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11、祭灶與灶糖

  農曆臘月二十三日(北方)或二十四日(江南),民間有祭灶和吃灶糖、灶餅的習俗。

  灶神是誰,說法不一。《周禮》說:“祝融”是灶神。鄭玄認為祝融是火官,不是灶神。並且說:“奧者灶神,常祀在夏,以老婦配之。”《淮南子》說,黃帝作灶,死為灶神。《酉陽雜俎》中說:“灶神名隗,狀如美女,又名張單,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狀。”民間的傳說就更多了。河北民間傳說,灶神是一個貪吃的州官。每戶百姓都要請他和他的老婆和下屬,甚至他家的雞、狗,吃一天上等酒席,否則,要抄家滅門。河南的傳說,灶王爺是一位燒火幫灶出身的窮小夥子,被玉皇大帝的閨女愛上了,玉皇得知後十分惱怒,就把閨女打下凡間,跟著窮小夥子受罪。王母娘娘疼愛女兒,從中講情,玉皇才勉強給小夥子封了個灶王的職位,玉皇的小閨女自然就成為灶王婆了。山東的傳說,灶王是一個忘恩負義的富商,曾經休棄了吃盡千辛萬苦替他供養父母的妻子丁香。後來這位富商破產遭難,以乞討度日。一天到一位大娘家裏討飯,當他認出這位“大娘”就是前妻時,羞愧難當,一頭鑽進鍋底憋死了。據說玉皇大帝與他同姓,才封他為灶王,又因為他死於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就定這天為“灶王節”。陝西傳說,灶神是天上的一位星宿,因為犯了天條,玉皇大帝把它貶到人間作監察官,專司人間善惡。湖北傳說,灶神叫張奎,這是受了《封神演義》的影響。四五十年以前,木板刻印的灶神,長相頗為清秀,三綹胡須,身穿蟒袍,頭帶冕旒,並肩坐著一位灶神奶奶。

  曆代祭灶的習俗也不一樣。先秦祭灶是在每年夏季;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祭灶是唐代興起來的。傳說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這一天,灶神要回天宮匯報人間情況,到正月初一淩晨又回到人間來。人們祭灶表示為灶神餞行。唐代陸龜蒙在《祀灶解》裏也說:“灶神以時錄人功過,上白於天。”足證灶神是專司人間善惡的神。祭灶所用的食品,曆代也不完全相同。一般多供柿餅、幹果之類。漢魏時祭灶用黃羊,南北朝時祭灶用“豚酒”。宋代多用米餌、豬頭、魚等食品。南宋詩人範成大有“豬頭爛熟雙魚鮮,豆炒甘鬆粉耳團。男兒酌酒女兒起,磆酒燒錢灶君喜。”可以為證。明清祭灶食品由葷變素,人們多用一種名叫“灶糖”的食品祭灶。“灶糖”實際上就是又甜又粘的麥芽糖。據《抱樸子》載:“月晦之夜,灶神上天,白人罪狀。”人們就用飴糖把他的嘴巴粘住,叫他有口難開。有好事者戲作《灶君謠》和《灶君怨》各一首,《灶君謠》是:“灶糖一盤茶一盞,打發灶君上青天。天宮見了玉帝麵,不當言的且莫言。”《灶君怨》是:“一年沒吃一點啥,臨走灶糖粘嘴巴。你這一家好人緣,叫我咋給玉帝誇。”許多老百姓連糖果之類食品也買不起,隻好對著灶神許願:“灶王爺本姓張,一碗涼水三炷香。今年日子過得苦,來年再請你吃糖。”

  有的地方祭灶還有用“灶餅”(陝西俗稱“灶神?”)。這種灶餅是用米發酵的精白麵加上適量堿揉好,二至三兩為一坨,裏麵包上棗、柿餅、紅糖或豬油、丁香、大蔥等,包好後擀成碗口大的餅,放入柴灶鍋裏烙至兩麵變色起硬皮即熟。祭灶後每人各吃一個,如果家中有人外出,一定要留到返回時補吃,傳說這寓意一年不受饑荒。這種餅吃起來外酥脆,內鮮香,久存不黴,可以吃到春節。今天,祭灶的風俗已不複存在,但每逢農曆臘月二十三日,灶糖依然出現在街頭,一些農家還要吃“灶神?”,還有祭灶的遺風。

  §§第六章 古時少數民族食俗片斷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