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曼妮
西安位列中國七大古都之首,但中國曆史上到底有多少個朝代在此建都呢?最初有人提出10朝、11朝,後又有12朝、13朝,甚至15朝、16朝之說,令人無所適從。本文擬對此問題進行考證,以供大家參考。
一、建都豐鎬的朝代――西周
豐鎬位於今長安區灃河中遊兩岸的客省莊、張家坡、上泉村、鬥門鎮一帶,是西安地區第一個建都地點,建都這裏的朝代是強盛的奴隸製國家――西周(前11世紀~前771年)。
公元前11世紀,周文王乃“作邑於豐(灃河西岸)”;文王之子――武王(?~前1064年)滅商後,又在灃河東岸建立鎬京。豐、鎬二京實際上是一個城市的兩個分區,灃水縱貫其間。公元前771年,西周的最後一位天子――周幽王被犬戎所殺,原來被幽王廢棄的長子――宜臼被擁立為周天子,即平王。次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
從公元前11世紀~前770年,西周在西安地區建都約300年。
二、建都櫟陽、鹹陽的國家和朝代――秦國、秦代
戰國時期,七國爭雄,秦國為了與魏國爭鬥,幾次向東遷徙都城。其中秦獻公於公元前383年更城櫟陽(今西安市臨潼區櫟陽鎮),即在櫟陽建立了臨時性的國都。
在魏國的威脅基本被解除後,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把國都由櫟陽遷到了“據河山之固,東向以利諸侯”的鹹陽。後經秦惠文王、秦昭王、秦莊襄王到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統一偉業,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秦鹹陽不隻是今天渭河北岸的鹹陽市的概念。雖然“鹹陽”最初的命名取自其位於“山(北山)南、水(渭河)北,俱為陽”的地理特點,但是作為日益強大的秦國和統一的秦代的都城,渭河北岸有限的平原麵積難以滿足統治者的需要。所以秦惠文王時,就在渭河南岸營造宮殿;秦統一次年(前220年),秦始皇又在渭河南岸營造了一座巨大的信宮,據考證,信宮事實上已成為皇帝舉行慶典、朝會群臣的大朝之所;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下令在渭河南岸靠近豐、鎬的上林苑中,營建新朝宮――阿房宮(今三橋鎮南巨家莊一帶)。阿房宮設計得規模宏大,氣勢磅礴,但工程進行到第三年(前210年),就因秦始皇駕崩而停輟。始皇陵覆土後,秦二世胡亥(前210~前207年在位)“複作阿房宮”。但不久就到了公元前206年,陳勝起義軍攻入關中,秦朝滅亡,阿房宮的工程也不了了之。實際上,秦鹹陽的發展曆程反映了其從“山水俱陽”向“渭水貫都”發展的宏偉氣魄。
從公元前383~前206年,從櫟陽到阿房宮,秦在西安地區建都共177年。
三、建都、遷都、被迫遷都、逃亡漢長安城的朝代、政權和皇帝――西漢、新莽、更始帝、赤眉帝、東漢獻帝、西晉惠帝、西晉湣帝、前趙、前秦、西燕、後秦、北魏盧水胡農民軍、北魏孝武帝、西魏、北周
西漢都城長安,名聞古今。東漢作為陪都繼續使用。之後,中國曆史進入了分裂割據、政權頻繁更迭的時代,漢長安城也走馬燈似地更換了許多政權。
1.西漢
公元前202年,劉邦打敗項羽,建立了漢朝,臨時安都在櫟陽,同時在今西安市未央區中部一帶的龍首原上另建新都――漢長安城。
公元前200年,漢長安城內的長樂宮建成後,劉邦遷都於此。同時在城內繼續興建了未央宮、武庫、太倉等建築,惠帝劉盈即位後營建了城牆,到公元前190年整個城市建設工程才告竣工。漢長安城不僅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還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而成為當時世界上東方的文明中心。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逐漸把持了西漢的政權。公元5年,他毒死漢平帝,另立2歲的孺子劉嬰為帝,自己先後稱“假皇帝”、“攝皇帝”。公元8年,王莽又廢掉劉嬰,即真天子位。
從公元前202~公元8年,從櫟陽到漢長安城,西漢王朝在西安地區建都共210年。
2.新莽
公元9年,王莽建立“新”朝,改“長安”為“常安”。公元23年,新莽政權在赤眉、綠林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崩潰。
從公元8年~23年,新莽在漢長安城建都共15年。以前新莽被算在西漢王朝內,但目前更多地傾向於將其看作一個獨立的朝代。
3.更始皇帝――淮陽王劉玄
公元23年,混入農民起義的破落貴族――劉玄在氵育陽(今河南南陽南)稱帝,建元“更始”。公元24年,攻占常安的綠林軍將領申屠建等,從洛陽迎更始帝劉玄入常安,居長樂宮,複改“常安”為“長安”。由於更始政權內部不穩,又遭三輔地主勢力圍攻,公元25年就被赤眉軍推翻了。
從公元24年~25年,更始政權僅在漢長安城存在了1年左右。更始政權一般被看作西漢政權的繼續,王莽新朝前的210年,加上這1年,西漢共在西安建都211年。
4.赤眉帝――劉盆子
更始三年(25年),樊崇領導的赤眉農民起義軍不滿更始政權,率軍逼近長安,並立年幼、膽小、懦弱的劉盆子為帝,自號“建世元年”。接著從東都門――宣平門攻入漢長安城,更始帝投降,劉盆子到長樂宮居住。次年(26年)春季,長安城內饑饉,加之赤眉軍燒殺擄掠,名氣很懷,混亂狀況日甚,劉盆子要求主動辭職,赤眉軍被迫退出長安城。九月,赤眉軍又奪回長安城,劉盆子住在了北宮。十二月,赤眉軍還是被迫東逃,後來被劉秀降服。
從公元25~26年年底,以劉盆子為皇帝的赤眉農民起義軍政權在西安稱帝1年多,但史書上並未將其視為真正的朝代或皇帝,似乎隻是農民玩了一次過家家的遊戲。
5.東漢獻帝
東漢的都城是洛陽,但對西漢故都――長安仍十分重視,稱之為“西都”或“西京”,並多有修葺、整理,皇帝也不時前往巡視、祭祀。
東漢末年,軍閥袁紹、董卓混戰。公元190年,董卓為了保存實力,挾持獻帝和洛陽城內外百萬之眾,西遷長安。公元192年,董卓被呂布所殺,董卓部下李�、郭汜又相互廝殺,獻帝再次成了他們爭奪的對象,長安城內也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公元195年,李、郭矛盾相對緩和,漢獻帝一行乘機離開長安,東返洛陽。
從公元190~195年,東漢獻帝被迫在漢長安城呆了5年。這5年要算作建都,有點牽強附會。原因有二:一、漢長安城在東漢本身就是陪都,皇帝可因種種原因隨時前往;二、漢獻帝是被挾迫來到這裏的,不是主動“建”都。
6.西晉惠帝
西晉都城本是洛陽。西晉的第二皇帝――惠帝司馬衷癡呆無能,即位之初由皇太後楊氏專權,後父楊駿輔政。後來他的賈皇後殺了楊駿而專權,導致了“八王之亂”,惠帝成為諸王競相利用的工具,被迫多次離開洛陽。其中永安元年(304年)被張方成挾持到長安,到光熙元年(306年)又被司馬越迎回洛陽。
從公元304~306年,西晉惠帝被迫在漢長安城呆了2年。這2年基本上與東漢獻帝被董卓挾持到長安的性質相同。
7.西晉湣帝
晉懷帝六年,秦王司馬鄴被賈�擁立為皇太子,建行台於長安。次年(313年)發生了“永嘉之亂”,懷帝被劉聰所殺,司馬鄴在長安即帝位,改元建興,是為湣帝。建興四年(316年),湣帝被劉�俘虜,成為劉聰的下屬,西晉滅亡。
從公元313年~316年,共3年多時間,西晉建都漢長安城,已為曆代史書所公認。當時的漢長安城內戶不盈百,牆宇頹毀,嵩棘成林,人民生活困苦。
8.前趙
公元304年,匈奴貴族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稱“漢王”,308年稱帝,309年遷都平陽(今陝西臨汾西北)。公元310年,劉淵的第四個兒子――劉聰即位,316年攻陷漢長安城,滅西晉。公元319年,劉淵的侄子――劉�遷都漢長安城,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公元329年,劉�被石勒打敗,前趙被後趙所滅。
從公元319~329年,前趙共在漢長安城建都10年。
9.前秦
公元350年,氐族貴族苻洪在關中稱“秦王”。公元351年,其子苻健占據漢長安城,稱“天王”、“大單於”,國號“大秦”,改元皇始。次年(352年)苻健正式稱帝,都漢長安城,國號“秦”,史稱“前秦”。公元357年苻堅即位後,減輕剝削,發展生產,統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區。公元383年,苻堅發動了消滅東晉的“淝水之戰”,大敗而還,北方再度陷於混亂之中。公元385年,漢長安城失守,前秦遷都晉陽(今山西太原附近)。
史學界一般把公元383年作為前秦在漢長安城建都的結束時間。據此,從公元352~383年,共31年時間,前秦建都漢長安城。
10.西燕
公元384年,鮮卑貴族慕容泓乘大秦王姚萇與前秦爭奪之機,攻阿房,途中被殺。占領阿房後,其所立皇太弟慕容衝即位,七月攻占長安後稱西燕帝。公元385年,姚萇率軍攻滅前秦殘軍,進逼長安。公元386年,西燕帝慕容�(慕容衝已被殺)撤離長安。此時,盧水胡郝奴農民軍又曾攻入長安,不久被後秦所滅。
從公元384~386年,西燕在漢長安城建都約2年時間。由於西燕政權短暫而動蕩,影響較小,所以未被史學家列入十六國之列。
11.後秦
公元384年,羌族首領姚萇在北地(今陝西耀縣)自稱“秦王”。公元386年圍攻西燕勝利後,進入漢長安城稱帝,國號“秦”或“大秦”,史稱“後秦”,改“長安”為“常安”。公元417年,東晉劉裕滅掉後秦,複改“常安”為“長安”,並降為府治所。
從公元386~417年,共31年,後秦建都漢長安城。
12.北魏盧水胡農民起義軍
北魏真君七年(446年)五月,各族人民反抗北魏的殘酷統治,匈奴別支――盧水胡的首領蓋吳自稱“秦地王”,建立農民政權。八月攻克長安,自稱“天台王”,封官建署。數月後被北魏大將宇文泰擊滅。
公元446年的數月時間,盧水胡農民軍又在漢長安城玩了一次過家家的遊戲。
13.北魏孝武帝
北魏末年,丞相高歡專權,孝武帝不甘忍受高歡的控製,遂於公元534年8月逃奔長安,依附關西大都督宇文泰。這時,高歡親自率軍追擊孝武帝,抵達華陰長城。10月,高歡未達目的地而回到洛陽,另立靜帝即位,並遷都到鄴。
可見,公元534年8~10月,北魏孝武帝逃到漢長安城,但立足未穩就失去了北魏皇帝的地位。要說這是建都漢長城,似乎也有些勉強。
14.西魏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逃到關中,依靠宇文泰。次年(535年)被宇文泰所殺,宇文泰立元寶炬為皇帝,建都漢長安城,史稱“西魏”。宇文泰實際上操縱著西魏的政權,西魏皇帝為傀儡。
公元556年,宇文泰出巡病死。次年(557年),宇文泰的侄子宇文護迫使西魏恭帝“禪位”給宇文泰嫡子宇文覺,西魏滅亡。
從公元535~557年,共22年,西魏建都漢長安城。
15.北周
公元557年,宇文覺代替了西魏,在漢長安城稱帝,國號“周”,史稱“北周”。公元581年,北周最後一位皇帝――靜帝被其外祖父楊堅所廢,北周也被隋代所代替。
從公元557~581年,共24年,北周建都漢長安城。
四、建都、避到隋大興、唐長安城的朝代、政權和皇帝――隋、唐、黃巢“大齊”政權、李自成“大順”政權、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
1.隋
公元581年,楊堅建立了隋代,開始建都在漢長安城。
公元582年,隋代開始在龍首原之南(今西安市區)營建新都,稱“大興城”,總設計師為宇文愷。次年(583年)遷都大興城。公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今江蘇揚州)被禁軍將領宇文化及等縊殺。同年,李淵廢隋恭帝自立,隋代滅亡。
從公元581~618年,從漢長安城到隋大興城,隋代在西安建都共37年。
2.唐
公元618年,李淵奪取了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建立唐代,建都大興城,改名為“長安城”。天�元年(904年),朱全忠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並對唐長安城進行了毀滅性的摧殘。此後,西安隻作為省府城市。
從公元618~904年,共286年時間,唐代建都唐長安城。其間雖有武則天在洛陽正式稱帝後建立的“武周”政權(690~904年)、“安史之亂”中唐玄宗逃往四川(756~757年)、黃巢起義中田令孜挾持唐僖宗到成都(公元880~885年)等事件發生,但未能動搖規劃整齊、布局精嚴的唐長安城作為有唐一代的首都在人們心目中亙古不變的曆史地位。
3.唐末黃巢農民軍建立的“大齊”政權
唐代末年,官吏腐化,民不聊生,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公元880年十二月,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克潼關,唐僖宗逃往成都。十二月十二日,黃巢在唐長安城大明宮正殿――含元殿即皇帝位,公布國號為“大齊”,改元為“金統”,並冊封了政府官員。公元881年四月五日,唐朝軍隊打回長安,開始和黃巢軍隊互相圍攻。公元882年四月八日,由於朱溫叛變,加之李克用圍攻,黃巢軍被迫退出長安。
從公元880年~882年,黃巢的“大齊”農民政權在唐長安城存在了不到兩年時間。
4.明末李自成農民軍建立的“大順”政權
唐末,唐長安城遭到嚴重破壞,隻得縮建皇城。唐長安城皇城在宋、元基本被沿襲使用,明初改稱“西安”,並被擴建,成為今日所見之西安明城。
明代末年,統治黑暗,加之陝西大饑,農民起義首先在這裏爆發。1643年九月,李自成率領的起義軍攻下西安,迅速占領全陝。次年(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改西安為“長安”(號為“西京”),作為臨時首都,以明秦王府為宮殿,正式建國,國號“大順”,改元“永昌”,並頒布了一係列的建國大政。接著,李自成北上攻占北京,西安成為大順政權的兩京之一。1645年正月,清軍攻占西安,李自成出走湖廣。
從1644~1645年,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在明西安城整整存在了一年時間。
5.清末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逃到西安
1900年北京近郊爆發了愛國反帝的“義和團運動”。六月,英、法、德、日、奧、意、俄、美八國聯軍決定鎮壓,進犯北京,侵略中國,慈禧太後挾光緒帝避到西安。次年(1901年)九月《辛醜條約》簽訂後,慈禧挾光緒返回北京。
從1900~1901年,慈禧和光緒在西安呆了約一年時間。
如果要趕時髦,牽強附會,硬往多裏說,在西安建都的朝代可以數到20多朝,別說15、16朝了。不過目前流行的說法一般為13朝、12朝或11朝。13朝是指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獻帝、西晉湣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12朝是去掉東漢獻帝;11朝是再去掉新莽或西晉湣帝,兩者都去掉就成了10朝。在這些朝代中,最有影響的是周、秦、漢、唐4個朝代。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西安城是在唐長安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如何突出唐代長安的曆史文化特色,反映西安城市建設的延續性,是擺在當今西安城市建設者麵前的重要課題。
參考資料:
1.武伯倫、武複興(編著):《西安史話》,陝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2.王學理:《秦都鹹陽》,陝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3.尹承琳、李潔萍(編著):《中國曆代帝王誌》,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
4.陳全方、李登弟(主編):《陝西古代簡史》,陝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