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07章 九一八震驚中外!一二九激蕩天安門(7)

  東北大學一學生在搏鬥中發現一女學生被抓,他機智地從口袋裏掏出事先準備好的石灰,向軍警臉上撒去。

  遊行隊伍在行進中像雪球似的,越滾越大。

  軍警,他們虎視眈眈地準備對付手無寸鐵的愛國學生。

  1935年12月16日,北平古城再一次怒吼了!

  宋哲元的大刀、水龍頭撲不滅北平學生的抗日怒火。

  蔣介石“晉京聆訓”的命令破產了。

  一個農民酸楚地說:“糠菜隻能吃到年底,過了年關就沒吃的了!”

  “一?二九”與“一二一六”

  1935年12月9日,這是一個陰雲密布、朔風凜冽、滴水成冰的日子。清晨,當北平這座文化古城還在沉睡的時候,城內外參加遊行的愛國學生,已經按預定計劃迎著刺骨的寒風出發了。

  北平警察當局事先聽到了學生要請願遊行的消息,清晨就下了戒嚴令。他們緊閉城門,並在城內派出警察包圍各校,學校當局也奉命把守校門,禁止學生出入,妄圖阻止這次運動。但是,城內東北大學、中國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市立女一中等校的愛國學生,衝破了反動軍警的重重包圍,從四麵八方匯集到新華門前。在突圍中,各校同學與軍警展開了英勇搏鬥。東北大學一學生在搏鬥中發現一女學生被抓,他機智地從口袋裏掏出事先準備好的石灰,向軍警臉上撒去。軍警因眯了眼,才鬆開了那名同學。到上午10點多鍾,這裏已匯集了城內十多個學校的約1000多名學生。

  新華門是中南海的大門,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委員長何應欽就在中南海裏麵的居仁堂辦公。這天,新華門大門緊閉,門前排列著架著機關槍的摩托車隊,還有手持明晃晃刀槍的內二區警察、北平警備司令部的憲兵、平津衛戍司令部特務營的士兵,殺氣騰騰,如臨大敵。廣大愛國學生在廣場上,揮舞著旗幟、標語,不停地高呼抗日救國的口號:“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五省自治!”“收複東北失地!”“打倒漢奸賣國賊!”“武裝保衛華北!”等。學生們還臨時推選出中國大學學生會主席董毓華、東北大學學生代表宋黎和北平師範大學學生會主席於剛等12人,作為代表,前往居仁堂請願。代表們臨時草擬了六項請願要求,得到全體學生的一致通過:(一)反對華北成立防共自治委員會及類似組織;

  (二)反對一切中日間的秘密交涉,立即公布應付目前危機的外交政策;

  (三)保障人民言論、集會、結社、出版自由;

  (四)停止內戰,立刻準備對外的自衛戰爭;

  (五)不得任意逮捕人民;

  (六)立即釋放被捕學生。直到中午,何應欽的秘書侯成才出來“撫慰”學生,而何應欽本人則早已聞風躲到平西小湯山去了。

  這時,各校代表看請願不成,決定進行示威遊行。遊行的路線是:隊伍先經西單、西四牌樓、去西直門迎接清華、燕京的隊伍入城,然後轉到沙灘,到天安門舉行學生大會,並決定由東北大學學生宋黎擔任示威遊行總指揮。當宋黎宣布遊行開始後,上千人的抗日救亡洪流,在一片口號聲、呐喊聲、歌曲聲中,向西進發,湧流在西長安街上。領導整個遊行隊伍的負責人是中共北平市臨委的彭濤和學聯負責人郭明秋、姚克廣等。此時,他們正在西單亞北咖啡館樓上通過交通員掌握情況,傳遞消息。

  遊行隊伍在行進中像雪球似的,越滾越大。當隊伍來到北京大學紅樓門外時,遊行隊伍的宣傳員跑到校內高喊“北大,起來!”“北大,恢複‘五四’精神!”遊行隊伍齊聲高喊“歡迎北大同學參加!”北大因事前沒有得到遊行的通知,一院(文學院)學生正在上課,聽到喊聲,200多名學生跑出校門,舉起臨時趕製的北大校旗,參加了遊行隊伍。沿途還有陸續衝出軍警包圍的中國大學、北平大學、法商學院、北平師範大學、弘達中學、北平大學醫學院、中法大學、市立女一中、女二中、誌成中學、成城中學、鏡湖中學、匯文中學、藝文中學、河北高中、河北省立十七中學、孔德中學、競存中學、精業中學等大中學校的學生匯入大隊。隊伍抵達王府井大街時人數已超過3000.將近黃昏,隊伍的前鋒到達王府井大街,而後尾尚未走出南池子,這時,一場更加殘酷的鬥爭開始了。隻見街道兩旁和大街中間,站滿了手持大刀、木棍等凶器的軍警,他們虎視眈眈地準備對付手無寸鐵的愛國學生,消防隊在東安市場前東單二條胡同口設置了不少水龍。愛國學生沒有被這殺氣騰騰的局麵嚇退,繼續前進。

  這時,站在水龍旁邊的警察,突然打開水龍向學生們噴射起來,大批軍警也揮舞皮鞭、槍柄、木棍從西側夾擊過來,走在隊伍最前邊的學生和糾察隊員,全身被澆透了,40多名同學受傷,東北大學的林鐸被打斷了鼻梁骨,女二中的毛真左臂被砍傷,鮮血淋漓……經過二三十分鍾的英勇搏鬥,遊行隊伍還是被打散了。在這種情況下,遊行隊伍中的交通員根據指揮部的意見,向同學們喊:“快到北大三院集合!”被衝散的遊行隊伍,很快匯集到北大三院,宋黎當場傳達了北平市學聯關於從10日起實行全市總罷課和準備再舉行大規模示威遊行的意見,得到大家的一致同意。其後,愛國學生高呼口號,返回各自的學校。

  西北郊的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等校的1000多名學生,由於城門緊閉,被阻止在城外。其中一部分人沿著城牆奔走,向城上的軍警揮淚講演,一部分守候在西直門外,向周圍的市民悲憤地控訴,這支請願遊行隊伍,從黎明一直堅持到傍晚時分。

  在12月9日的請願示威中,北京大學許德珩、中國大學吳承仕等教授也同學生們一起,參加了戰鬥。燕京大學教師雷潔瓊與美籍教授夏仁德一起,為在西直門外堅持鬥爭的學生,送來了食品。此外,《世界日報》、《北平晨報》的記者,以及駐京的外國通訊社、報社的記者,也跟隨遊行隊伍進行采訪。中國人民的好朋友,當時在燕京大學任教的斯諾夫婦,不僅親身參加了請願遊行,還拍下了不少珍貴的曆史照片,並於當晚給紐約《太陽報》發了一條長長的電訊,稱這次行動是北平學生的又一次“五四”運動。

  通過請願示威,廣大愛國青年學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他們紛紛表示:我們不能再做依賴政府抗戰的迷夢了。他們堅信這次行動僅是一個小火花,而“這小小火花,將會燃起全國民眾革命的烈火”。10日,全市學生在北平學聯領導下,開始總罷課。在罷課中,許多學校首先建立和健全了學生自己的組織,公開成立了學生自治會、救國會等,引導學生討論華北的局勢及青年人的任務等問題。此外,有些學校還組織了文藝社、國內外宣傳隊、翻譯組、糾察隊等組織,出版了《一二?九特刊》、《怒吼吧!》等刊物,團結了同學,擴大了“一二?九”的宣傳。

  “一二?九”愛國遊行使廣大學生的抗日熱情空前高漲,許多人強烈要求“再來一次”,迫切要求參加行動。全國許多城市和農村的大、中、小學及工會等組織,紛紛給北平學生發來函電,熱情地鼓勵他們再接再厲。在這種有利的形勢下,北平學聯在中共北平市臨委的領導下,決定進一步發動全市大中學校學生和教師,再舉行一次大規模的抗日救亡示威遊行。北平學聯為此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製定了示威遊行的口號、路線,劃分了發動區域和若幹路遊行隊伍,成立了示威遊行指揮部。

  12月14日,北平報紙登載了“冀察政務委員會”將在16日成立的消息,學聯立即將示威遊行定在這一天,以反對“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把學生抗日救國運動推向新的高潮。15日,各校學生接到通知後,立即投入了緊張的準備工作。清華大學和燕京大學鑒於上次被阻城外的教訓,決定各校抽出30人組成先遣隊提前進城,以便第二天接應大隊入城。城內北京大學等校組織了糾察隊、交通隊,趕製了各種宣傳品,整整忙了一夜。

  1935年12月16日,北平古城再一次怒吼了!

  這天,示威遊行隊伍共分為四個大隊:城內第一大隊由東北大學率領,包括平大工學院、第三中學、平民中學、北平師範大學、民國大學、民國學院附中、鏡湖中學;第二大隊由中國大學率領,包括弘達中學一院、北平大學法商學院;第三大隊由北京大學率領,包括東北中山中學、求實中學、貝滿女中、兩吉中學、河北高中、輔仁大學、華北中學、中法大學、競存中學、女中、精業中學、溫泉中學;城外為第四大隊,由清華大學率領,包括燕京大學、北平大學農學院、孔德中學、成達中學、弘達中學二院等,參加學生總計約1萬人。

  早晨,城內三路學生隊伍分別出動,他們衝破軍警的包圍和阻攔,匯集在一起。隊伍在南長街南口、新華門附近先後遭到軍警的水龍衝射。同學們不畏強暴,勇往直前。其中十幾名同學奮力奪過軍警手中的水龍,向軍警反射。經過幾次搏鬥,隊伍終於在上午11時左右匯集到天橋廣場。當示威遊行總指揮部宣布市民大會開始時,廣場上旗幟翻飛,“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冀察政務委員會!”等口號聲此起彼落,聲震雲霄。大會通過決議,反對“冀察政務委員會”,反對華北任何傀儡組織,要求收複東北失地,誓死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爭取抗日和愛國自由等。並決定立即到東交民巷示威。

  大會結束後,長達二裏(1000米)的示威隊伍繼續遊行,當行至珠市口時,清華、燕京等校組成的第四大隊正好趕到,於是四路大隊有秩序地向前門進軍。此時。守城軍警已將城門關閉,大批軍警和保安隊攔截示威隊伍,不許通行。在這種情況下,遊行指揮部決定在前門外西車站廣場召開第二次市民大會,會議重申了天橋市民大會的決議內容。

  會後,示威學生分三隊從正陽門、宣武門進城。在宣武門,宋哲元部隊和武裝警察先後製造了三次大的血腥鎮壓,街道上血跡斑斑,慘不忍睹。鬥爭一直持續到深夜一兩點鍾。在“一二一六”這一天,全市共有二三十名學生被捕,400人左右受傷。但是,學生的愛國行動得到了廣大市民群眾的支持。宣武門外的許多居民為學生送來了熱騰騰的豆漿、茶水和大餅;一些洋車夫主動拉受傷學生去醫院;不少醫院不顧當局的禁令,收容和搶救受傷學生。

  北平廣大學生“一二?九”“一二一六”的兩次大規模示威鬥爭,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當局的賣國行徑,“冀察政務委員會”被迫延期成立。盡管國民黨反動當局企圖封鎖消息,嚴禁各報報道學生遊行示威的情況,但是,這一重大新聞還是通過各種渠道傳出去了。《北平晨報》《世界日報》《大公報》等報的愛國記者巧妙地將這個消息透露給廣大讀者。他們在當天報紙的“教育界”一版裏滿版開天窗,橫七豎八地塞了一些同樣內容的廣告,使人一看便知這裏的重要新聞被抽掉了。消息傳出後,全國各大中小城市的愛國學生,群起響應,先是發出慰問電和宣言,隨後在短短的半個月時間裏,天津、上海、廣州、青島、杭州、西安、開封、濟南、南寧、長沙、揚州、徐州、保定、蘇州、張家口、寧波、南通、重慶、蕪湖、常州、香港……到處爆發了遊行示威。北平學生的愛國行動揭開了全民族抗日救國運動的序幕,吹響了民族解放戰爭的號角。

  到民間去

  國民黨反動當局看到宋哲元的大刀、水龍撲不滅北平學生的抗日怒火,轉而采取軟硬兼施的手段,企圖把學生運動控製在他們手中。“一二一六”剛過,北平師範大學教授楊立奎,以北平國立院校教職員聯合會的名義宴請學聯代表。楊立奎是北平師範大學反動勢力的代表,是CC和複興社的骨幹分子。他不僅是學校反動的學生生活指導委員會的頭子,專門對付進步學生,而且掌握了大學教師聯合會,並以此與其他院校反動勢力串聯,到處發表反動演說,影響極壞。學聯派俞啟威(黃敬)、姚克廣等三人決定赴宴,與其談判。宴會地點設在西長安街一家南方館子裏。楊立奎在宴會上說,蔣介石是“有決心抗日的”,黃河南岸築有地下長城,準備抗日。他表示願意調解學聯和當局的對立,向政府轉達學生們的要求,但甚望北平學聯能接受南京政府的領導,政府可以出錢“援助”學聯。俞啟威當場作答。他首先揭露了黃河抗日工事的謊言,再次重申了學生抗日救國的要求,並申明學生抗日愛國運動是自願的,不需要政府的金錢援助。會談無結果而散。

  禦用文人胡適之流,也大造輿論,宣傳“讀書救國”,勸學生停止罷課。他指責罷課是最無益的舉動,強調學生的基本責任還在於發展自己的知識與能力,隻有“拚命培養個人的知識與能力才是救國的真正準備功夫”。北平各大學校長在“一二一六”以後的20多天裏,幾乎天天開會,商討對策。他們一方麵勸學生複課,“努力培植自己”,走“讀書救國”的道路;一方麵威脅學生“如有不聽勸誡,鼓動罷課者,一經查明,即予開除學籍”。

  12月23日,蔣介石親自下令全國專科以上學校校長和學生代表,於翌年1月15日到南京“聆悉政府方針,貢獻維護國家意見,俾政府與青年之意見貫通,以達共同救國之目的”。

  與此同時,許多地方當局采取了提前放假的辦法,國民黨政府教育部也宣布全國各校提前放假,並強行規定學生在12月25日前一律離校。北平學校當局隨即給學生家長發出了“督促子女早日回家”的通知。

  錯綜複雜的局勢,給北平學生運動帶來很多問題,使之麵臨著新的考驗。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將在遊行示威中湧現出的學生骨幹隊伍保存下來,如何將抗日救亡運動堅持下去。廣大進步學生對此意見不一、爭論不休。有的主張襲擊派出所、奪取武器武裝自己;有的主張打進地主武裝聯莊會;有的主張去南京請願,擴大“一二?九”“一二一六”的影響。

  這時,中國共產黨通過共青團中央向廣大青年學生發出號召,號召學生們到工人中去,到農民中去,到商民中去,到軍隊中去,進一步建立各地各界同胞武裝抗日的共同戰鬥。中共中央北方局也給北平黨組織發出指示,指出北平黨這時的主要任務在於能夠及時地有力地團結一切學生群眾,“堅決地反對提前放假,反對綁架式的強迫離校,反對摧殘華北教育、解散華北學校,積極地擴大平津學生群眾運動。”並要求“立即經過平津學聯,組成代表團,到津浦線之滄州一帶,北寧線之唐山、遷安、遵化,平漢線之保定、大名、石家莊,與察哈爾之沽源、張北等地,進行廣泛的工農群眾的工作,發動與開展各地工農士兵群眾的反日反蔣鬥爭。”

  中共北平市委根據黨的指示和形勢的變化,及時召集學聯領導成員中的共產黨員俞啟威、姚克廣、郭明秋和宋黎等人開會,對在罷課和放假期間做些什麽進行了認真的研究。最後決定,利用這段時間組織一個規模較大的宣傳團,沿平漢鐵路南下,到農村擴大抗日宣傳。

  12月下旬,北平學聯在燕京大學體育館召開會議。參加這次會議的有清華、東大、燕大、北大、師大、中大、女一中、匯文、鏡湖、文藝等校代表80多人。由郭明秋擔任執行主席,會議就究竟是南下宣傳還是赴京“聆訓”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結果,讚成去南京“聆訓”者竟意外地占了多數。如何應付這種局麵呢?大會執行主席郭明秋機智地宣布臨時休會。學聯黨團的彭濤、黃敬、孫敬文等利用休會期間,在代表中做了很多工作。複會後,北大代表劉江陵作了長篇發言,他從“五四”運動民主與科學的傳統,一直講到“九一八”事變以來的曆史,揭露了國民黨政府不抗日、打內戰的事實,說明學生應該和民眾團結起來,擴大抗日戰線。他的演講,效果很好。當即有人提出,學聯原是團體會員製,一個學校應當隻有一票表決權,大家同意了,重新進行表決。結果,讚成到農村擴大宣傳者占壓倒多數,從而否決了赴京“聆訓”。於是,平津學聯發表了對時局的通電,曆數“九一八”以來,國民黨政府對外屈辱妥協、對內殘酷鎮壓的種種事實,並尖銳指出:“三年前之進京聽訓,已熟稔政府之因循政策,前言既無濟於事,此舉更何補時艱?況借訓導之名,而行欺騙收買之實”表明學生抗日救亡的決心,絕不上國民黨政府的當。

  這樣,北平學聯“到農村去”的號召得到了廣大青年學生的響應,蔣介石“晉京聆訓”的命令破產了。

  1935年底,平津學聯共同組織了平津學生南下擴大宣傳團,團員約500人左右。宣傳團下分四個團,第一團由北京大學等東城地區大中學校組成,以北大為團長;第二團由東北大學、師範大學、中國大學、法商學院等西城地區大中學校組成,以法商學院為團長;第三團由清華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等西郊和北城地區大中學校組成,團長由清華大學擔任;第四團由天津北洋工學院、河北法商學院等組成,團長由北洋工學院擔任。“平津南下擴大宣傳團”設總指揮部,由董毓華擔任總指揮,薑文彬(江明)、宋黎任副總指揮,宣傳團黨團書記由彭濤擔任。他們四人組成宣傳團黨團。總指揮部及所屬團隊,各設宣傳、組織、交通、事務、糾察、救護和調查等專職人員。

  出發前,宣傳團總指揮部製定了行動計劃、工作方式,規定了各團的出發時間、地點、路線。第一、二團由北平出發,經南苑、黃村到固安;第三團由平西沿平漢路南下,經盧溝橋、良鄉、琉璃河,再東折固安;第四團由天津北上,經北倉、楊村、安次、永清,向固安集中。全團在固安會合後,再分頭至保定集中。各團均有先遣隊打前站,了解情況。每到一處,各團要舉行講演,組織市民大會、抗日救國會等,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喚醒民眾,團結民眾。

  待到南下擴大宣傳的準備工作就緒後,500多名愛國學生懷著抗日救亡的赤子之心,勇敢地踏上征途,這將是他們思想認識上的突破與轉折。

  難忘的一課

  1936年1月初,正是北平最冷的日子。學生們為了分散軍警的注意力,三三兩兩地來到城外,他們以散兵線的行軍方式,巧妙地避開了軍警的阻攔,按計劃分頭前進。

  第一、二團於3日傍晚從西郊羅道莊平大農學院集合出發,經過黃村,於次日傍晚到了北寧線上的青雲店。隊員們忍饑挨凍,一天跑了100多裏(1裏=500米)路。有的腳上打起了血泡。5日晨,隊員們開始宣傳活動,召開了群眾大會。6日,經過安定村和火車站、河北頭,下午抵達禮賢鎮。7日,在禮賢鎮進行宣傳、講演,而後赴固安。

  第三團於4日分別從各校出發到藍靛廠集中,經盧溝橋、長辛店、良鄉、琉璃河,6日中午到達涿州的馬頭鎮。宣傳團所到之處,都向群眾宣傳救亡道理,演唱救亡歌曲,貼標語、發傳單,召集群眾大會,幫助鄉鎮學校組織救亡團體。7日、8日,四個團分別到達固安。

  學生們一離開學校,生活上就完全變了樣。在學校,他們吃的是大米白麵、葷素俱全,住的是溫暖明亮的樓房;而現在,簡直是走進了另一個世界。他們冒著嚴寒,在冰天雪地裏奔走,吃的是大餅鹹菜,睡的是冰冷的土炕,用的是刺骨的冷水。但是,艱苦的生活對那些以挽救民族危亡為己任的愛國學生來說,算不了什麽,他們以頑強的毅力闖過了南下擴大宣傳的第一關――生活關。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