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投資者在選擇基金時,是衝著明星基金經理去的。不少基金公司在做宣傳的時候,也喜歡拿明星基金經理作招牌。問題是,眼下基金經理跳槽風盛行,很多基金經理在一個公司做上一兩年就會離開。有的是跳到別的基金公司去了,有的是跳到私募基金去了。
明星基金經理走了怎麽辦?很多基民都有這樣的困惑。
此時,投資者有必要觀察基金的投資理念、投資風格是否會出現較大變化?基金能否在人事變動中實現平穩過渡?基金的業績是否會在這一過程中受到較大影響?具體從以下方麵去思考:
(1)如何評估明星基金經理的含金量。
2006年的大牛市,造就了一批淨值增長率超過150%的基金,也造就了一批明星基金經理。不過,就像業內人士所說的,2006年那種市場環境,普通股民也可能賺到150%,牛市賺錢是應該的,而熊市才是考驗投資能力的時候,熊市也能賺錢才能顯出基金經理本事。
因此,看待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一定要從更長的周期去考察,而不能隻看過去一年的成績。
(2)正確分析明星基金經理對基金業績的貢獻。
基金經理對於一隻基金的重要性可能並不像投資者想象的那麽高。不少基金管理公司在投資過程中會遵循這樣的規則:經過研究員對上市公司的篩選,合格的股票進入公司的備選股票池,基金經理隻能挑選股票池中的股票投資;同時,公司的投資決策委員會決定大的行業配置方向,比如認為金融板塊是下階段的熱點,可能就會對其進行超額配置,基金經理必須執行投委會決定的大的配置方向;在這樣的前提下,公司允許基金經理根據個人的投資風格和投資偏好,對具體的行業和股票多配置或少配置幾個點,不同的公司基金經理的自由度可能會有所不同。因此,假設一隻基金2006年收益率有160%,其中110%可能是因為大盤上漲帶來的,35%來自於整個投研團隊的貢獻,剩下的15%才是基金經理個人的貢獻。
這也就是反複強調的選好公司重於選好經理的原因。對於部分綜合實力不強的公司來說,如果對明星基金經理的依賴較重,一旦他離開,業績也許會受到影響。
(3)明星基金經理走後,應把觀察的重點放在基金的風格是否會發生變動上。
對於一家好公司來說,個別基金經理走了應該對基金業績影響不會太大。但是,隨著基金經理的更換,新的基金經理會把他的個人風格帶來,從而影響到基金投資風格的變動。比如,有的基金經理可能交易更加頻繁,對市場熱點的追逐更快,或者更傾向於集中持股,重倉出擊;這樣可能會使基金的波動性加大。投資者此時就要考慮,這隻基金是否還是當初那隻適合自己的風險收益需求的基金,並決定是走是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