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45章 克林頓訪華譜新曲!江澤民迎賓開紀元(16)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美國與中國曾被看作是帝國主義與被壓迫民族政治的一個顯例。自中國在近代開啟國門之後,美國可以說是中國政治中一個揮之不去的影子。獲得美國的支持,幾乎是每一個試圖問鼎或已經取得中國最高權力的政治家的由衷夙願。連一心想稱帝的袁世凱也忘不了雇一個美國政治學家作為智囊。在二戰期間,國共兩黨都進入了與美國的蜜月期。對中國共產黨與美國的這段美好時光的回憶,至今還常常躍然於紙上和電視畫麵上。然而,到了本世紀中期,好景不長,由於紅色中國選擇了向蘇聯共產主義老大哥的一邊倒,以及美國試圖圍堵與扼製不斷蔓延的紅色潮流,中美兩國終於在朝鮮半島上展開了兩國關係史上最為血腥的一次交惡。自從那時起,中國終於實現了一些人的夢想:中國向西方世界徹底關上了大門,以美國為代表的“帝國主義”,戴著被妖魔化了的麵孔,徹底離開了中國政治的舞台。同時,中國開始對美國的一切都說“不”,從政治製度到生活方式,從三權分立到可口可樂,一無例外。然而,在另一種意義上,藕斷絲仍連。此後的中國,對在中國本土上以美國為代表的“帝國主義特務及其走狗”,以及間接相關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的清查與圍剿幾乎長達三十年之久。在美國,50年代初也開展了一場短暫的、針對親共人士的“麥卡錫運動”。兩國之間在友誼的道路上背道而馳,在對抗的道路上幾近短兵相接。然而,經過二十年的隔絕,“美帝國主義”出局後的中國政治並不如想象的那麽美好,關起門來的政治和社會也許最缺少陽光和新鮮空氣。至於當了三十年的“不”先生給中國人帶來了什麽,每個經曆過那個時代的中國人大概都心知肚明。像反右、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反擊右傾翻案風之樣的政治運動恰恰正是以中美全麵對抗為國際背景的。60年代末的珍寶島事件表明紅色大家庭內部的傾軋比“帝國主義”的遏製給中國造成的威脅更大。於是,中國與美國在70年代初開始了重新接觸,並在70年代末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自此,中國又重新踏上了一波三折的回歸國際社會的曆程。今天,兩國終於決定攜起手來,共創未來。回顧1949年以來中美關係的曲折道路,這種關係對美國社會的意義不得而知。但是我們不難發現,對中國內部來說,可以說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生活冷暖的晴雨表。任何期盼溫暖、痛恨嚴冬的中國人都會樂觀中美關係的全麵改善。其實,中美兩國之間導致對抗的潛在因素並未完全消除。是對手還是夥伴,這幾乎完全取決於雙方,尤其是中國對中美兩國關係性質的政治定位。如果把美國看成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試圖獨霸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如果同時也把中國看成是當今世界上碩果僅存的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紅色蘇聯垮台之後的理所當然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領袖,那麽中美的全麵對抗注定不可避免。可是,今天看來,中國的決策者們似乎沒有考慮選擇上述這樣一條全麵對抗的道路,而是選擇了一條結伴而行的戰略。

  中美兩國的關係似乎已不再是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與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關係,而是被中國的決策者們定義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與最大的發達國家之間的關係”。由此也可見,兩國在意識形態和社會製度上的分歧已越來越不再成為妨礙兩國間發展關係的因素,即使這一因素仍有待全麵退出曆史舞台。現在通過兩國元首互訪所確認並奠定的兩國間的這種“夥伴”而非“對手”的關係,並非一般的夥伴關係,而是一種建設性的(而非拆台性的)戰略(而非策略)夥伴關係,這種關係的目的不是要爭霸世界,而是要共創未來。

  顯而易見,隻有在這種關係之下,不把導彈相互瞄準對方才是理所當然的。如同日本的《每日新聞》所指出的:“據說使核導彈重新瞄準原來的目標隻需十分鍾,所以這一協議的軍事意義不大;但是減少敵意所產生的無形的心理上的意義卻是不可低估的。”很顯然,在這種由雙方共創的未來中,與之不能和諧共存的意識形態沒有一席之地。不然的話,若想在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與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建立上述的夥伴關係,如果不是癡人說夢的話,至少也是無稽之談,而互相不把導彈瞄準對方則根本是不可想象的。

  開放的新信號

  克林頓此次對中國的成功訪問,無疑為中美兩國間戰略性夥伴關係的確立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其中,克林頓的北京之行無疑是這次訪問的高潮所在。兩國元首在會談後舉行的由中央電視台實況轉播的記者招待會,更是高潮中的高潮。此次直播在國內外普遍被看作是中國進一步向國際社會開放的一個重要信號。

  美聯社的一篇電訊指出,對中國人民而言,國家主席江澤民和美國總統克林頓對人權問題存在歧見並不令人詫異,但令他們大感驚訝的是,兩國元首竟在透過電視向全國轉播的記者會上進行公開辯論,而且彼此毫無怨懟之心。

  《洛杉磯時報》的報道稱:“這是一個有聲有色的奇跡:克林頓總統與江澤民主席就一係列話題展開麵對麵的辯論,包括1989年‘六四事件’這樣的敏感事件,他們的一切應對和一舉一動皆由中央電視台第一套節目不加刪剪地向全國實況轉播。”

  《紐約時報》如此報道:“就周六的聯合記者會而言,雖然辯論內容包括從人權到西藏的許多敏感問題,但最難得的大概還是中央電視台第一套節目將整個過程向全國實況轉播。中央電視台一位不願公開姓名的編輯說:‘我認為這是第一次。我們從來沒有對國家領導人與外國領導人的聯合記者會進行過實況轉播。’”

  克林頓表示,他對北京決定允許他在電視上和中國人民談人權問題,感到很驚訝,也感到欣慰。克林頓總統在中央電視台的訪問談話中說,他沒有預料能如此自由地溝通。克林頓總統在訪問談話中談到他對這次九天訪問的成就時說:“我認為,我有一點兒驚訝。”他說:“首先,我來時沒有預料我和江澤民主席的記者會及隨後在北京大學的演說,會在電視上全程實況轉播。”他說:“因此,我沒有預料能如此公開、大規模地和中國人民溝通。我非常欣慰,也感謝江澤民主席讓記者會全程廣播的決定及所有其他決定。”

  克林頓總統的助理則說,中國領導人第三度給予克林頓總統機會,在國營電視台的實況轉播中宣揚以往被視為禁忌的人權和民主。克林頓總統今天接受獨家訪問,談到許多對中央電視台是棘手的問題。克林頓總統訪問中國之前,中央電視台從未公開播出這些問題。克林頓總統的發言人麥柯裏說:“總統對再有機會對中國人民發表談話感到欣慰。”他又說:“我們對總統再有機會談自由與民主,以及可以讓數百萬中國人民聽到,感到很欣慰。”

  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女士接受美國電視台訪問時說,她完全沒有料到中國當局會決定現場直播克林頓和江澤民的記者會,這也是中國廣大人民聽到美國的人權及自由觀點的良好機會。美國駐北京大使尚慕傑承認,在記者會前半小時,他們才知道中共決定實況轉播。尚慕傑指出,江澤民作此決定必然要冒點風險,但他顯然具有相當的信心及膽識,在記者會中,更顯得喜歡與克林頓進行辯論。

  白宮國家安全顧問伯傑就指出,兩國元首的這次會談及記者會證明他們所采取的行動與政策是正確的,他並希望美國國內的批評者能夠了解透過接觸所能達到的目標,甚至可同時推動中國變革的進程。白宮發言人麥柯裏表示,“中方再次作出直播克林頓在北大講話的決定,顯示中方非常願意開放社會去進行政治辯論,這是有益的。我們希望他們會這樣繼續下去。”

  據6月29日香港《大公報》報道,克林頓的國家安全事務顧問伯傑在接受電視專訪時說,他認為,最後批準電視直播的應該是江澤民本人,他相信這可以使六億中國人民第一次聽到這樣一場關於人權問題的生動辯論。一位白宮高級官員說,伯傑的分析是根據美國自己掌握的材料,估計大約有六億中國人民聽到或看到了克林頓與江澤民就人權問題特別是1989年的“六四事件”所展開的辯論。克林頓選擇在具有民主與科學傳統的北京大學發表演講,顯然是想通過闡述美國的價值觀念和對世界前途的看法來影響中國的下一代。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美國希望克林頓的演講能夠接觸到最廣大的聽眾。

  6月28日香港《文匯報》這樣形容這次記者招待會:中國城鄉的幾億居民也都罕有地通過電視上看到或者通過廣播聽到,自己的國家元首同一個異國首腦就非常有爭議的問題發表坦率的看法。今天的記者會由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中國國際廣播電台進行的全程現場直播,被正在“追隨”克林頓中國之行的美國主流媒體譽為“中美關係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他們普遍表示,中美可以就分歧開誠布公地交流看法,是兩國關係發展的一大進步。談到達賴喇嘛和西藏問題,江澤民同克林頓都表示出特別的輕鬆和風趣。雖然中國政府在過去猛烈抨擊達賴,但江澤民表示,當局仍然通過渠道與達賴保持著接觸與聯係。克林頓總統稱,自己曾同達賴喇嘛交談過,他是一個“很真誠的人”,如果江澤民同達賴喇嘛見麵交談,“一定會相互欣賞對方”。這段精彩談話引來在場記者的笑聲。

  據《華盛頓郵報》的一篇報道,在江澤民於記者招待會上公開伸出對話與談判的橄欖枝後,達賴方麵隨即作出了積極的反應。達賴喇嘛設在華盛頓的代表姬亞裏在接受電話采訪時說,我表示支持江澤民願意就這一問題進行討論的態度。我願意采取相應的行動以推動問題的解決。他還說,達賴喇嘛願意去中國山西的佛教聖地五台山朝覲,並希望在去五台山途中與江澤民會見。該報稱,由於江澤民的一番話,多年來這是第一次讓人們對西藏的未來看到了一線希望之光。

  這篇報道還指出,“江澤民對於‘六四’這樣的敏感問題也毫不諱言。克林頓也承認任何國家都需要穩定,但認為真正的穩定隻有通過保護個人的自由才能獲得。他還稱讚中國所做出的一些民主改革,包括農村的基層選舉。他還極其坦率地承認美國曆史上曾經有過踐踏人權的情況,說明美國的人權狀況也是曆史地發展的。克林頓雖然稱‘六四’是不同年齡的中國人對於民主的呼喚,這當然不會令中國領導人高興,但他又對記者們表示,在人權方麵開始探討就是進步,不應現在就要求中國做出反應,表現出‘朝前看’的誠意。”

  記者招待會的意義也許不在於中美兩國元首各自所持的觀點的差異,而是在於中國領導人向世界表明,許多曾經被認為是敏感的、或純粹內政的問題都可以討論。持什麽觀點當然重要,但是擁有持不同觀點的權利似乎更為根本。6月29日《香港商報》這樣評論道:美國總統克林頓的中國之旅,使他感受到中國曆史的博大精深,其實他也應該同時體驗到,改革開放之後的中國政府和人民,越來越對自己充滿自信。這次中美元首會麵期間,當局在新聞處理上的開放式做法,也令人們留下深刻印象。

  據路透社的報道,奧爾布賴特說,“克林頓和江澤民之間的私下會晤比星期六的記者招待會還要開誠布公。”奧爾布賴特說,“你們在這次記者招待會上所看到的東西,在他們舉行私下會談討論這些非常棘手的問題時,表現得更加突出。”她說:“通過這些會晤,兩位領導人現在已經開始了對話。他們已經會晤過七次,最初的幾次會晤我沒參加。但是,我可以告訴你們,在最後的三四次會晤中,他們會談的問題的種類、他們討論這些問題的坦率程度、以及他們相互之間的坦誠態度確實是不斷遞增的。”她說,“雙方不僅僅是舉行禮節性的會談……”奧爾布賴特說,“我們同中國人之間不是在所有問題上意見都一致的。他們的社會與我們的社會截然不同。這從會談中可以看得很明顯。我覺得令人感興趣的一點是,雙方並沒有試圖掩飾分歧或者隻進行禮節性討論。”她說:“過去,他們(中國人)曾說這個問題(不同政見問題)是內政……但是,在這次訪問期間進行的一係列會談中,中國人一直在談論這些問題。”

  從和平共處到共創未來

  從1972年中美關係的突破到1997-1998年中美元首互訪之前,中國對中美兩國之間關係的基本方針,用鄧小平的話說是:“和平共處、不搞對抗”。但是自中美兩國此一回合的互訪之後,中美之間的關係也許有了性質上的變化,這就是通過確立兩國間的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攜手共進,共創未來。對兩個社會製度截然不同的國家,特別是在中國的整體國力極其有限的情況下,奉行與美國和平共處的方針是十分明智的。現在,在這樣兩個國家之間,不僅要和平共處,而且要共創未來。這對習慣於被妖魔化了的美國的中國人來說,其意味是十分深長的。

  針對中美之間的戰略性夥伴關係,克林頓在北大的演講中指出:“在你們建設新的中國的時候,美國願意和你們建立一種新的關係。我們希望中國成功、安全和開放,和我們一起為建設一個更加和平與繁榮的世界努力。我知道,在中國和美國都有人質疑,中美兩國發展更密切的關係是否是一件好事。然而,我們都知道,世界轉變的道路以及你們這一代所麵臨的挑戰,都告訴我們兩國,美中兩國攜手合作遠比各自為政要好。”

  7月2日香港《大公報》報道了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對中美關係的最新看法。她說,克林頓總統曆史性的中國之行,在上海觸發迅速而預料不到的改變,把中美關係推入新紀元。她在談到克林頓獲準在中國電視上發表敏感的人權問題講話時說:“我覺得這裏事情發展得非常快速。誰也預料不到……我想這是一次改變。事情以神秘的方式發展。”

  克林頓的外交事務首腦也稱讚這次總統訪問,認為是成功的。這次訪問在美國曾遭到國會議員和人權團體的強烈反對。奧爾布賴特說:“他(克林頓)證明他們都錯了。”她這是指克林頓的批評者們,這些批評者們認為克林頓不應該來中國,或認為克林頓在每感問題上不敢直言。她說,此行標誌了與中國建立正常關係進程中的“第三階段”。美國與中國的關係正常化進程,始於尼克鬆總統1972年對中國的訪問,第二階段是卡特總統1979年決定與中國實現關係正常化。奧爾布賴特說:“我認為,在中美關係上,這次訪問確實是一個突破。”她在談到直播克林頓講話的“重大突破性”的決定時說:“這些是關係變化的一個跡象……因為中國本身在發生變化。”

  中美關係及中國自身急速變革的發展,也許最典型地體現在以下兩個令人詫異卻又無可爭辯的事實之中。

  第一,剛剛卸下計劃經濟包袱的中國,就義無反顧地與美國合作,通過維持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不變來共同擔負起維護市場經濟的世界秩序的重任。這一共同的責任也更加縮短了中國與美國的距離。

  第二,剛剛與美國結束對抗關係的中國,就與美國共同攜手,通過防止核擴散、控製導彈和生化武器技術以及維持朝鮮半島和東南亞的和平來共同擔負起維護建立在現行秩序基礎之上的世界和平的重擔。中國甚至還通過派遣官員監督柬埔寨等地的自由選舉來協助西方和聯合國在第三世界推動自由民主。

  正如克林頓在他對北大學生的演講稿中所寫到的:“然而,我們都知道,世界轉變的道路以及你們這一代所麵臨的挑戰,都告訴我們兩國,美中兩國攜手合作遠比各自為政要好。”我們相信,隨著中美之間越來越多的互信與合作,必然會推動中國社會的進一步變革,使中國朝著更有利於中國人民福祉和世界和平的前景邁進。

  中美兩國元首關於南亞問題的聯合聲明

  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與美國總統克林頓今天就南亞問題發表聯合聲明。聯合聲明全文如下:

  中美兩國元首關於南亞問題的聯合聲明(1998年6月27日,北京)

  導言

  印度、巴基斯坦最近進行的核試驗及由此引發的兩國緊張局勢的升級,引起了中美兩國深切和長久的關注。雙方在維護南亞和平與穩定及全球強有力的防擴散體製方麵有著共同的利益,而這些核試驗將此利益置於危險境地。雙方譴責這些核試驗。雙方同意在安理會五常任理事國和安理會內並與其他國家繼續密切合作,以防止南亞核及導彈競賽升級,加強國際防擴散努力,促進印、巴和解並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兩國分歧。

  防止南亞核及導彈競賽

  6月4日安理會五常任理事國發表的聯合公報,對處理南亞核及導彈競賽威脅製定了明確、全麵的目標和行動綱領。聯合國安理會1172號決議認可了該公報。雙方承諾全力支持聯合公報所確定的措施,再次要求印、巴停止核試驗,立即無條件加入《全麵禁止核試驗條約》,停止核武器化或部署核武器,停止試驗或部署可以運載核武器的導彈,堅定承諾不核武器化,不部署核武器或能夠運載核武器的導彈。

  加強國際防擴散合作

  中美堅定承諾致力於在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為基石的核不擴散領域進行有力和有效的國際合作。雙方將繼續支持國際防核擴散努力,重申我們的目標是促使包括印、巴在內的所有國家加入不作任何修改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沒有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國家不能指望享有與成員國同樣的權利和國際地位。盡管印、巴最近進行了核試驗,根據《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印、巴不享有核武器國家地位。

  雙方重申決心根據《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第六條履行核裁軍方麵的承諾。為此,兩國已經簽署了《全麵禁止核試驗條約》,無意恢複核試驗。

  雙方呼籲立即在1995年同意的談判職權基礎上,由裁軍談判會議談判締結一項多邊的禁止生產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裝置用裂變材料公約。我們敦促印、巴以積極的精神與其他國家一道參加裁軍談判會議的上述談判,以便盡早達成這一公約。

  雙方積極支持國際原子能機構正在實施的加強的保障監督體製,並將迅速采取措施在兩國實施。

  緩和緊張局勢及鼓勵印、巴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兩國分歧

  雙方承諾將盡可能幫助印、巴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包括克什米爾問題在內的困難且長期未決的分歧。我們歡迎印、巴兩國重新恢複對話並鼓勵兩國繼續開展這樣的對話。我們準備在兩國實施建立信任措施方麵提供幫助,並鼓勵兩國在這方麵考慮采取進一步措施。

  中美兩國的責任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