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5.親征儀

5.1“楊家將”是婦孺皆知,流傳千古的反映宋代“金刀令公”楊業一門忠心保國為民的故事。熟知這個故事的人,自然知道宋代有位有名的宰相叫寇準。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閏九月,大遼國的蕭太後與遼聖宗率兵大舉進攻宋王朝,先後攻占了岢嵐(今山西岢嵐)、莫州(今河北任丘)、瀛州(今河間)等城,宋軍喪師失地,一敗再敗,朝野人心浮動,投降議和之說一時極為流行。十一月,遼軍主力進攻澶州(今河南濮陽),朝廷中的王欽若等人主張宋真宗把國都從開封南遷,放棄澶州,宰相寇準力排眾議,力主宋真宗北征。宋真宗禦駕親征,到達澶州後,大大鼓舞了軍民的鬥誌,澶州守軍射死了遼國的統軍使蕭撻覽,大敗遼軍,蕭太後被迫與宋朝議和。有人不明白,宋真宗與寇準既不會使槍弄棒,又沒有騎馬射箭親自到戰場上去廝殺,為什麽宋真宗一禦駕親征,宋兵就會士氣大振,從兵敗如山倒的情形下,變得連打勝仗。這是因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皇帝是一國之尊,他能掌握幾乎他統治下的所有人的生殺予奪大權,可以使用、調動全國的一切人力、物力、財力,隻要他能親自做某一件事,就表明他極力主張幹什麽事,那麽他治下的臣僚、百姓,隻要努力幹這件事就會受到提拔、重用、賞賜,反之就有殺身之禍。在遼兵大舉進攻,朝野投降、逃跑聲彌漫全國的情況下,置身於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的疆場上的將士,自然非常重視最高統治者對戰、和的態度。宋真宗的禦駕親征,表明他絕不會屈服、逃跑,而要與大遼國決一勝負。因此,他到達澶州城後,宋軍士氣大振,連打勝仗。由此可見,最高統治者的親征,對表明自己的態度,鼓舞士氣,甚至決定戰爭的勝負,都至關重要。而在中國古代社會,甚至當今的世界上,戰爭的勝敗,往往關係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與盛衰榮枯,因此,中國古代的統治者都非常重視親征。如商湯滅紂、周武王滅商時,都曾率兵親征。因此,在中國古代,從黃帝時起,一些帝王為了向天下的人民表明他順天應人、除暴安良的德政,常常親自披甲出征。為了使這一目的更加顯明地頒布於天下,他們還搞了一整套親征禮儀。周天子時,親征禮儀就粗具規模,後魏增加宣露布之製(每次戰鬥,攻克某一地方後,為了讓天下的人都知道自己獲得大勝利的消息,就把勝利的消息書寫在一塊帛布上,然後掛到竹竿上,讓軍兵騎馬舉著竹竿上掛的帛書四處奔走、宣揚,後代逐漸演變成各地張貼戰報),從後齊開始,到隋、唐、明、清各朝,親征儀式日趨完備。

5.2 曆代最高統治者都很重視親征儀,他們常常把親征儀列在眾多的軍禮的首位。盡管曆代的親征禮儀都有一定的區別,但親征禮儀的基本內容卻是一脈相承、大同小異的。綜合而言,親征禮儀大致包括以下五方麵的內容:

一是戒嚴。皇帝出征前,軍營所在地要加崗增哨,組織巡邏隊、糾察隊到處巡察,進行戒嚴,禁絕無關人員往來、進出。有關部門在祭祀殿堂(如唐代在太極殿)或廟宇旁邊,設立一座麵南背北的禦用大帳,並在殿堂或廟宇東西兩邊按不同的等次、級別,為文武百官設立麵北背南的位次。主管皇帝車馬的官員,把革輅(皇帝五輅之一,供皇帝閱兵、巡地、親征時乘用,車身用皮革蒙蓋)以下的車、旗儀仗排列在庭院之中。親征儀開始舉行的第一天,天將啟明的時候,有關的警衛部門就要安排警衛人員手執刀、槍、戟、斧之類的儀仗,排列在各自的位置上。天剛啟明,侍從大臣、將、帥、隨行官員,都穿戴戎裝,留守官員穿戴公服,匯集殿廟附近,準備迎接皇帝。辰時三刻(約七點半),侍中奏請擊鼓戒嚴,持?隊(古代用鐵柄短矛裝備的一種軍隊中的儀仗隊。據《尚書》記載,周代持?隊既做周天子身邊的衛隊,又充當儀仗隊的成員)排列於指定的位置。辰時五刻(約八點),文武百官各就各位,左右侍從近臣到禁門迎接皇帝。皇帝身穿武弁服(皇帝親征,遣將時的服裝,金附蟬、平巾幘,衣,裳、革帶、佩綬、赤色),乘禦輦奔往大殿,升坐禦帳。典儀官高唱“行再拜禮!”文武百官都各在其位行兩拜禮。禮畢,文武百官隨天子行祭天禮。

二是皇帝與文武百官清齋、祭天。中國古代“崇天敬祖”觀念深入人心,天子受命於天,進行征戰是為了“替天行道”。因此,曆代皇帝親征都要祭告上帝,稱“類於上帝”。據《禮記·王製》記載,周天子出征前就要祭告上帝,以求“受命於天”、“受命於祖”,在昊天上帝及諸位祖先神靈的保佑下,能出師順利。為了表示對“上天”與“祖先”的恭敬,在祭天儀式舉行的前一天,皇帝要在祖廟或特定的大殿齋戒一天,各位參與告天儀式的侍從大臣、軍將與在位高級官僚也要清齋一天,以便能清心靜欲地接受上帝與祖先的忠告。祭天這天,皇帝身穿弁服會齊百官,乘坐革輅,在大駕鹵簿(儀仗隊)的簇擁下,來到先期吉日修築好的祭壇前,麵對祭壇神座行三獻禮(指祭禮中獻酒三次),儀式莊嚴隆重。用牲(供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玉帛、錢幣等供奉上天。皇帝飲福(古代,人們把祭祀天地人鬼的酒肴稱為福酒,皇帝飲此酒,象征天地祖先賜福給他)後,各位從軍出征的將軍從東邊的台階登上祭壇,站在神座前,北向麵對皇上,飲福(酒)受胙(接受祭祀時的祭肉),然後回歸原位,皇帝帶領群臣行三跪九叩禮,然後撤去祭品送天神。

三是誓師。曆代皇帝親征時,為了師出有名,鼓舞士氣,嚴明軍紀,都要在出師前舉行誓師儀式,向隨軍出征的將士們講明出兵的理由、目的,申明軍紀。如周武王十一年二月五日,武王親自率領戰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與庸(今湖北竹山)、蜀(今川西、陝南一帶)、羌(散布於今甘肅等地)、髳(今山西平陸)、微(今陝西眉縣)、盧(今湖北襄樊西南)、彭(今房縣)、濮(散布於今川東、鄂西)等部族討伐殷紂王。出征前,當天色將明未明的時候,武王左手舉著黃色的鉞(圓口大斧),右手拿著用旄牛尾裝飾的白色指揮旗,在殷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原朝歌鎮南)南七十裏的牧野,舉行了聲勢浩大的誓師儀式。參加誓師的將士們在周武王曆數商紂王聽信寵婦妲妃的讒言,不敬天祭祖,不任用同姓的兄弟、賢人,反而任用奸險小人違法亂紀,殘害人民的罪行時,都立好盾牌,不時舉起手中的戈(一種像彎刀一樣的武器)歡呼。然後武王歸納說,商紂王違背了上天的意誌,他要替天行“道”,討滅無道的暴君。最後他又重申了戰鬥中的紀律,嚴令將士們一定要步調一致,統一行動,優待俘虜,並勉勵全體將士要奮勇殺敵,建功立業。此後曆代帝王親征時,都要親自誓師或派遣有關官員傳旨誓師。

四是舉行?(bā)祭,即祭祀行道的各種神靈。曆代皇帝為了求得諸神保佑,行軍順利,在行軍征戰途中,都要祭祀行道諸神及路經的名山大川。如隋朝皇帝親征時,總要派有關部門的官員先期到大軍途經的名山大川進行祭祀。用太牢禮(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社稷等時,牛、羊、豬三牲備全稱太牢)祭祀嶽瀆,用少牢禮(用羊、豬做供品祭祀)祭禮山川。唐朝皇帝親征時,途經山川、道路,都要派遣官員行一獻禮進行祭告。

五是宣露布、凱旋還朝。從後魏開始,曆代皇帝親征時,為了鼓舞士氣,安定民心,宣揚自己的功德,每當攻克一地或取得一場戰鬥的勝利後,都要將勝利的消息書寫在帛上,掛到竹竿上傳令全軍,並張貼捷報,通告天下。當親征目的完全達到或停止進行征討時,都要奏樂凱旋,告祭宗廟、上天,舉行獻俘儀式,論功行賞,並再度詔告全國,有時還要舉辦歌樂、舞蹈、酒宴等多種形式的慶賀活動。

總之,親征禮儀是中國古代軍禮中最煩瑣、冗長,也最重要的禮儀。曆代最高統治者通過舉行這樣的禮儀,既可體現自己的尊嚴與“受命於天”的合法性,又可宣揚自己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功德。因此,他們對這一禮儀的舉行都非常重視,祭祀天地、祖先時的儀仗都非常齊備,規模與聲勢也非常浩大。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