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1、豐富多彩的春節食俗

  中國古代從歲首到歲末,幾乎每月都有一個或幾個節日。古老的節日的來源,多與人們的原始信仰有關。當時人們認為許多自然現象都是由某種神力支配的。因此在不同的歲時季節祭祀某一神靈以祈福、避災。春秋,戰國以來的某些新增的節日,往往寓有紀念人們所崇敬曆史人物或傳說中的神話人物以及宗教信仰的色彩。所以說,節日產生的原因大多於飲食無關。但是所有的節日一經流傳成俗,卻無不與各節日特設的飲食品種和飲食方式結合。隨著歲月的推移,人們的迷信觀念日益淡薄,原先最為講究的祭禮、紀念儀式日益簡化甚至不再舉行,惟獨各節日的飲食風習曆久不衰,甚至在品種上不斷增加,質量上精益求精,致使許多節日活動成為以飲食為主甚至是惟一的飲食活動。因此,從飲食發展史上看,節日飲食是它的重要組成部分。鑒於《中國風俗叢書》有《節日風俗》專冊,已詳細記述中國古代各個節日的來曆和包括飲食習尚在內各方麵資料,本章對節日飲食的記述盡量從簡,有的點到為止,有的則側重介紹一些飲食品種製法和演變情況,一備一節。

  古代把一年的第一個月叫“正”,一月的開始叫“朔”,正月的第一天叫“正朔”,現在稱“春節”。元旦前一天晚上叫除夕,俗稱“大年夜”。

  從南北朝到宋代,長江流域年節,飲“屠蘇酒”,又稱“酴酥”或“屠酥”,據說飲這種酒能避瘟疫。陸遊的“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說明直到南宋這種風俗還很盛行。還有的人專飲“柏葉酒”和“桃湯”,因為柏葉後凋而耐久,取壽命長久之意。南朝·梁·宗懍的《荊楚歲時記》稱:“正月一日……進‘椒柏酒’,飲‘桃湯’。”南朝·梁·庾肩吾《歲詩》中有“聊開柏葉酒,試奠五辛盤”的名句。唐杜甫也有“飄零還柏酒,衰病隻藜床”的吟詠。

  唐、五代時,元旦還講究吃“元陽臠”。臠是切成塊狀的肉。唐時洛陽人家元旦還要烹製雞絲、葛燕、粉荔枝等食品,全家圍在一起進餐。長安的風俗是在新年這幾天,親屬、朋友互邀飲宴,名曰“傳座”。

  宋人在正月初一淩晨四更起床,先用酒食“祭五瘟之神”,祭畢,將酒食“棄於牆外”。正月初一這一天,京城汴梁人們都要飲屠蘇酒和蒼術湯,以避疾疫,還要吃索餅(即麵條),即所謂“年磂?者”。《東京夢華錄》裏說:元旦人人吞食“鹽豉七粒”,據說吃了鹽豉終年不會誤吃蒼蠅。

  明、清以來,除夕和元旦的食俗,南北兩地有明顯區別。北方多吃餃子,除夕子時食用,取“更歲交子”的意思。除夕包餃子講究皮薄、餡足、捏得嚴緊。既不準捏爛,也不準煮爛,如不慎而破了,也隻能說“掙”了,忌諱“爛”字和“破”字。為了討吉利,有的在餃子中放些糖,意味著來年生活更甜美;有的放些長生男(即花生),意味著健康長壽;有的在個別餃子裏包一枚“製錢”,誰吃出錢來,誰就財運亨通。正月初一拂曉,新年活動進入高潮。元旦早晨,多數人家也吃餃子,認為餃子形似元寶,象征“招財進寶”的意思。也有吃“臊子麵”的,麵條要求長而不斷,象征長壽,又稱“長壽麵”。有的地區有把餃子與麵條同煮而食,叫做“銀線吊葫蘆”或“金絲穿元寶”。南方除夕和元旦多吃元宵和年糕。元宵也叫“團子”、“圓子”,取“全家團圓”之意。年糕多用糯米製作,取生產和生活“年年(粘粘)高(糕)”之意。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