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7、七夕與乞巧果子

  我國舊時以農曆七月七日為“乞巧節”。在這一天大姑娘們要比賽穿針、繡花、織絹等本領,還要做“巧果”,其他人也有吃“巧果”的食風。

  我國“乞巧”活動始於何時,尚待考證,但至少在唐代已經盛行。《明皇雜錄》裏說,當時洛陽人家有製“乞巧裝”與“同心膾”的習俗,取眼明手巧和心心相印的意思。《清異錄》裏記載閶闔門外飲食名店“張手美家”在乞巧節前後要賣一種名叫“羅喉羅飯”,群眾爭相購買。宋時七夕活動進一步豐富了。《東京夢華錄》說,京城汴梁人家在七月七日晚,多結彩樓於庭院,稱為“乞巧樓”,並擺設花瓜、酒炙、針線等,讓女郎焚香列拜,叫做“乞巧”。《夢粱錄》載:南宋臨安富貴人家在這一天要安排宴會,並在廣庭中設香案酒果,令“女郎望月,瞻鬥列拜,以乞巧於女、牛。”《歲時廣記》還說,這一天造煎餅,作為供奉牽牛、織女的祭品,祭畢全家分食。明清時這種風俗又有發展。《清嘉錄》記載,七夕前,市上已賣巧果,並演“天河配”之戲,“全國各地皆然”。

  “乞巧果子”是節令麵點的泛稱。款式多樣,有麥麵或米麵做的,有爐烤或油炸的,有圓形或梭子形的,各有特色。《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汴京的巧果是“以油麵糖蜜,造為笑靨兒,謂之果食,花樣奇巧。”《清嘉錄》記載:清代吳地的巧果是“以麵和糖,製作苧結之形,油汆會脆者,俗呼為苧結。”還有的巧女將瓜雕刻成千姿百態的鮮花。女郎們的這些傑作,舊時都要陳列在庭院中的幾案上,請求天上的織女來品評。那些小巧玲瓏的各色果子就被命之為“乞巧果子”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