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14章 睡獅怒醒盧溝橋!鐵蹄踐踏天安門(2)

  宋哲元不是蔣介石的嫡係,早年他隨馮玉祥參加了反蔣的中原戰爭。日軍認為,宋哲元這樣的國民黨將領是有利用價值的。

  在這裏,還需要把“駐屯軍”這個概念給讀者作一解釋。

  外國軍隊可以在中國華北駐防,隨時地向中國政府施加壓力,肆意地鎮壓中國人民,這始於1901年清朝政府與英、俄、日、法、美等11國公使簽訂的中國蒙受奇恥大辱的《辛醜條約》。

  在華北的外國駐軍中,以日本的駐軍總數為最多,共1650人。它在北京使館區就駐有400人,所餘的駐紮在天津、塘沽、秦皇島、山海關等地。日本政府將其命名為“清國駐屯軍”,職能是負責“保護帝國公使館、領事館及帝國臣民”。駐屯軍司令部在天津日本租界地張園。1912年,日本政府將“清園駐屯軍”更名為“中國駐屯軍”,因為司令部在天津,又稱“天津駐屯軍”,我國通常稱“華北駐屯軍”。駐屯軍司令部是日本政府設在中國華北地區的最高軍事機關。1936年之前,駐屯軍在北京和天津各設一個隊部。

  我們的話題繼續回到《何梅協定》上。

  與日軍簽署了協定的人自然是要執行協定所展示的各個條款。他們做人的心跡很坦率:既然已經付出了靈魂的許諾,為什麽還要久久的不肯起步?

  日方限死的必須兌現的日期,中方一點也不敢含糊。此刻,“協定”已經由幹巴巴的條款變成了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圖像了,你瞧――

  這是51軍的隊伍,它幾乎是與駐天津的國民黨黨部同時停止了往日的正常運轉,開始撤離這個城市。隊伍零零散散,羊拉屎一般,走得十分疲憊,使人感到是那微微吹來的風把它刮得七倒八歪,不堪一擊。51軍沒有打敗仗,可是卻比打了敗仗還要懶散,還顯得沒有章法。隊伍緩緩地離開天津,又緩緩地路過保定,再緩緩地向西安移去。那裏肯定不是避風港,但這支善戰的隊伍卻要窩在那裏去。帶隊的首領是軍長兼河北省主席於學忠,他騎的那匹戰馬一顛一顛,使他的身軀一晃一晃地顫動著,軍座的威嚴沒倒,你不覺得他是在撤退,而是從一個戰場轉到另一個戰場去。於學忠也不是蔣介石的嫡係,是屬於地方實力派,曆來主張抗日。起初,日寇通過親日派對他進行拉攏,他根本不吃鬼子的那一套,後來,日寇又指使暴徒三次謀刺他,也均未得逞。

  不過,此刻於學忠已經被國民黨政府罷免了河北省主席的職務。這是日方在《何梅協定》中提出來的要求,限令國民黨政府必須為之。開始,何應欽勸於學忠說:“孝侯兄,國家眼下到這個樣子,讓人心焦。你一向是忠公體國的,在這艱難的時候,你若能表示辭一下職最好。出於全局考慮,這是無可奈何的辦法!”於學忠非常反感耳畔有這種嗡嗡聲,他故作沒聽懂,反問:“讓我辭職?辭什麽職啊?辭主席職啊?辭軍長職啊?都辭?容我考慮考慮吧!”何應欽也隻好裝啞巴,什麽都不說,走了。不過,隔了一會兒,他又打來電話緊催,完全是一種乞求的口氣:“老兄,現在的時事太困難,外交很難辦,你為國家著想,最好還是辭職一下。”於學忠的口氣比剛才更硬了,他問:“讓我辭職是中央提出的還是日方提出的?我們還是不是中國的官吏?日本人說怎麽辦我們就不說二話跟著怎麽辦,將來還會有中國官吏沒有?外交困難?也許是這樣,可是不管有多麽難,總該講理。我們不能做喪權辱國的事,辭職的事,我不能幹。中央有權,免我的職、撤我的職,我都服從。可是,如果因為日本人要撤我的職你們就讓我辭職,這太軟弱,姓於的不幹!”

  日寇並不會因為於學忠的強硬而放棄了《何梅協定》所要求的內容。他們步步逼來,不斷加碼,條件提得越來越苛刻。限令兌現“協定”各款項的時間越來越緊迫。

  國民黨政府斷然采取措施:下令罷免於學忠河北省主席職務,遺職由民政廳長張厚琬代理。同時宣布了決定:劃天津市直屬行政院,任命親日派王克敏出任市長。

  ……

  於學忠率領隊伍西行,西行。仿佛中國所有的空間都太小,難以容下這支為抗日做了應做的事情的隊伍。

  他對天長歎數聲,卻並不緊催戰馬,任其慢慢地踏行。

  隨行的警衛兵撿起了一片樹葉,撣撣,放在嘴邊。不過,他沒有吹什麽曲調,最後將樹葉貼在臉蛋上。他好熱。

  遠處一曲《走西口》,淒涼,哀婉,縈繞於山野,許久不散。

  撤退的隊伍行至一條河邊,濤聲吼叫著,像在送行。

  還有兩支隊伍撤離河北省,西行。

  他們是中央軍第2師和第25師,分別由黃傑、關麟征二位師長帶隊。去處:徐州和洛陽。

  山那邊是山,拐過彎去還是彎。隊伍走得同樣很艱難,很容易使人想起51軍的撤離。出天津時,它們和51軍的隊伍是攪在一起的。不過,慢慢的,距離就拉開了,那是因為歸宿的方向不同。

  彎彎的山路。兩支隊伍變得越來越細,拉成了兩條弧線,飄忽飄忽,流向遠方,隨時好像都會斷線。這線最終也不會成為一個完完整整的圓。

  關麟征師長此刻的心情完全像離娘的孩子一樣悲涼、孤獨。對蔣介石,他關某人從來是滿腔忠誠,以心相見;抵抗日寇,這是民眾的呼喚,盡力為之。然而,誰會想到,如今落了個這樣的下場,被日寇趕出了河北,蔣介石竟然連句保他的話都沒吐。可悲呀,可悲!

  關師長又一次回頭望了望霧靄繚繞中的、模模糊糊的北平的影子,霎時,悲憤、怒怨、淒然相交的複雜感情纏繞在一起,無情地襲上心頭,五髒六腑好疼!

  他不由得想起了他的部隊離開北平時的那種令人難以忘懷的、難以言喻的、難以忍耐的場麵……

  當時,他把團以上的軍官召集起來,進行撤離動員。這是一間空空曠曠的會議室,原先定了位的凳子不知被什麽人搬去了不少,剩下的歪歪斜斜沒規則地放著。與會的數十名軍官坐著的有,站著的也有,真個的“散兵遊勇”,桌麵上蒙著薄薄的一層灰塵。不知什麽人用手指在上麵畫出了曲裏彎拐的猶如蚯蚓似的印跡。

  會議室裏顯出的淒涼、清冷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他這個師長也失掉了昔日那種在部屬麵前盛氣淩人的威嚴,半坐半靠地擠在牆角的一張桌子前,給大家剛念了《何梅協定》關於撤軍的內容,馬上就有人發問:“何梅?哪一國人,怎麽沒聽說過呢?”他不得不作了解釋:“哪一國都沒有這個人。何梅是兩個人,何應欽,還有日本人梅津美治郎。”“噢,原來這樣,一個中國人,一個東洋鬼子!”

  一陣哄堂大笑。

  下麵,他宣布的蔣總裁關於軍隊調防的命令也被笑聲吵聲淹沒得煙消雲散。

  笑後,便長時間的沉默。每個人心裏都像壓上了一塊重石。

  師裏決定把撤離的時間放在夜裏,這是有道理的。指戰員們一個個都變得浮躁、火爆,仿佛一堆幹柴,見火就燃,如果白天撤離,就不定會節外生枝地惹出多少惱人的事情。就讓夜幕為全師的指戰員作一塊遮羞布吧,黑燈瞎火的晚上悄悄地離去,即使發生點意想不到的事,別人也難看到。不坐車,是步行,而且是長途夜行軍,到長辛店去登車。

  這是個很不安靜的夜。啄木鳥在遠遠的什麽地方狠勁地啄著樹幹,它是啄這個不同尋常的夜,啄每一顆煩躁的心。

  隊伍默然地進行著,竟沒有任何響動,當然那種腳步聲踩在地上是很沉重的,隻是太單調,也就顯得十分寂寞……

  關師長這時候想得更多的事是學生軍訓總隊。那些孩子們此刻不知到哪裏去了,讓他牽掛。

  白天,他去宣布解散軍訓隊的命令,還沒等他把文件拿出來,學生們就像受驚的羔羊一樣圍上來,誰也不說話,用求援的目光望著他。原來大家從風言風語中已經得到了軍訓隊解散的消息,誰也不願相信它會是真的。這個軍訓總隊是應愛國青年的強烈要求而舉辦的,國家正麵臨著難以預測的危難,熱血青年們誰不想用軍人的素質和要求把自己武裝起來,隨時準備奔赴疆場,為國盡忠。正在受訓的3000餘名學生過著軍事化的生活,學政治、學軍事,一個個像充滿氣的足球,時刻要射向企圖侵吞中華民族的日寇強盜。現在他們從關師長的嘴裏得到證實,軍訓總隊確實要解散,這是上麵的命令,也是《何梅協定》中中方必須履行的條件。學生們憤怒了,像煮沸的水一樣躁動起來了,有的抱成一團痛哭流涕,有的三五成群圍著關師長質問:“為什麽要做出這樣大逆不道、違背民意的決定?”有的索性就做起了鼓動性演說,抬高嗓門對大家說:“我們不能做可以任人宰割的綿羊,我們不解散,我們要抗日!”他這個師長在這種場合還能說什麽呢?他隻能勸導學生們,要大家理智一點,準備好撤離的工作。為了長遠的事業,我們隻能這樣,保存自己,抗日的神聖大業需要我們出力的地方還多著呢!同學們都看出了師長的無奈,啥也不說了,隻是哭,有的是大哭一場。先是幾個孩子哭,後來是好多孩子都哭了起來。很快,整個軍訓總隊一片哭聲,哭聲一片。哭得他也不知該說什麽好,隻能呆站在一旁,任同學們哭。他也記不得哭了多長時間,突然不知是誰帶頭喊了一聲:“賣國賊絕沒有好下場!”隨之,整個軍訓隊又沸騰起來了,口號聲一個接一個:“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打倒賣國賊!”……

  激昂的口號聲過後,也許同學們把心中的積憤發泄出來了,感到很疲勞了,軍訓隊平靜了下來。同學們開始收拾東西,打捆行李,做著撤走的準備……

  關師長離開軍訓總隊走出好遠了,還聽到不知從什麽地方傳來一陣嗚嗚咽咽的哭聲,不像是學生的哭聲,抽抽泣泣,時斷時續,聲音很蒼老。

  他的腳步被這哭聲拖住了,不由循著那哭聲走去,想看看究竟是誰在傷心地流淚。

  在一間破舊的茅草房前他站住了,這兒曾是個馬廄,此時房前房後堆滿了零零散散的糞便,好像多少年都沒有使用過的一間遺棄了的破屋。奇怪,明明剛才還聽見那哭聲就是從這裏傳出,怎麽霎時變得悄不聲的沒一點響動了?

  關師長輕輕推開用竹杆編成的半虛掩著的門,一看,呈現在眼前的慘景令他心寒:

  一個蓬頭垢麵、衣衫破爛的老者像一堆骷髏似的蜷縮在牆角的亂柴堆中。他臉上的五官已經被髒兮兮的汙穢塗抹得難以分辨了。惟有那雙無神的眼睛在怯生生打量著來人。可以看出,他饑餓至極,定是多日沒有進食了。

  “你是什麽人?”關師長滿腦子的疑團,這個人是什麽時候跑進軍營的,為什麽沒有人發現?

  老者不回話,隻是那雙沒神的眼睛閉上了,像一盞奄奄一息的小油燈滅了。

  “我在問你話,你是從哪兒來的?知道嗎,這裏是軍營,不許外人進來的!”關師長的聲音很和緩,一點也不著急。他知道在這樣一個也許很快就被饑餓奪去生命的人麵前發威,實在是一種罪過。

  老者的眼睛又從那一團鬆軟的、折折皺皺的肉團裏睜開了,仍然沒有一點神氣。他有氣無力地給眼前這位在他看來威風凜凜地長官講了幾句話,聲音很小,像馬上就要斷掉的遊絲。但是,關師長還是聽清了,老人說他是從關外來的,惟一的兒子五年前當了兵,他是來找兒子的。

  關師長什麽也沒說,他又能說什麽呢?

  他離開了馬廄。他隻有一個祝願:這位恐怕永遠也找不到兒子的老人能多活些時間。兒子走了,平津乃至河北大地上暫時沒有中國的軍隊了。老人的兒子也許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了……

  他出了馬廄,在外麵站了好久,才慢慢地向師部走去,腳步很沉。他緊緊地咬著嘴唇,才沒有讓自己的眼淚流出來。

  ……

  緩緩行進的軍車在痛哭。

  兩條深沉的車轍裏灌著的卻不僅僅是淚水。

  整個華北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51軍、還有中央軍撤離河北省後,這裏不會也不可能成為一片空白。它將要變成一片汪洋,橫行一時的野獸不被淹沒,善良的民眾就要遭殃。二者必具其一,不會有另一個結局。

  華北溫涼的夏夜,中國已開始流浪。

  那個身無半文的老人從幹柴堆裏掙紮起來,他沒有追趕隊伍,卻撲進了那一片滔滔海浪之中……

  狗咀嚼著日頭,太陽掉下來的碎片意外地變成了縷縷笑容。

  日寇突然改變了策略,變直接武力侵占為主要采取政治謀略,即策動華北自治運動,達到不戰而勝的目的。

  惡人的美夢做得總是格外甜蜜,而且有時還能得以實現。隻是為了過癮,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實現”是曇花一現。日軍已經取得了他們實現華北自治的第一步勝利:掃清障礙。他們得意忘形,躍躍欲試地向第二個步驟逼進:選擇屈從於日本的角色,成立華北自治政權。

  說穿了,鬼子需要一個由它們自己操縱的傀儡。

  誰是這個對象?

  宋哲元。

  日本人瞧上了他。

  蔣介石也在物色他在華北的人選。在經過多次的篩選、比較之後,最後也把目光落到了宋哲元身上。

  當年的一個日本戰地記者,對宋哲元的外表作了這樣簡潔的描寫:“他矮個,發胖,身穿中式服裝,光頭,留著中國式胡須。身長五尺開外,體格魁梧,顯示出山東出身的軍人風采。”

  宋哲元留給許多人很深的印象便是這“光頭、胡須”,有的時候頭上還扣一頂瓜皮帽。日本記者沒有把這個富有個性的帽子寫上一筆,實在是個遺憾。

  他是一級陸軍上將,是馮玉祥的主要將領之一。1885年10月出生於山東省樂陵縣,字明軒。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著名的“北京政變”後,脫離了直係軍閥,將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第二集團軍,宋哲元曆任第四方麵軍總指揮、第29軍軍長、察哈爾省主席、平津衛戍司令、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兼任過陝西省主席、河北省主席、冀察綏靖公署主任。

  早在1921年,宋哲元在馮玉祥麾下當旅長時,就出類拔萃,與其他四個旅長張之江、李鳴鍾、鹿仲麟、劉鬱芬,被人們稱為“五虎上將”。1929年,在蔣介石與馮玉祥的矛盾公開化後,宋哲元等十名國民黨將領通電馮玉祥和閻錫山,譴責國民政府。宋哲元等被國民政府下令通緝。蔣介石的軍隊五路出兵,向馮軍壓來。於是爆發了中原之戰,馮軍敗退,宋哲元被迫率兵退入陝西。1930年,馮玉祥、閻錫山組成反蔣聯盟,經過五個月混戰,再度失敗,宋哲元也失去了實力。

  縱觀宋哲元的曆史,最閃現光彩的一頁,莫過於長城抗戰了,他的“抗日英雄”的稱謂就是在這次戰鬥中贏得的。從1933年2月底開始,日軍進攻熱河,占領承德,接著向長城各口進軍,到5月31日國民黨政府同日本簽訂《塘沽協定》,長城抗戰方告結束。在長達三個月的激烈戰鬥中,宋哲元和29軍的官兵們浴血抗敵,萬死不辭。一度,敵我雙方爭奪高地,形成對峙,連日激戰,傷亡慘重,久攻不下。宋哲元和副軍長秦德純以及師長馮治安、張自忠親臨最前線指揮作戰,用夜戰、近戰出其不意地打擊日軍,擊斃擊傷敵人百餘名,並繳獲大批武器。在數個月的對峙中,宋哲元率領部隊堅守陣地,始終未被日軍突破。戰鬥至4月中旬,日軍突然打開了友軍的防守陣地,使宋部處於腹背受敵的險境,迫使宋部不得不撤退到通州,於是,日軍攻占了長城各要隘,並直逼北平城下。

  後來,宋哲元在回憶長城戰鬥時,這樣形容將士們的殺敵士氣:

  “29軍的將士早就對日軍憋著一口氣,殺起鬼子來就像砍瓜切菜一樣,好利索!”

  每每提起在長城戰鬥中犧牲的官兵,宋哲元心裏就很痛惜,他多次告誡自己的部屬:我們有幸活著的人應該把他們未了的事情分擔一些。他總是盡量要求自己這樣去做。

  宋哲元對待共產黨的態度一貫很明朗:他讚成反共但不讚成“剿共”。他常說,共產主義在中國成不了氣候,主張“槍口不對內”,“中國人不殺中國人”。對中共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他不主張進行血腥鎮壓,但也不願意在他的地盤上出現這樣的運動。

  在與日本人交往中,宋哲元很有分寸,因為他怕國人罵他是漢奸、賣國賊。

  還是在“九一八事變”剛發生後,他就發出通電,提出對日作戰。遺憾的是他的通電沒有促成蔣介石的抗戰。也許這是宋哲元意料中的結果,所以他不感到意外。有這麽一件事也許可以說明宋在與日本人接觸中所持的謹小慎微態度:那年,他在天津為母親做壽時,日本駐屯軍司令官親自登門祝壽,當時宋哲元不在,司令官將一隻據說是日本天皇專門從東京派軍艦直接送來作壽禮的大瓷花瓶留在了宋家。後來,宋哲元知道了此事,立即要把壽禮退回。別人勸他萬萬不可如此行事,這樣會傷兩國和氣,這是大事。宋哲元一氣之下,便將瓷花瓶砸了。

  這就是宋哲元,一個尚有民族氣節但並沒有下最後決心與日寇決戰一場,還在猶猶豫豫時進時退的集國民黨在華北地區軍政大權於一身的重要人物。

  日軍相中了他,在他身上打主意,是因為:宋哲元是反蔣的馮玉祥舊部,眼下屬“騎牆派”。將他留任在華北絕對比蔣介石另安排一個心腹要有用得多。

  顯然,蔣總裁看穿了日本人這極其毒辣的一手,便設法要挫敗其陰謀,他先一步地以國民政府的名義,向宋哲元及其所屬幾個師長授予了青天白日勳章。剛過一月,又任命宋哲元為平津衛戍司令,同時撤銷了國民黨行政院駐北平政務委員會。

  雙方都在爭取、拉攏宋哲元這個實力人物,他會倒在誰的懷裏?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