飲食的人卻又相當普遍。在我國浩如煙海的古籍中,政治、哲學、文學等類之書籍,可謂汗牛充棟,而飲食理論專著卻少得可憐;然而很多名人在其他學術著作乃至政論文章中談及飲食問題的,卻又俯拾皆是,而且往往論述非常精辟。這其中有談烹調原理的;有談營養衛生、醫食結合的;有談飲食風習的……這類論述,對我國烹調科學的不斷發展,飲食領域不斷地移風易俗,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本章從不同的角度分別選擇幾篇古人關於飲食方麵的論述加以介紹。

  孫中山不是古人,但他所談的中國飲食風俗,實際上是清末時中國的飲食狀況,而且與國外飲食有所對比,言之極詳,故作為附錄收入。

  伊尹是廚師出身的商朝開國元勳。姓伊,尹是官名。司馬遷《史記》中說他名阿衡。一說名摯,阿衡也是官名。據說伊尹的母親因逃避水災,在桑林中生下伊尹後難產而死。伊尹被收養在有莘氏的庖人家中,因而學得一手烹調技能,深通烹飪原理。有莘氏的女兒嫁給成湯時,伊尹作為陪嫁之臣來到成湯那裏。初為小臣,後來成湯委以國政。他幫助成湯攻滅夏桀,建立了商朝,並先後扶佐成湯、卜丙、仲壬三位天子治理天下。史稱商初賢相。

  相傳古有《伊尹書》,早已失傳。學者認為《呂氏春秋·本味篇》可能是以當時流傳的《伊尹書》為素材寫成的。《本味篇》記述了伊尹以至味說湯的故事。文中以伊尹的口氣首先發表了一通烹調宏論,大意是:

  作為飲食原料的動物,可分為三大類:生活在水裏的有腥味;食肉的有臊味;吃草的有膻味。盡管它們原來的氣味都很不好,但都能被烹製成美味可口的菜肴,而關鍵在於針對不同的原料采取不同的烹製方法。

  決定菜肴滋味的諸因素中,水是最基本的因素。要憑酸、甜、苦、辣、鹹這五味和水、木、火這三材來進行烹調,鼎中多次沸騰,多次變化,是靠火候控製調節的。有時要用猛火急燒,有時要用微火慢燒。消滅腥味,去掉臊味,除淨膻味,烹出美味,全在於掌握火候,千萬不能違背火候運用的規律。

  調味的學問,在於甘、酸、苦、辛、鹹五味的巧妙配合。投放調料的先後次序和用量的多少,都是有講究的,劑量的差異是很微小的。

  鼎中的變化,微妙深奧,用語言難於表達。高明的廚師,雖然自己心中有數,也難於用口頭說得那麽清楚。這就如同射箭、駕車,如同陰陽變化生萬物,以及四時推移變化的規律一樣。作為一個廚師,你精通烹調之道,才能使烹製出來的菜肴,達到久而不敗,熟而不爛,甜而不過頭,酸而不強烈,鹹而不苦澀,辣而不刺激,清淡而不寡味,肥而不膩口。

  伊尹這一段議論,簡而約,實為烹調中的至理名言。數千年來,為從事烹飪的人們所遵循。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