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7、新疆少數民族的飲食風尚

  新疆是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以維吾爾族為主,又有哈薩克、烏孜別克、塔吉克、柯爾克孜、蒙古、錫伯、回、達斡爾、塔蘭其、索化等十多個民族。他們居住在分別有寒帶、溫帶以至亞熱帶等不同的氣候特點的地方,各地物產也各有不同。自古以來,在飲食生活上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維吾爾族,元史稱做“畏兀兀族”,人口占全疆之半,多居住在南疆的庫車等地,信奉伊斯蘭教。經營商業、遊牧業和農業、手工業。日常飲食主要是牛乳、羊肉、磘、奶皮、酥油、水果、紅茶。飲紅茶時要加糖。菜肴中蔬菜較少。待客時,比較隆重的要宰一隻羔羊,白煮後大盤捧上,刀割而食。主人倘割取羊尾肥脂,以手塞進客人口中,客人必須張口來接,慢慢嚼食,不得用手接取更不得拒而不受。因為這是主人敬客之禮。如不接受或不按例用口吞食,就是失禮。客人吃過後,再依例回敬主人。

  哈薩克族,散居阿爾泰、塔城、伊犁等地,人口在新疆僅次於維族,以遊牧為主。居住在大城市附近的哈族人民,也有從事農耕的,但視為副業,而且種地不施肥,下種後就趕著羊群進山,待成熟時再回來收割。夏季入山避暑。特別是哈族中的“把爺”,每年夏季,必率領全家去山穀,過一季野外生活。飲新鮮馬乳、吃馬腸子,是哈薩克等遊牧民族的飲食風尚。哈薩克人調製馬乳的方法是,將乳盛入革囊中,搖蕩多時,略置片刻再搖,如此反複多次,待馬乳發酵、起沫,就可以飲用。味略酸而香冽,多飲即微帶醉意。沒有酒量的人多飲馬乳往往至醉。馬腸子也叫臘腸,是將馬駒的肉,灌入馬的腸管,掛在通風處陰幹。蒸熟後色澤殷紅,據說香腴不下於金華火腿。哈薩克族非常好客。貴客到來,講究把活羊活馬牽到戶外,讓客人看過後,才去屠殺烹製。殺牲先誦經,血流淨後,開始烹食。一般客人到來,無論是否認識,都要留宿供食,所吃的肉也必須新鮮,否則就被看作失禮。

  烏孜別克、塔吉克、柯爾克孜、塔蘭其等族,原來都是中亞西亞民族,這些民族多過遊牧生活,又信奉伊斯蘭教,其飲食與維吾爾、哈薩克和回族大同小異。平日裏大多饑食畜肉,渴喝羊馬奶酪,有的喜吃牛羊馬肉,有的喜吃餅酥小吃。每逢“肉孜節”、“古爾邦節”,信奉伊斯蘭教的各族人民,家家要做各種節日食品,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用大米、胡蘿卜等原料做成的“手抓飯”;用帶骨羊肉煮製的“手抓羊肉”和以羊肉加調料烤製而成的“羊肉串”。其他如用麵粉、羊肉、洋蔥等做成的“匹提爾芒達”(類似包子),用麵粉、羊肉等烤製而成的皮脆、餡嫩的“薩木薩”(烤包子),用麵團抻成的“蘭曼”(抻麵),用麵粉和糖炸製的“艾西姆桑紮”(圓盤饊子)、“亞依瑪桑紮”(花邊饊子)以及“波呼薩克”(炸杏皮)、“沙木波薩”(炸合子)、“旨依克卡”(花色小炸食)、“依特”(炸單餅)等等,豐富多彩,美不勝收。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