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5、藏族的飲食文化

  居住在青藏高原及四川西部的藏族,唐時稱為吐蕃。他們大多信奉佛教中的喇嘛教。由於地理環境和宗教的影響,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飲食風尚。

  藏族日常的食物主要是糌粑、牛羊肉和奶子。糌粑是用青稞炒熟磨製的炒麵,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團而食。吃肉多是將大塊肉煮熟用刀割食。吃糌粑一般不用筷子,用手在木碗中邊捏邊吃,吃畢,以舌把碗舐淨藏於懷中。

  茶為藏民的普遍嗜好,不論尊卑貴賤都離不開茶。他們烹茶的方法,一般是將茶葉放入水中燒沸,使其變成紅色,再投以黃油及鹽攪勻而飲。

  藏民喜歡飲酒。酒用青稞釀製,味淡而微酸,名曰“嗆”。男女老幼都頗有酒量,醉後男女攜手笑謔,以為樂事。

  藏族宴客比較頻繁,據《西藏宴客儀誌》說,富者每月二三次,貧者每月一次。藏民宴客,男女相對而坐,彼此敬酒,歌唱酬答,終日始散。散時男女攜手唱歌出外,甚至要到鬧市才分手。

  西藏節日甚多。藏曆年是最隆重的節日,一般都在漢族春節前後。在年節到來的前一個月,家家都要大掃除,貼新年畫,擺新卡墊,泡青稞種子於佛龕上,預祝風調雨順,牛羊滿圈,五穀豐登。臘月二十九日晚上,家家都要吃“古突”。藏語“古”是“九”的意思,“突”是“土粑”。吃“古突”就是二十九日吃土粑。土粑裏分別包有石子、羊毛、辣椒、硬幣。相傳吃到石子是“心腸硬”,吃到羊毛是“心腸軟”,吃到辣椒是“刀子嘴”,吃到硬幣是“要發財”。新年一大早,婦女們悄悄從河邊背回“吉祥水”。進餐時,長輩拿出酥油、糌粑和炸果子賞給自己的兒孫,全家人舉起甘美的青稞酒共祝新年吉祥如意。

  除春節外,望果節、賽馬會、逛林卡等也是藏族重要的傳統節日。在這些節日裏,都要款待客人。待客時,桌子上一般都擺著形似高級奶油大蛋糕的“堆”,這是用奶雜子、酥油、糌粑和糖調和加熱後,放在木模裏壓成方磚形,上麵再用各種色彩的酥油製成龍、鳳、格桑花、紮吉德勒(吉祥如意)等圖案。“堆”被視為藏族美食之冠,故居於中央。“堆”的左邊放著用牛奶、酸水做成的形似春筍的“那拉”;右邊放著用麵粉、酥油、雞蛋、糖做成的形似各種花卉的“卡布塞”;前邊放著自然風幹的犛牛肉;後邊放著用人參果、酥油、糖和米飯做的“蕨瑪折斯”。同時還有酥油茶、青稞酒等飲料。宴席開始,主人提著酒壺,拿著酒杯,一邊唱著酒歌,一邊走到客人麵前敬酒。客人每喝一口,主人就又給斟滿,一連三口喝完。然後主人把各種美食放到客人麵前,一一品嚐。

  在上元之夜和五月十五日舉行蠻家大會,在十月十五日慶祝文成公主誕辰,都是藏族的重要節日。其飲食風俗與前述大同小異,惟文成公主誕辰更隆重一些,有如藏族婦女節一樣,婦女盛裝,家家飲酒祝賀。

  居住在青、甘、川三省相交的黃河峽穀中的藏民,還盛行一種叫“卡磚”的食品。它是用發酵麵和牛奶、胡麻油、鹽等物烤製而成。其特點首先在“大”字上,最重的二百餘斤,小的也在五市斤以上。如遇喜慶、親朋送禮,或姑娘回娘家,有的要做四十至八十斤重的“卡磚”,甚至有超過百斤的,一匹壯馬隻能馱兩個。這種餅除大而外,可以久貯,夏天不易腐壞,是當地藏族飲食的一絕。

  在藏北高原,藏族還喜食“冬蟲草燉雪雞”、“人參果拌酥油、大米飯”和“蘑菇燉羊肉”。這是藏族利用當地特產冬蟲夏草、人參果和蘑菇創製的傳統佳肴,被譽為“藏北之珍”。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