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八節 怎樣準確評價基金的表現?

  “為什麽大盤指數在飛漲,我的基金淨值卻原地踏步呢?”麵對2006年下半年熱火朝天的行情,買了中小板ETF的小楊怨聲載道。“這基金怎麽就是扶不起的阿鬥呀!”

  楊老伯就比小楊心情愉快,他買的一隻股票基金跟著股指坐上攀升的雲梯,每天淨值以近1%的速度增長,心裏樂開了花。

  “你看,還是我買的基金好多了。”

  真是如此嗎?

  這裏向大家推薦幾套準確評價基金表現的重要心法,投資者可以運用這些方法對持有基金進行客觀評價。

  (1)心法之“道不同不相為謀”。

  水果和麵包是沒有可比性的。最簡單的情況是,至少股票型基金、平衡型基金、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之間不能簡單橫向比較,否則牛市中,你永遠都會為債券基金和貨幣基金表現遲鈍而火氣衝天。

  即便都是水果,拿蘋果和梨也不好作比較。因為基金投資目標和範圍的限定不同,很大程度會決定基金在一段時間的表現。

  特定性很強的還有行業基金。其投資範圍限定在某些行業中,這對於投資者的意義在於,當你看好某個行業,但是沒有時間和精力去仔細研究這個行業內的具體公司時,那就可以直接購買行業基金。不過嚴格來講,A股市場的行業基金還是給它所投資的“行業”劃了一個不算很小的圈子。不像美國非常細分,可以有稀有金屬基金、日用消費品基金等。

  一般來說大家都是通過曆史業績來尋找一些好基金的痕跡,但對於上述特定投資的基金就行不通了。因為市場輪動的特點,說不定過往表現不好的基金在你投資之後就時來運轉。

  (2)心法之“不要僅僅拿大盤表現作參照”。

  事實上,一個基金做得好不好,更多要看它打敗比較基準的能力,而不是僅僅拿大盤作參照。

  對於很多人來說,接受業績比較基準,從而接受基金業績的相對表現,是一件挺困難的事。當你買的基金跌破麵值,甚至滑落到0.9元以下的時候,基金報告裏卻偏說該基金“跑贏了比較基準,戰勝了市場”,是不是讓人感到酸溜溜的?“比較基準”是用來評價投資組合回報的指標。如果你買的基金是以上證指數作為比較基準的話,投資運作一段時間後,將基金實際回報和上證指數的漲幅作比較,可以評估基金管理人的表現。當然也有很多基金會采用一些我們非常陌生的指數作為參照,比如新華富時中國A600指數、中信300指數等等。

  通過業績比較基準更能方便投資者為一隻基金準確定位。比如申萬巴黎強化配置基金,雖然被劃分到平衡型基金當中,但是它的策略是絕對回報,所以比較基準是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這一條,其實已經表明它的風險回報都會跟保本基金差不多,隻適合風險偏好很低的投資者,把它跟一般的平衡型基金比較就會有問題。

  (3)心法之“對隻做短跑冠軍者,敬而遠之”。

  關注基金過去的表現沒有問題,但是如果考察業績的時間短到隻有半年或者幾個月,這樣的評價就會失去公允。這在彼得·林奇彼得·林奇是美國最大投資基金麥哲倫基金經理。他從1977年管理麥哲倫基金以來,到1990年麥哲倫基金的價格提高了20多倍,資產由最初的2000萬美元劇增為90億美元,其曾被美國《時代》周刊譽為第一理財家。看來,根據排行榜上最近一年或最近半年表現最好的基金來投資,“特別愚蠢”,因為這些基金的管理人,通常將大部分資金冒險投資於一種行業或一種熱門類型的公司,並且取得了成功。而在下一年度,若這個基金管理人不是那麽幸運,則可能會排到排行榜的最後。

  這實際上告訴我們一個不爭的事實,即基金業中的短跑冠軍未必是長跑冠軍。尤其是那些隻能做短跑冠軍者,長期下來的表現卻排在很後麵,這就說明其淨值的上下起伏非常大,對於這樣的“冠軍”,還是不要投資為好。

  投資者評價一隻基金,關鍵還是要看它業績表現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基金專家建議大家把評價一隻基金表現的時間周期盡可能拉長到三年以上。

  (4)心法之“它的風險你應該看得到”。

  基金比較不能光看收益,還必須將基金的回報率與風險程度進行綜合考察。對於那些在震蕩行情中天天都有錢賺的基金,很可能基金管理人喜歡短線交易,投資者在享受淨值上漲時也要認識到它的風險。

  有些風險是看得到的,比如市場的係統性風險、基金經理過往運作水平參差不齊等。但有些風險,比如基金偏離了合同規定的投資範圍;ST股票或者*ST股票有時也會進入基金經理的重倉中;淨值波動很大,顯示基金管理人喜歡追逐熱點……這些我們難以把握的風險最好是遠離。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7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8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9少年不知愁
10少年不知苦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