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股市逐漸走高,投資者因不知何時進入而彷徨;各大賣場打折行動你方唱罷我登場,又讓消費者眼花繚亂不知如何選擇。其實,投資和消費一樣,投資領域和消費市場都有著相對的最佳進入時點,關鍵在於如何去抓住這個點。如果能把握好這些時間點,人們的理財可以事半功倍。中國的投資者向來有“機會主義”的傳統,在基金投資上也常有膽大不理智之舉,如何規避這些問題,是接下來要講的內容。
(1)在基金淨值走低時“逢低加倉”。
當持有的基金淨值下跌時,有的基民會覺得價格越跌則越便宜,應該買更多,這其實套用了股票投資中的“攤薄成本”的概念。殊不知“攤薄成本”對投資決策而言並不是一個有用的概念,反而是個容易誤導的觀念。投資基金時買進價格的高低不是重點,基金未來淨值與買入時淨值的差(也就是潛在獲利)才是關鍵。如果淨值不能回到最先買入時的淨值以上,“逢低加倉”很可能會使投資人虧損更多。
所以關鍵還是要分析該隻基金的增值潛力。每一次在決定是否加倉該隻基金的時候,都要基於當時的各種機會比較後再作決定,換句話說,這是一個單獨的投資決策。如果認為風險愈來愈高,應該“認賠賣出”;如果認為風險愈來愈低,則應該“逢低加倉”。“逢低加倉”的正確理由並不是想要“攤薄成本”,而是淨值下跌後可以使加倉買進部分有更大的潛在投資報酬。
(2)追逐市場熱點,頻繁轉換投資品種。
2006年,A股市場漲幅居全球之冠,偏股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也逾100%,引得許多從未涉足股市的投資人義無反顧地成為“基民”。但2007年以來,市場熱點轉換頻繁,特別是春節後小盤低價股成為行情的主流,股價翻番的股票中大多數是消息股,借助各種誘人的題材,如借殼、重組或者拿到了一個天大的訂單,從而帶來了驚人的升幅,在這樣的市況下,以基金為代表的價值投資者收益卻不如人意,2007年一季度,僅有14家基金跑贏滬深300指數。於是許多基民們又迫不及待地贖回基金,轉而自己“操刀上陣”。
其實,對於基金投資人來說,“趁火打劫”的投資心理是投資者獲取長期回報的天敵。投資者往往認為短期回報最大化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往往忽略了多數基金持續脫離平均回報率趨勢是極其困難的一件事情,而且頻繁的申購贖回往往導致昂貴的交易成本,這將嚴重地侵蝕投資者的長期利潤。
基金是一種適合長期投資的品種,任何“趁火打劫”的機會主義做法都可能隻是弄巧成拙。長期來看,多數基金僅僅能夠獲取市場平均收益,因此,超越市場平均回報率的主要辦法,隻能來自於兩方麵:一是認準那些管理能力強的基金或基金公司,集中投資,長期持有;二是盡最大可能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持有期限,從而排除所有市場中短期波動和交易成本帶來的負麵影響,最大可能地提高收益率水平。
(3)指數、淨值“雙低”買基金。
一般情況下,根據宏觀經濟的景氣周期變動,來判斷投資基金的時點是個不錯的辦法,投資人可關注每月10~15日間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宏觀經濟指標,如GDP成長、消費物價指數變動、工業增加值成長、貨幣投放等指標。根據這些可以大致判斷目前經濟位於景氣循環的位置,並據此選擇基金。
通常來說,在國家經濟增速下降時,應該適當提高債券類基金投資比重及購買新基金,因為新基金可以根據市況向下逐漸建倉。若經濟增速開始上調,則應加重偏股型基金比重,並關注老基金,因為其早已完成建倉,建倉成本也會較低。
對一些沒有專業背景的投資人而言,若判斷宏觀經濟的景氣位頗有難度,則該采用另一些簡單的辦法,比如基金募集熱度。當開放式基金募集數量一路飆升,反映當下股市有過熱的嫌疑;而當基金進入平淡期,募集困難時,反而會為投資人提供很好的回報機會。因為在此時募集的基金,建倉成本普遍較低,有較大機會獲利。
近階段股市火爆,指數一路上揚,許多基金投資者都把眼光投向了偏股型基金。而在指數已經高位運行的背景下,如何選擇該類基金的買點呢?
基金專家建議,因為基金淨值和股市大盤的變動有很大的關係,所以現階段投資者可以選擇一個大盤指數相對較低、同時該基金淨值較低的時候買入。
另外,由於基金淨值是當天股市結束後好幾個小時才能在公司網站上公布,所以在申購基金時投資者並不知道該日淨值到底是多少,怎樣能提前知道該基金的淨值呢?
投資者可以去基金公司的網站閱讀該基金的最新公告,並記錄前10名重倉股票,然後在下午即將收盤之前查看這10隻股票的漲幅。若多數飄紅,說明該基金今日淨值會高於昨天淨值,反之淨值將下跌(當然也要比較漲幅和跌幅的大小)。
股票型基金的持股數目一般都多於10隻,因此該基金持有的其他股票的漲跌,投資者可以簡單借助當日的大盤指數來判定,由此來進一步確認基金淨值的變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