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紅二十五軍入陝始末與鄂豫陝革命根據地的創立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是紅四方麵軍的一支英雄部隊。特別是自1932年11月29日,鄂豫皖省委堅決批判了張國燾的右傾逃跑主義,重建紅二十五軍以來,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為鄂豫皖人民建立了很大的功績。但是,由於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嚴重破壞,第五次反“圍剿”的鬥爭遭到了失敗,紅軍和根據地一天天削弱和縮小了。為了挽救紅軍,為了北上抗日,黨中央決定紅軍進行戰略性大轉移,並逐步離開原有陣地,開始了舉世聞名的萬裏長征。

  紅二十五軍的戰略轉移為鄂豫陝的

  革命鬥爭開辟了新的前景1934年6月,鄂豫皖省委派成仿吾到中央匯報了根據地的工作。當時,他提出要求請中央派軍事幹部到紅軍中做領導工作。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在聽了匯報之後,就決定派程子華立即到那裏去。臨行前,周恩來代表中央和軍委,在接見程子華時指出:根據當前鄂豫皖根據地鬥爭形勢,自紅四方麵軍主力部隊西征以後,敵人占絕對優勢。由於敵人不斷采用住“剿”和追“剿”的手法,對紅軍交替地進行攻擊、堵擊和追擊,致使紅軍不斷傷亡,難以補充,根據地也一天天縮小了。這種情況如果繼續發展下去,紅軍就有被消滅的危險,根據地也就保不住了。為了使紅軍得到發展,減輕鄂豫皖根據地的壓力,堅持鬥爭,保住老根據地,就必須把敵軍的主力引走。因此,中央決定,紅軍主力要作戰略轉移,去建立新根據地。這是一個具有曆史意義的決定。它對紅二十五軍的前程更有著特殊的意義。那麽,如何去建立新的根據地呢?周恩來同誌接著指出:要選擇在敵人力量較為薄弱的地方,我黨在群眾中有較大的影響或是那裏的群眾容易爭取,還要具備便於我軍作戰、防禦的地形,和較豐足的糧食及其他物質條件。從此,紅二十五軍獲得了新生,給鄂豫陝邊區人民,也給陝南人民帶來了新的希望。

  程子華經過幾個月的艱難轉折,終於到達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同年11月11日,省委在花山寨開會,進一步研究了黨中央《關於組織抗日先遣隊的通知》和不久前收到的2月12日的指示信、6月13日的軍事訓令,以及周恩來副主席的指示。黨中央在2月12日的指示信裏,根據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嚴重形勢,曾經指出:省委當前的任務,在於保全我們的活力,保全我們的隊伍,去創造新的蘇區,新的根據地。經過討論,大家一致表示,堅決擁護中央的決定。並且認為,如果不這樣做,鄂豫皖地區的嚴重形勢難以根本改變。我們隻有跳出敵人的合圍圈,立即轉移出去,才能打開一個新的局麵,使紅二十五軍發揮更大的作用。可是,到哪裏去建立新根據地呢?省委經過認真研究,認為向東、向南、向北轉移,都不合適,隻有向西邊,即向鄂豫陝邊區轉移才有發展前途。因為,那裏是山區,又是三個省的邊遠地區和交接處,群眾基礎較好,再加上蔣介石和楊虎城之間分割的矛盾又能被我們充分利用。於是,省委立即決定:紅二十五軍實行戰略轉移,向鄂豫陝邊區進軍,為發展紅軍和創造新的根據地而鬥爭。為了適應這個轉移,省委還決定把鄂豫皖省委改為鄂豫陝省委,決定由黨中央派來的程子華擔任紅二十五軍軍長,徐海東為副軍長,吳煥先為政治委員在此以前,即1932年11月29日重建紅二十五軍時,吳煥先為軍長,王平章為政委。。就這樣,在省委書記徐寶珊同誌原省委書記沈澤民於1933年11月病逝於天台山。此後,省委書記就由徐寶珊代理。的領導下,紅二十五軍決定長征,奔赴鄂豫陝邊區,並先後為陝南陝北的革命鬥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前景。

  紅二十五軍入陝的勝利進軍為迅速建立鄂豫陝革命根據地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當轉移的方向和路線確定之後,紅二十五軍於1934年11月16日,發布了《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出發宣言》在長征轉移中,紅二十五軍對外稱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即從河南省羅山縣殷家灣、何家衝一帶出發,開始了震驚中外的長征。

  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紅二十五軍向西挺進的行動,立即引起了蔣介石的極大震動。為了堵擊和追擊紅二十五軍的西進,蔣介石急忙調動了三十多個團的優勢兵力,妄圖在千裏長征途中殲滅。其陰謀步驟是:第一步在桐柏地區,第二步在獨樹鎮地區,第三步在盧氏城以南入陝必經之隘口。然而,多智多謀、英勇善戰的紅二十五軍,以勝利前進的步伐,徹底粉碎了蔣介石妄圖殲滅紅軍的一個個圈套。在省委的正確領導下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後,即同黨中央失去了聯係。,全軍指戰員奮勇殺敵,首先在羅山縣朱堂店擊退了東北軍一二九師的進攻,接著,又在棗陽七裏衝擊退了四十四師蕭之楚的進攻,全軍轉進到了桐柏山區。紅二十五軍勝利地轉到桐柏之後,蔣介石以為紅軍進入了他們的合擊圈,於是又派敵四十軍和四十四師前來堵擊,另外再派五個“追剿”支隊和東北軍一一五旅進行追擊,企圖前後夾擊一舉殲滅紅軍。麵對這種情況,紅二十五軍立即改變了方向,用急行軍的速度跳出敵人的夾擊圈,一下子就打亂了敵人的部署。蔣介石殲滅我軍的第一步宣告失敗了。接著,全軍在方城以北獨樹鎮與敵一一五旅和騎兵團發生了激戰。這一戰打得非常猛烈,曆時九小時之久(從上午11時打到下午8時),成為紅二十五軍能否完成轉移任務的關鍵性一仗。因此,全軍指戰員迎著嚴寒,冒著敵人密集的彈火,浴血奮戰。在戰鬥危急之時,吳煥先政委高呼:“同誌們,這是我們生死存亡的關頭,決不能退!”他隨即舉起大刀,振臂高喊道:“共產黨員跟我來!”在衝殺激烈的時刻,徐海東副軍長帶領一個團跑步趕到,經過全軍奮戰,終於打敗了敵人殲滅紅軍的第二個部署,勝利進入伏牛山區。在這種情況下,敵十九路軍六十師在盧氏城以南,死死地守衛著朱陽關、五裏川隘口,阻止紅二十五軍入陝,並企圖在入陝的這個必經之口殲滅紅軍。然而,人民的軍隊,在最困難的時刻它總是得到人民的愛護和幫助。紅軍的這一優良傳統,成為紅二十五軍機智巧妙入陝的重要條件。在一個貧苦的商人的幫助下,全軍經過文峪、盧氏城南、黑溝入陝的隱蔽小路,於12月8日越過豫陝交界的鐵鎖關,進入了陝西境內。蔣介石妄圖殲滅紅二十五軍的第三個步驟又宣告破產了!

  敵人總是不甘心失敗的。當紅二十五軍剛剛入陝之後,敵人又調陝軍四十二師兩個團在三要司妄圖圍殲紅軍。結果,被紅軍殲滅了一個營,活捉了營長和四個連長。接著,又在洛南庚家河與敵六十師發生激戰一天(從上午9時一直打到黃昏),經過二十多次的反複衝殺,斃傷敵八百餘人,取得了勝利。這時,敵人妄圖圍殲紅軍的三部曲完全破產了,蔣介石才感到“舒服”了一點。為了進軍陝南,實現戰略轉移,在庚家河戰鬥中,徐海東、程子華都負了重傷。就這樣,經過25天的轉戰,紅二十五軍以2980餘人的兵力,打垮了大於自己二十多倍敵軍的圍攻和進攻,勝利地完成了入陝這段長征任務。於是,全軍利用蔣介石、楊虎城在短期內不能部署好對付我軍的大好時機,迅速開展了創建鄂豫陝革命根據地的工作。

  紅二十五軍入陝後鄂豫陝革命根據地的開創

  陝南是一個具有革命傳統的地區。這裏廣大貧苦農民有著長期反封建反壓迫的鬥爭經驗,兩年前紅四方麵軍、紅三軍都曾路經這個地區進入四川,一年前又有紅二十六軍在這裏戰鬥過。深受封建剝削壓迫之苦的廣大農民群眾,早就熱切地盼望著紅軍的再次到來。紅二十五軍進入陝南後,就受到當地居民的熱烈歡迎和幫助。省委於1934年12月10日開會,認真地研究了如何在鄂豫陝創建新的革命根據地的問題,並且決定在三個省的交界處立足,迅速開展建立根據地的工作。

  為了建立新的根據地,紅二十五軍根據以往的經驗和現實狀況,決定首先用紅軍的力量來摧毀國民黨軍閥在農村的統治基礎,這就是掃除民團武裝和反動政權。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全軍指戰員不顧長途作戰的疲勞,發揚紅軍連續作戰的鬥爭傳統,立即從洛南長途南下湖北的鄖西,然後又返回到陝西的洛南,東進河南的盧氏,再轉進陝西的藍田等地戰鬥。紅軍轉戰所到之處,有力地橫掃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羅網,迅速地擴大了共產黨和紅軍的影響,廣泛地發動和教育了群眾。在這樣的基礎上,省委決定先把根據地建立在陝南的鎮安、山陽、旬陽和湖北的鄖西四縣邊區,初步奠定了創建根據地的基礎。

  在根據地初步建立之後,紅二十五軍積極開展了根據地的各項建設工作。這就是在紅軍堅持戰鬥的同時,派出一部分部隊和幹部,去做地方工作,諸如組織群眾鎮壓土豪惡霸,沒收地主的土地和財產,分配給貧苦農民,動員青壯年農民參加紅軍,建立遊擊隊,建設各級蘇維埃政權等,從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把根據地變成為一個紅軍區域,使廣大人民群眾當家做主,揚眉吐氣。

  正當紅二十五軍在陝南熱火朝天地創建根據地的時候,蔣介石深深地感到事情不妙了。於是,他就在1935年1月下旬,命令河南四十軍一一五旅兩個團進入陝南,又命令湖北均縣四十四師一三○旅進到上津、白河,配合陝軍一二六旅、警備二旅、警衛團對紅二十五軍進行第一次“圍剿”。既來之,則戰之。於是,紅軍以運動戰結合群眾遊擊戰爭,在鎮安一舉殲滅敵一二六旅三個多營,開辟了藍田、商縣、山陽、鎮安、柞水五縣的邊境工作。接著,於2月初紅軍又南下攻克寧陝、佛坪,粉碎尾追我軍的警備二旅,消滅五個營,斃傷敵二百餘名,俘團長以下四百餘名,又開辟了華陽地區。這時,紅軍幫助群眾首先在華陽街商家壩、吊壩河、高家坪、紅石窯、瓦子溝、小華陽建立起七個鄉蘇維埃政權,蘇區麵積1205平方公裏,戶數1382戶,人口4917人。鄭直清、薛朗夫被選為華陽蘇區蘇維埃主席、副主席。同時,還幫助群眾組織起了華陽遊擊隊,紅二十五軍派魏文建任華陽遊擊隊第一任隊長紅二十五軍為鞏固和擴大華陽革命根據地,以後另派了遊擊隊長,魏文建改任為副隊長。。3月,紅軍東返葛牌鎮,全殲追擊我軍的陝軍警備三旅,俘敵旅長張漢民。接著,紅軍又乘勝前進,攻克洛南,進至商縣,又開辟了洛南、商縣以東地區。這樣,幾塊遊擊根據地就連成一片,從而最後建成了鄂豫陝革命根據地。至此,蔣介石部署的對紅二十五軍和鄂豫陝革命根據地進行的第一次“圍剿”宣告失敗了。

  但是,蔣介石還是不甘心。同年4月間,他又調動鄂豫皖邊的東北軍六十七軍三個師,以及鄭州九十五師進到陝西,會同四十軍、四十四師、陝軍一部,約計32個至34個團,以大於紅軍15倍以上的兵力,對紅二十五軍和鄂豫陝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二次“圍剿”,並且限令要在五、六、七這三個月內全殲紅軍。然而,敵人總是愚蠢的,他們的陰謀詭計又一次落空了。紅二十五軍出色地運用了毛澤東反“圍剿”的戰略指導思想,決定對敵采取先拖後打的辦法。

  先打亂敵人的進攻部署以疲勞敵人,加之空舍清野以困餓敵人,然後以運動戰和遊擊戰相結合,各個擊破和殲滅敵人。這樣,正當敵人從四路分進合擊、接近紅軍時,紅軍於當晚以急行軍速度,由南向北進入商縣、洛南,斃傷敵二百餘名,這就調動了敵軍立即改變南下進犯的部署。接著,紅軍又出敵不意,大踏步地轉向東南,打下富水關,占領青山街,俘敵官兵170餘人,又把敵人調動到外線去了。此時,紅軍又遠途襲取了河南的荊紫關,殲守敵一個多連,活捉軍需長,繳獲大量物資,補充了紅軍,提高了全軍的戰鬥情緒。就這樣,紅軍完全打亂了敵軍的部署,達到了拖疲敵人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紅軍又快速轉向商南,誘敵於根據地之中部。全軍在遊擊師的有力配合下,打了袁家溝口一仗,全殲敵警備一旅,斃傷敵三百餘名,俘敵旅長唐嗣桐及官兵1400餘名。經過這一戰役,蔣介石吹噓的在三個月內全殲紅二十五軍的計劃徹底破產了,對鄂豫陝革命根據地進行的第二次“圍剿”到此又宣告失敗。正當紅軍、遊擊師和人民群眾勝利地粉碎敵軍第二次“圍剿”之時,省委書記徐寶珊病逝於龍駒寨(今丹鳳縣),為開創鄂豫陝革命根據地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接著,由吳煥先繼任省委書記,領導全軍又繼續戰鬥。

  隨著紅二十五軍兩次反“圍剿”的勝利,鄂豫陝革命根據地迅速地鞏固和發展起來了。僅僅五個月,就先後建立了黨的鄂陝、豫陝兩個特委,五個縣的工委,以及數十個鄉的蘇維埃政權和兩個縣級蘇維埃政權,鄂陝六個遊擊師,豫陝四個遊擊大隊和華陽地區兩個遊擊隊,組成5000多名遊擊大軍。陝南革命青年有400多人積極參軍,壯大了紅軍隊伍。從此,革命的紅旗重新在鄂豫陝地區根據陝南七十四師政委李隆貴1936年2月16日寫給中央的報告中說:“二十五軍在陝南創建三小塊蘇區,山陽一處,湖北鄖西一處,商南至洛南一處。”高高飄揚,極大地鼓舞著鄂豫陝人民的革命鬥爭。此時,敵人也不得不從山陽發出通訊承認:“自徐海東股匪由鄂豫西竄後,該匪狡詐異常、……派其重要分子、加入各縣土匪內、大肆活動、因之地方殘匪、日益時張、擾亂治安、企圖一逞”見1935年7月13日《新秦日報》。。由此可見,紅二十五軍勝利入陝後,在鄂豫陝革命鬥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可是,在極其複雜的鬥爭麵前,紅二十五軍的領導在和陝西省委、陝南特委失掉聯係的情況下,卻誤殺了在陝軍搞地下工作的國民三十八軍警備三旅旅長、我地下黨員張漢民和其他地下革命同誌二十餘人。這是一個沉痛的教訓。

  紅二十五軍入陝後實現了主力

  紅軍與陝北紅軍的第一次會合自從1932年10月29日重建以來,紅二十五軍就是中國工農紅軍中一支戰鬥力很強的主力紅軍。經過千裏戰略轉移和在鄂豫陝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實踐,更加顯示了這支主力紅軍的威力。紅二十五軍作為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創建了鄂豫陝革命根據地,完成了入陝的戰略轉移,就整個長征來說,第二先遣隊也隻是完成了一半任務。由於省委和紅二十五軍一直未能同黨中央取得聯係,紅軍所到之處,都在急切地打聽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麵軍北上的消息。

  1935年7月中旬,紅二十五軍率領一個遊擊師,從楊家斜出發,出擊終南山以北的引駕回、子午鎮、秦渡鎮,前鋒已經到達西安以南20裏之韋曲、杜曲,威逼西安。這就大大地震動了西安敵巢,擴大了紅軍的影響。當紅二十五軍在長安縣子午鎮時,意外高興地看到了鄂豫皖省委交通員石健民同誌送來的一份《大公報》。始知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麵軍在川西會師了,並且已經向青、甘邊北上了!消息一經傳開,全軍極為振奮。7月15日,省委在長安縣豐峪口召開了會議,確定紅二十五軍的行動方針是:立即西征北上,牽製敵人,迎接中央,迎接一、四方麵軍,並以新的勝利迎接黨中央和紅軍主力到達陝北。同時決定,留下部分紅軍在鄭位三、陳先瑞同誌領導下,繼續堅持鄂豫陝革命根據地的鬥爭,配合主力紅軍北上。

  紅二十五軍在子午鎮等地,經過一天的休整和補充之後,於7月16日出發,經戶縣、周至、虢鎮、新口子、佛坪、西江口、留壩西,向甘肅挺進。當時,陰險狡猾的蔣介石在發現紅二十五軍西進的行動之後,連發電令,企圖阻擊入甘。不僅如此,蔣介石為了分別圍殲紅軍,不讓紅二十五軍與北上抗日的紅軍主力會合,甚至發出了暫時不顧紅軍主力,而“先以優勢兵力迅速解決”紅二十五軍的命令。這就曆史地決定了紅二十五軍要牽製和調動大量敵軍,以減輕紅軍主力北上的重任。蔣介石如此重視紅二十五軍,這也正說明了這支紅軍革命素質之高,作戰能力之強。就這樣,紅二十五軍經過多次地與敵軍激戰,在53天之內,又完成了從子午鎮到陝北的這段長征,在甘肅涇川戰役中,為了破壞敵人的後方,牽製和調動敵軍,以配合紅軍主力北上,省委書記、全軍敬愛的政委吳煥先又英勇犧牲了。他的犧牲是具有重大意義的。1935年9月7日,紅二十五軍勝利地進入到陝甘革命根據地保安(誌丹)縣的豹子川。9月9日,又進到永寧山,和陝北黨組織取得了聯係。9月18日,紅二十五軍在永平鎮與陝北紅二十六軍、二十七軍首先勝利會師了。這就宣告了蔣介石圍、追、堵、截、殲紅二十五軍的計劃徹底破產了!

  陝北紅軍和人民對紅二十五軍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劉誌丹尤其高興,他大力動員群眾熱情接待自己的戰友和同誌。並在永平鎮舉行了黨政軍民歡迎大會。劉誌丹和徐海東1935年9月7日,省委在豹子川開會,確定由徐海東任軍長,程子華任政委。先後在大會上講了話。徐海東在講話中,代表紅二十五軍全體指戰員,對陝北黨組織、紅軍和人民的熱烈歡迎,表示了衷心感謝。

  經過長征,紅二十五軍不但沒有被殲滅被削弱,而且打出了軍威,在戰鬥中不斷地發展壯大了。全軍由轉移時的2980餘人擴大到4000餘人,這就極大地增強了陝北紅軍的力量。會師後,合編為紅十五軍團,徐海東任軍團長,劉誌丹任副軍團長根據中共陝西省誌丹縣委員會、誌丹縣革命委員會寫的《忠心耿耿為黨為國——懷念劉誌丹同誌》一文中所說,劉誌丹除任副軍團長外,還兼任參謀長的職務。詳見1977年8月4日《解放軍報》,程子華任政治委員。紅二十五軍長征到達陝北之時,正值蔣介石對陝甘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三次“圍剿”之日蔣介石對陝甘革命根據地進行的第三次“圍剿”,是從1935年7月開始的。。因此,紅二十五軍在合編為紅十五軍團後,立即投入了保衛全國革命中心的戰鬥。在延安以南的勞山戰役中,一舉殲滅了東北軍一一○師兩個團和師直全部,擊斃敵師長何立中、參謀長裴煥采。勞山戰鬥剛一結束,劉誌丹就被王明路線的推行者逮捕了。紅十五軍團在徐海東、程子華的領導下,又在甘泉以南榆林橋殲滅守敵一○七師四個營,生俘團長高福源。紅十五軍團以勞山、榆林橋戰鬥的勝利,有力打退了敵人的“圍剿”,迎接了黨中央和紅軍主力的到來。

  毛澤東率領的中央工農紅軍,於1933年10月下旬在甘泉下寺灣一帶,同紅十五軍團勝利會師了。毛主席親自來到軍團部,接見了徐海東、程子華等,並給了親切的勉勵和寶貴的指示。這使全軍振奮,人人歡欣鼓舞。接著,紅十五軍團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和中央紅軍並肩戰鬥,進行了著名的直羅鎮戰役。戰前,當紅一、三軍團和紅十五軍團集結待命的時刻,紅十五軍團的指戰員們為了表示自己的決心,興奮地大聲高呼:“在戰鬥中向中央紅軍學習!”“以戰鬥勝利歡迎毛主席!”戰鬥的命令一經下達,紅軍個個像猛虎一樣衝殺。中央紅軍從北向南,紅十五軍團從南向北,一舉占領了直羅鎮周圍的山嶺,把敵人迅速地夾擊在一條小川裏。在毛主席和周副主席的指揮下,經過不到兩個小時的激戰,殲敵一○九師全部和一○六師一個團,活捉了師長牛元峰。就這樣,紅軍徹底粉碎了蔣介石向陝甘革命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紅二十五軍入陝轉戰的重大曆史意義

  紅二十五軍入陝轉戰的全部戰鬥曆程和政治影響具有重大的曆史意義。

  在黨中央的領導下,根據中央2月12日的指示信與6月13日、7月29日的軍事訓令和周恩來對鄂豫皖根據地革命形勢作出的科學分析和重要指示以及省委和紅二十五軍全體指戰員的卓越實踐,雄辯地為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征中反對消極、被動、單純防禦的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和在主動靈活地打運動戰兩個方麵,樹立了一個光輝的範例。黨中央和周恩來對鄂豫皖省委所作的戰略指導思想,正是和毛澤東曆次反“圍剿”偉大戰略思想相一致的。所以,紅二十五軍入陝的勝利,就是反“圍剿”的勝利,就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路線反對王明錯誤路線的一個重大勝利。這在我黨我軍兩條路線鬥爭史上都是具有非常重要意義的。

  紅二十五軍在鄂豫陝省委的正確領導下,為了實現黨的北上抗日這個全局性的政治目標,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以高度的無產階級覺悟和英勇無畏的自我犧牲精神,克服重重艱難險阻,主動尋敵作戰,牽製了敵人的大量兵力,破壞了敵人的後方,不僅有力地配合了主力紅軍的北上,而且為迎接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兩傳了勝利捷報。紅二十五軍出色地完成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曆史重任,不愧為紅軍長征到達陝北的開路先鋒,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紅二十五軍的革命先烈和指戰員們永遠受到中國人民、特別是鄂豫陝人民的尊敬和懷念。

  紅二十五軍勝利入陝,更加有力地推動和促進了陝南陝北革命鬥爭的蓬勃開展。紅二十五軍不僅創建了鄂豫陝革命根據地,大大鼓舞了鄂豫陝人民,特別是陝南人民的革命鬥爭。而且,更有意義的是出師終南山以北,大大震驚了西安敵巢,有力地擴大了共產黨和紅軍在人們心目中的影響。紅二十五軍西征北上後,又和陝北紅軍勝利地進行了勞山。榆林橋戰役,極大地鼓舞了陝北人民的革命鬥誌。留在陝南的紅二十五軍第七十四師,在陝南特委書記鄭位三和師長陳先瑞的領導下,艱苦奮戰,粉碎了敵人四次大的進攻,至1936年底,先後殲敵2000多名,七十四師從300多人發展壯大到2000多人,堅守住了這塊革命根據地。

  不僅如此,當黨中央、毛主席率領紅軍剛出陝西,七十四師就在東邊大鬧華山,先後牽製了敵人十個多團的兵力,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紅軍勝利北上。當時曾受到偉大領袖毛主席的高度讚揚:你們搞得很好,紅軍一出陝西,你們就鬧華山,配合得很好,配合得不壞。這種遙相呼應、南北作戰、東西配合、步調一致的軍事行動,表現了我軍團結戰鬥、共同對敵、奪取革命勝利的光榮傳統。

  曆史總是在曲折中前進,革命的潮流是阻擋不住的。西安事變後,隨著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1937年1月,由紅二十五軍和陝北紅軍合編的紅十五軍團南下時,在陝南的商縣又和七十四師會師了。戰友重逢,倍感親切。8月,七十四師離開陝南,又乘勝前進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入陝的整個曆史,就到此勝利結束了。

  寫於1980年春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