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長到十五歲時,各方麵都成熟了。這時,家長要為她舉行成人儀禮,稱為“笄禮”,因而女子十五歲俗稱“及笄”。
笄禮創製於周代。笄,就是簪子,作用是插定發髻,一般以象牙為質,上有雕刻。行笄禮時要改變幼年時的發式,把頭發綰成一個髻,然後用一塊黑色的帛(癙)把發髻包住,然後再用簪插住發髻,使頭發不致紛亂下墜。故行笄禮又稱為“上頭”。花蕊夫人《宮詞》說:“年初十五最風流,新賜雲鬟便上頭。”
笄禮與男子的冠禮同為成人儀禮。但冠禮的儀式《儀禮》首辟一章詳細記載,而笄禮隻在《士昏禮》中用“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片言隻語,一筆帶過。《禮記》中也專立《冠義》一章論述男子冠禮,對笄禮僅在《曲禮上》和《內則》中雲及“女子許嫁,笄而字”“十有五年而笄”寥寥數語。這是自周以後便重男輕女的緣故。宋代理學家朱熹在《家禮》中比較具體地規定了笄禮程式,從中可以對古代笄禮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朱子家禮》規定,凡在室女子已經許嫁即行笄禮,年十五雖未許嫁亦應行笄禮。笄禮儀式舉行前三日,家長在姻親女性中選擇賢惠而達禮者為賓客,派人致信邀請,稱為“戒賓”。書式如下:
忝親某氏拜啟
(非親則雲“辱交”或“辱識”)
某親:笄禮久廢,茲有女適可笄,欲舉行之,伏聞吾親(非親則改夫人、孺人,隨所稱)嫻於禮度,敢屈惠臨以教之。不勝甚幸。
月日〔某〕氏拜啟
被邀請者在收到請柬後即當複函承邀。書式如下:
忝親某氏複拜
某親:蒙不棄,召為笄賓。自念粗俗,不足以相盛禮。然既有命,敢不勉從。謹此奉複。
月日〔某〕氏拜複
在舉行笄禮的前一天,女子家長還要再次向女賓致信告請,稱為“宿賓”。在約定的佳日裏,笄禮由母親主持,儀式一般在正廳舉行。女賓至,主婦出中門見賓,賓主互拜,主婦請賓客升堂,各就各位,主婦東立,女賓西立。接著,充當侍者的女性眷童引女子出房,由女賓手揖女子即席,女子即跪下。侍者向女賓呈上梳子,女賓為之解發梳理,並為之合髻。女賓退下,盥洗片刻即複位。侍者將簪置於托盤進呈女賓,女賓走到女子前祝辭,辭曰:
古月令日,始加元服。棄爾幼誌,順爾成德。壽考維祺,以介景福。
祝畢即跪下為女子加笄。女賓起立後女子亦起,進房易服。出房後便要進行醮禮儀式。中堂設席,女賓揖引女子即席,立席右麵南。侍者立於女子左麵酌酒。女賓受酒後,祝辭曰:
旨酒既清,嘉薦令芳。拜受祭之,以定爾祥。承天之休,壽考不忘。
女子跪下受酒,祭酒(傾少許酒於地)後略飲少許。繼而,女賓即向女子宣布所取表字。再祝辭曰:
禮儀既備,昭告爾字。女士攸宜,永受保之。曰〔某〕。
字是對外使用的,取字後便意味著女子已經可以走出家庭了。女子拜受,女賓不答拜,由母親引女子見於祠堂,見於尊長,全部笄禮儀式便告結束。
從此,女子正式告別了少年時代的生活,踏入了成人的門檻,必須在更嚴格的家禮約束下靜心養貞,等待著新生活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