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福喜
2003年6~10月,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為配合西安市中級法院審判廳基本建設工程,在西安市北郊大明宮鄉井上村清理發掘了一座北周墓葬。這是一座長斜坡土洞墓,由墓道、5個天井、5個過洞、甬道和穹窿頂洞室組成,全長47.26米。墓葬雖然幾經盜擾,但是還出土了石門、一座仿五開間歇山頂式殿堂建築的石槨、石榻、金戒指、金幣和金飾等珍貴文物,而最為可貴的是,不但石槨通體布滿了彩繪貼金浮雕,而且還出土了一塊用粟特文、漢文兩種語文刻寫的題銘。因我們對粟特文的認識基本等於零,因此請北京大學榮新江教授聯係,約請日本神戶外國語大學的吉田豐教授對粟特文部分進行了釋義。在此基礎上我們對題銘做了一點初步考釋工作,以便拋磚引玉,就教於方家。
一
這塊石刻題銘位於石槨南壁槨門上方的橫枋上,長88、寬23、厚8.5厘米,形狀為橫長方形。題銘石正麵左右分別刻寫有漢文和粟特文,共51列。其中漢文刻寫於題銘石左邊,共18列,石麵上畫有豎格,文字書寫形式是從右到左豎排,其中第1列用篆書體刻銘,其餘17列用楷書體刻寫。另外,第1列的第3字與第5字,第2列的第2、3、4字,第3列的前半部分,第4列的第3字與倒數第5字之間,第5列的第4字與倒數第6字之間,第8列的第8、9、11字,第9列的第7字與倒數第1字之間,第11列的第6字與倒數第3字之間,第12、13、14列的部分欄格內,都有不刻文字的空白處,現殘存漢字184個。因該題刻左、右各有一個邊框,故可知此題銘的漢文部分從整體上講是完整的。粟特文刻寫於右邊,書寫形式是從左到右豎排,有豎格,共33列。其中第33列有格而無文字。同時因為第1列的左側一列是漢文部分的第1列,由此可以判斷,本題銘的粟特文部分的銘文也是完整的。
由於盜墓賊破壞,本題銘出土時,已經被打斷碎裂成20多部分,散落到了墓室各處,經發掘者努力,其中的絕大部分已經找到,但是另有一些小碎片無法找到。因此,不僅造成了多處文字破損,還使部分文字剝落,其中有的文字剝落的斷片可以複原,但也有個別內容已經無法複原。
以下,我們在目前能複原的題銘的基礎上,首先轉寫原文。轉寫中的□括號中的內容表示題石上原本就是空白處,[]括號中的內容表示題銘文中完全破損的部分,()圓括號中的內容則表示文字的一部分破損的部分,而號中的內容則表示刻石上雖然有文字,但因湮沒等原因無法確切釋義。轉寫原文如下:
大周□州□保史君石堂/
君□□□□史國人也,本居西域,/
□□□□□□,及遠遷居長安。/
目他有□□,□□□□,水運應期,中/
京顯美,自□□□,曰百具德。祖阿/
史監陀,為本國薩保。父阿奴伽,並/
懷瑾握□重規疊距,秀傑不/
群。立功立事,少挺□□,石父僵英/
聲,而君秉雲山,丘□□□□誌/
□□□初鄉閭擁護,其身為/
薩保判事曹主□,□□五()詔/
授涼州薩保。而天道(),□/
芳永鹹。大象元年□(月或日)□薨於/
家,年八十六。妻康氏其□□□日薨,/
以其二年歲次庚子正月丁亥朔廿/
七已日,合葬永□縣。[][]長子/
毗沙,次維摩,次雪□並有孝行,乃為/
父造石□□區,刊碑墓道,永播/
二
從題銘的刻寫情況來看:此題石很可能是由一個沒有受到過必要教育的匠人刻畫的,而這個匠人是依據一個不太熟悉漢語與漢文化的粟特文人題寫的藍本進行工作的。因依吉田豐先生的論文可知,該題石的粟特文,書體都是帶有古老粟特風格的草書體,而且無論在書體還是語言方麵都和它同時代的粟特碑文很近似。可它的漢文部分卻實在是不敢恭維。首先,題銘中出現的多處空白點並非是一種文體,而是刻寫者想仿當時的墓誌銘風格,但又畫虎不成反類犬時留下的敗筆。其次,題銘中的一些漢字寫得極不規範,如第2列的“國”字、“域”字,第3列的“遠”字、“遷”字的刻寫都極不規範,如此等等,可謂比比皆是。且這類錯誤也並不是因碑別字而形成的,而是因刻寫者缺乏應有的漢字水平造成的。再次,題銘的第一列漢字是篆書體,但因刻寫者水平有限,無法刻寫篆書體的涼州的“涼”與薩保的“薩”。而從第2列開始刻寫者改用楷書體來書寫銘文,這與魏晉南北朝隋唐以來中原地區流行的墓誌碑刻的書寫格式相符,是刻寫者極力模仿漢族文風的又一明證。
也正是因為這種原因,這塊題石上現在刻寫的能夠識讀的漢字,與因刻寫者漢語水平原因留下的空白字幾乎相等,給釋義工作造成了諸多困難。我們不承卑陋,在此做一簡釋:
北周涼州薩保史君的石製房屋。史君(的先輩)是史國人,本來居住在西域。當他們從遙遠的西域遷居長安,別人認為他有(……)……到了水德顯運的時候,他在中原的京都享有盛譽,自……都認為他具備了各種美德。他的祖父阿史監陀,擔任過本國(史國)薩保。他的父親阿奴伽,同樣具有美玉一樣的品德,循規蹈矩,(才華)俊秀傑出,非同尋常。立功立事,年輕時就(獨樹一幟),在(……)中享有盛名。而史君秉承了祖輩和父輩比雲山還高(的義氣),樹立了丘壑般的誌向。早年就受到鄉間百姓的擁護,他自身擔任了薩保府判事曹主(事),北周皇帝下詔授命他為涼州薩保。但自然界的規律是(好花)不能永久地常開不謝,(任何人都不可能長生不死)。大象元年(579年)□月□日(史君)死於(長安的)家裏,享年86歲。他的妻子康氏□月□日死於(長安的)家裏。(他們)在大象二年(580年)正月二十七日,合葬於永(□)縣。他的長子毗沙,次子維摩,三子雪□□,都有孝順之舉,於是為他們的父親在□□區建造了石房屋,並刻寫墓碑埋葬在墓道,(希冀他們父母的功績與美德)永垂不朽。
三
本題銘除了一些褒獎性的套語,涉及到的內容主要有人名、地名、官名和時間四方麵的內容。在此我們把這四方麵的內容做一梳理:
首先,本題銘涉及的人名有:阿史監陀、阿奴伽、史君、史毗沙、史維摩、史雪□□及康氏。如果按世係排列應該是:阿史監陀(史君祖父)――阿奴伽(史君之父)――史尉各伽(史君)、康氏(史君之妻)――史毗沙(史君長子)、史維摩(史君次子)、史雪□□(史君三子)。由此我們對史君家族的四代成員有了基本的認識。
其次,本題銘涉及到的地名有:史國、長安、西域、涼州、永(□)縣。現分別做一初步考述。
1.史國:是粟特人建立的中亞古代小國之一,中國古代典籍常譯成�沙、羯霜那、乞史、渴石等。位於今烏孜別克斯坦撒馬爾罕正南的沙赫裏夏勃茲,隋朝以前是康居國屬地,漢朝典籍譯成蘇�城,隋朝以後就以半獨立的小國形態出現於曆史舞台。因其地控阿姆河與錫爾河流域各地人民南下到阿富汗與印度的要衝,且境南有鐵門關之險,故在絲綢之路上的地位相當重要,公元14世紀時,中亞帖木兒汗國的締造者帖木兒即誕生於此,汗國還將此城建設成第二首都。中國隋、唐時期史國作為昭武九姓(康、安、曹、石、史、米等)之國之一,與中國數有往來。唐高宗顯慶年間,唐朝政府在其地設�沙州,以其君主詔武失阿喝為州刺史。唐玄宗天寶年間改其國名為來威國。其屬國尚有小史國,位於今撒馬爾罕西南麵的喀爾希,從此可通波斯,故從波斯薩珊王朝時起,波斯人和後來的阿拉伯人都對此地有深切印象,這一地名也多次出現於他們的著作中。由本題銘可知:至少在北周時史國等昭武九姓的國名就已經很流行了,不然史君石槨的題銘上不會有“本史國人也”的記述。而早在史君祖父阿史監陀(依史君的生卒年推論,大約在西魏時)時,史國就有“薩保”這一官職,不然題銘上就不會有“祖阿史監陀,為本國薩保”的記述。
2.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本為秦朝杜縣之長安鄉,秦始皇時封成�為長安君,此間成為長安君封地。漢高祖五年(前202年)設長安縣,漢高祖七年(前200年)開始在此建都,此後共有12個王朝在此建都,直到唐末長安才失去都城的地位。而作為一個縣,從漢高祖五年設置,直到2003年才改為西安市長安區。由本題銘可知:長安在北朝時代是一個令西域各國人神往的地方,因此作為史國上層或“薩保”一類的史君家族才會遷居長安。
3.西域:始見於《漢書・西域傳》,是對中國古代甘肅玉門關、陽關廣大地區的總稱。有廣、狹二義:狹義專指蔥嶺以東、天山南北、敦煌以西;廣義泛指凡通過狹義西域所能達到的地區,包括亞洲中、西部,印度半島,歐洲東部,非洲北部等地區。其中狹義範圍內的西域,與現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大體相當。
4.涼州:西漢設置,為十三部州刺史之一。東漢時,其治所在隴縣(今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三國時,移治姑臧(今甘肅武威市)。十六國時,前涼、後涼、北涼都曾在此建國。五代及西夏時稱西涼府,元為西涼州,明改為涼州衛,清改涼州府。民國後改名武威,一直延續至今。
5.永□縣:依題銘來看,這應當是北周時長安地區的一個縣,但考察典籍長安自有建製以來,都沒有一個以“永”字打頭的縣。因此其所指令人費解。
另有兩個地名,雖然不是本題銘中出現的內容,但屬於吉田豐先生在粟特文譯文中提到的,在此也做一簡釋。
1.姑臧: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設置,治所在今甘肅省武威市。這也是東漢時武威郡的治所。十六國時前涼、後涼、北涼都曾在此建都。唐代時這裏是涼州及河西節度使治所。這與我們在漢文題銘中提到的“涼州”指的都是同一地區。
2.西平:古代西北郡縣名,東漢獻帝建安年間(196~219年),由金城郡分割出來設置,治所在西都(今青海省西寧市),轄境相當於今青海省湟源、樂都二縣的湟水流域地區。十六國時,南涼曾建都於此地。北魏時改設鄯善鎮。
隋煬帝打敗吐穀渾後,又重新設置了西平郡。唐朝初年改設為鄯州,天寶年間又改為西平郡,管轄的區域都沒有變化。
再次,本題銘涉及到的官職名有:本國(史國)薩保、薩保府判事曹主(事)、涼州薩保。這三個官職都與薩保府有關,可幫助我們了解北周至隋唐時代的薩保及薩保府製度。
1.薩保:即北朝隋唐史籍中的薩寶、薩甫、薩薄,原本為粟特胡人商隊中的頭領,因為這一時期的粟特胡人聚落同時又是祆教信仰的中心,所以薩保又是粟特胡人的宗教首領。本題銘中所見的“本國薩保”,可能就是這種意義上的薩保。而題銘也說明:大約在西魏時,史國就有了“薩保”這一官職。
2.薩保府判事曹主(事):漢唐之間,居住於兩河流域的粟特人大量遷居、流寓西域與中國內地。粟特的“薩保”逐漸由一個官職發展為一個官府,從近幾年來發現的各種資料來看,薩保府的構成越來越複雜。判事曹應當是薩保府中的一個具體管理事務的部門,而主事應當是這個部門的負責人。
3.涼州薩保:涼州粟特胡人政教首領。“涼州為河西都會,襟帶西蕃、蔥右諸國、商侶往來,無有停絕”。而從《三國誌・魏書・倉慈傳》的記述可知:早在三國時,粟特胡人就活躍在涼州一帶的河西走廊地區,他們擁有自己的武裝和首領。根據文獻與出土資料可知,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代,武威地區作為粟特人的一個重要聚居地,曾活動著不同的粟特聚落。既有來自安國的安氏家族,曆代世係為薩保,統轄諸胡種落,左右涼州政局。又有康拔達等來自康國的康姓人擔任薩保,還有我們題銘提到的來自史國的史君擔任薩保。由此又使我們對薩保製產生了許多聯想,如當時的涼州地區是否曾活動著不同的來自昭武九姓的粟特人族群,他們各有自己的首領(薩保)。我們的史君是北周皇帝下詔書任命的涼州薩保,且他所在的這個薩保府規模可觀,還分曹辦事。北周時是否所有的涼州粟特薩保都由皇帝任命,如是或不是,他們的關係如何?我們可否由此推斷:當時的涼州地區居住著來自昭武九姓之國的各粟特聚落,他們各自都有管理自己內部事務的政教合一的首領,即薩保;但北周王朝為了加強對這一地區的粟特人的管理,設立了一個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員管理的薩保府,而這個薩保府內部組織機構複雜,分曹辦事,吸收了各粟特聚落的成員,負責協調各部族之間,及粟特人與當時的北周王朝的通商貿易關係。因此史君擔任的“涼州薩保”級別較一般薩保要高,故此他的墓葬的規格幾乎可以和北周孝武帝的相比。
再次,本題銘提到的確切的時間有4個,非確切時間有1個。它們分別是:史君去世的時間,史君妻子康氏去世的時間,史君夫婦下葬的時間,史君出生的時間。
1.史君去世的時間:題銘明確記述史君“大象元年□(月)或(日)薨於家”,結合吉田豐先生依據本題銘粟特文的釋義“隨後在亥(豬)年第5月第7日(=579年6月16日=粟特曆的第12月第17日),於胡姆丹(Khumtan=長安)這裏,他自己成了神靈(=死)。”可知,史君去世的確切時間是:公元579年6月16日。
2.史君妻子康氏去世的時間:題銘記述“妻康氏其□□□日薨”,吉田豐先生依粟特文的釋義是“他的妻子然後在第6月的第7(或17□)日(兔日),他的妻子也成為了神靈(=死),是就在此年(或被詛咒的□)此月此日(=579年7月15日或25日=粟特曆的第1月第11日或21日)。”也就說康氏去世的確切時間是:公元579年7月15日或25日。
3.史君與康氏下葬的時間:題銘記述“以其二年歲次庚子正月丁亥朔廿七巳日,合葬於永□縣”,結合吉田豐先生的粟特文釋義“大周二年,歲在子(鼠)年,第一月第二十三日(=公元580年2月23日=粟特曆的第8月第24日)。”可知,史君夫婦合葬的確切時間是:公元580年2月23日。
4.史君的出生時間:題銘記述“(史君)大象元年□(月)或(日)□薨於家,年八十六”。由此可推知:史君出生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即公元493年。
四
本題銘雖然有“刊碑墓道”的記載,但是除了這塊題銘之外,我們既沒有在史君墓墓前、墓道、墓室中發現墓碑,也沒有像虞弘、安伽墓一樣在墓葬甬道中發現墓誌。而從已發現的考古資料來看,類似史君墓這樣在石槨正南麵槨門門楣上,用粟特文與漢文兩種文字書寫的仿北朝中原地區漢族墓誌的題銘還是很少見的。而這又很可能是粟特人用盛骨甕盛放死者遺骨時,常在盛骨甕上刻畫一些圖畫、文字遺風的反映。
從上述考釋及吉田豐先生的考釋可知:史君家族在昭武九姓的史國是一個很有影響的家族,他的祖父曾經擔任史國薩保,他的父親也很有影響。史君出生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當他們遷居長安後,又很快在長安享有盛譽。而他本人又先在薩保府任要職,後來又被北周皇帝任命為涼州薩保。他的妻子本是康國人,出生於西平郡的鄯善,他們於公元519年結婚,他們有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受中原漢族文化的影響,都很有孝行,為他們的父母建造了一個富麗堂皇的墓園。
史君墓發現於西安市北郊大明宮鄉井上村,距安伽墓2200米,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最近發現的北周天和六年(569年)六月下葬的康業墓,又位於安伽墓南僅150米處。這說明:這一區域很可能就是北周時聚居於長安的粟特人的墓葬區。而當時北周的首都就在這一區域西邊約3000~5000米的地區。由此我們認為:當時的長安城內曾有一個入華粟特人及其後裔的居住區。這對於我們研究北周的長安和入華粟特人在長安的情況,以及絲綢之路的情況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