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術語蒙太奇
法文montage的音譯,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電影創作的主要敘述手段和表現手段之一。電影將一係列在不同地點,從不同距離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攝的鏡頭排列組合起來,敘述情節,刻畫人物。但當不同的鏡頭組接在一起時,往往又會產生各個鏡頭單獨存在時所不具有的含義。例如卓別林把工人群眾進廠門的鏡頭,與被驅趕的羊群的鏡頭組接在一起;普多夫金把春天冰河融化的鏡頭,與工人示威遊行的鏡頭組接在一起,使原來的鏡頭表現出新的含義。愛森斯坦認為,將對列鏡頭組接在一起時,其效果“不是兩數之和,而是兩數之積”。憑借蒙太奇的作用,電影享有時空的極大自由,甚至可以構成與實際生活中的時間空間並不一致的電影時間和電影空間。蒙太奇可以產生演員動作和攝影機動作之外的第三種動作,從而影響影片的節奏。早在電影問世不久,美國導演,特別是格裏菲斯,就注意到了電影蒙太奇的作用。後來的蘇聯導演庫裏肖夫、愛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相繼探討並總結了蒙太奇的規律與理論,他們的有關著作對電影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蒙太奇原指影像與影像之間的關係而言,有聲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現之後,在影像與聲音(人聲、音響、音樂),聲音與聲音,色彩與色彩,光影與光影之間,蒙太奇的運用又有了更加廣闊的天地。蒙太奇的名目眾多,迄今尚無明確的文法規範和分類,但電影界一般傾向分為敘事的、抒情的和理性的(包括象征的、對比的和隱喻的)三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讚(Andrew Bazin,1918——1958)對蒙太奇的作用提出異議,認為蒙太奇是把導演的觀點強加於觀眾,限製了影片的多義性,主張運用景深鏡頭和場麵調度連續拍攝的長鏡頭攝製影片,認為這樣才能保持劇情空間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時間流程。但是蒙太奇的作用是無法否定的,電影藝術家們始終兼用蒙太奇和長鏡頭的方法從事電影創作。也有人認為長鏡頭實際上是利用攝影機動作和演員的調度,改變鏡頭的範圍和內容,並稱之為“內部蒙太奇”。
中國文學之最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孫子兵法》是我國第一部軍事著作。
《國語》是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孔雀東南飛》是我國第一部長篇敘事詩。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斷代體史書。
《別錄》漢代劉向撰寫,是我國第一部目錄學著作。
《六一詩話》是我國古代文學批語的第一部詩話。
《世說新語》是我國第一部筆記小說集。
《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字典。
《爾雅》是我國第一部詞典。
《馬氏文通》是我國第一部語法書。
《修辭學發凡》是我國第一部較係統的修辭書。
《文心雕龍》是我國係統的古代文學理論著作。
《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曆史演義小說。
《水滸傳》是我國第一部描寫農民戰爭的白話小說。
《明儒學案》是我國第一部學術史。
《狂人日記》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話小說。
《女神》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新詩集。
世界十大文豪
(1)古希臘詩人荷馬。
(2)意大利詩人但丁。
(3)德國詩人、劇作家、思想家歌德。
(4)英國積極浪漫主義詩人拜倫。
(5)英國文藝複興時期戲劇家、詩人莎士比亞。
(6)法國著名作家雨果。
(7)印度作家、詩人和社會活動家泰戈爾。
(8)俄國文學巨匠列夫·托爾斯泰。
(9)蘇聯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人高爾基。
(10)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魯迅。
世界十大悲劇
《普羅米修斯》(古希臘·埃斯庫羅斯)
《俄狄浦斯王》(古希臘·索福克勒斯)
《美狄亞》(古希臘·歐裏比德斯)
《奧賽羅》(英國·莎士比亞)
《萬尼亞舅舅》(俄國·契訶夫)
《大雷雨》(俄國·奧斯特洛夫斯基)
《陰謀與愛情》(德國·席勒)
《哀格蒙特》(德國·歌德)
《安德洛瑪刻》(法國·拉辛)
《熙德》(法國·高乃依)
莫高窟的主要內容
敦煌莫高窟坐落在我國甘肅省河西走廊沙漠中,是我國珍貴的民族曆史遺產,而且是世界藝術畫廊中的瑰寶。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把它定為全人類著名文化曆史遺跡。
公元3世紀左右,莫高窟的造像藝術工程已經開始,目的在於塑造佛像,傳布佛法。經過了1000多年,曆經了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等朝代,這一工程總共開鑿了近500個洞窟,塑造了2000多尊佛像,繪製成功了4500多平方米的壁畫。如果以一米的高度展開這些壁畫,長度可達45千米。
莫高窟的壁畫刻的主要是佛經故事和佛祖釋迦牟尼一生的故事,許多佛、菩薩、金剛、力士的造像也是栩栩如生、絢麗奪目。整個壁畫氣勢宏大,色彩、形象、造型的表現也達到了極致。尤其是那些身披彩色飄帶,以五彩花瓣向人間播散幸福、象征著自由快樂的天神飛天,更是敦煌壁畫的獨特景象。
此外,裏麵許多造型別致、線條優美的彩塑佛像,大批宗教、社會、曆史、地理、科技和文學藝術方麵的珍貴典籍和作品都具有極大的曆史研究價值和藝術價值。
我國第一部字典
《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字典,是東漢人許慎寫的。
《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典。全書共分540個部首,把部首相同的字排列在一起。每個詞下麵先解釋含義,再分析字形,最後辨別讀音。全書一共收錄了9553個字。在解釋字義的時候,涉及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鳥獸、昆蟲、雜物、製度、禮儀、世間人事等各個方麵的內容。
《說文解字》成書後,從三國就開始有人研究它,陸續有人為這本書作注。研究《說文解字》成了一門專門學問。
《四庫全書》
清朝乾隆皇帝覺得我國古代的各種書籍實在太多了,又很零散,閱讀起來非常不方便。而且藏在民間的成千上萬書籍,有很多不利於清朝統治的內容,於是決定集中全國的藏書,編纂一部規模空前巨大的叢書,這樣不僅可以整理零散的書籍,而且還可以對民間藏書統統審查一下。所以就派紀曉嵐等大臣收集古代所有的書籍,並且對每冊圖書進行認真審查,把對清朝統治不利的內容或書籍都刪掉或銷毀,然後分為經、史、子、集四類抄錄下來,修成《四庫全書》。
這部書收集了我國古代3500種書籍有7.9萬多卷,包括的內容很多,所以說《四庫全書》是我國古代的一部百科全書。
《大藏經》
《大藏經》是佛教典籍的叢書,又名《一切經》、《契經》、《藏經》或《三藏》。內容包括經、律、論三藏。“經”包括釋迦牟尼在世時的說教以及後來增入的少數佛教徒——阿羅漢或菩薩的說教在內;“律”包括釋迦牟尼為信徒製定的必須遵守的儀軌規則;“論”包括關於佛教教理的闡述或解釋。釋迦牟尼涅槃不久,弟子們為保存他的說教,統一信徒的見解和認識,通過會議方式的結集,形成一致公認的經、律、論內容。其後又增加了有關經、律、論的注釋和疏解等“藏外典籍”,成為卷帙浩繁的四大部類。原始佛教分裂以後,各大派別大多按照自己的觀點編有本派的藏經,但隻有上座部的三藏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其他部派的典籍除了在漢文譯本中保存一部分外,基本上都已散佚。早期的梵文經典隻剩下少數零散貝葉本或紙寫本至今尚存,全部三藏已難窺全貌。現存的《大藏經》按文字的不同可分為漢文、藏文、蒙文、滿文、西夏文、日文和巴利語係等七種係統。此外還有過契丹文《大藏經》的刻造,但尚未發現傳世的刻本。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是由清王朝召集張玉書、陳廷敬等眾多學者集體編纂,依據明代梅膺祚《字匯》和張自烈《正字通》兩書加以增訂,成書於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它是《說文》係字書的集大成之作。該書分12集,用子醜寅卯等12地支標名,每一集又分上、中、下三卷。收字以“不悖古法,亦複便於楷書”為原則,共收47035個字,按214個部首的順序排列。正文之外,還有集中收錄冷僻字的“補遺”和“備考”兩卷。各字的注釋羅列《唐韻》、《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等諸多韻書的反切,並對同音切語加以歸並,附以直音。釋義則先注本音本義,後注異音異義,引申、通假。各義項的書證或依時代先後排序,或由經、史而諸子百家。注末還時有考辨,收有音無義或音義全無之字。字之古體列於字頭之下,重文、別體、俗書、訛字等列於注後。《康熙字典》吸收了曆代字書編纂的有益經驗,又集中了傳統字書編纂中規模最大的30人編寫隊伍,加上是禦敕纂修,問世後影響巨大。其文字音義書證廣為引用,其體例成為以後字典的藍本。清代漢學大家王引之曾讚其“體例精密,考證賅洽,誠字學之淵藪,藝苑之津梁也。其引據諸書,搜羅繁富,自經史諸子以及曆代詩人、文士之所述,莫不旁搜博證,各有依據”(《康熙字典考證·奏》)。《四庫全書總目》也稱其“去取得中,權衡盡善”;“六書之淵海,七音之準繩”。《康熙字典》也有不少疏誤,如書名、篇名之誤,引文之誤,引書錯亂,刪節失當,斷句有誤及字形訛錯等。現代出版的《康熙字典》均附有王引之的《康熙字典考證》。在其中王引之指出原書在引用書證方麵的錯誤2580多處。盡管如此,《康熙字典》仍代表了《說文》係字書的最高水平。現代版《康熙字典》將舊版《康熙字典》最難查的補遺和備考依現代文字規範並入正篇,極易查找。編者又補入大量今人常用的規範字,以便現代人使用方便,打破了僅供專家使用的局限。舊版《康熙字典》字頭為切音讀法,現代人早已不用或不會用了。現代版的《康熙字典》采用了現代人通用的漢語拚音注音,使讀者準確無誤地讀準字音。
《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是明代官修的大型綜合性類書。解縉、姚廣孝等奉敕編撰。始纂於明永樂元年(1403年),永樂五年完成。初名《文獻大成》,後經增訂重修,命名為《永樂大典》。全書22877卷,“凡例”、“目錄”60卷,裝訂為11095冊,約3億7000萬字。書中保存了我國上自先秦,宋元以後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種典籍資料達8000餘種,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
編年體
編年體是中國古代史書的體裁之一,意謂“係日月而為次,列時歲以相續”,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記載史事的史書。編年體始創於春秋時代,《竹書紀年》、《春秋》、《左傳》、《漢紀》、《資治通鑒》、曆朝帝王起居注、實錄均屬編年體史書。在世界上,編年體體裁的史書,我國起源最早。東周時,各諸侯國都設置史官撰寫本國的編年史,但名稱不統一,燕、齊、魯、宋等國均稱《春秋》,因商代和西周時,一年隻有春、秋二時劃分,因此古人稱年為“春秋”。春秋時期,雖然已有四時劃分,但是人們仍然習慣用舊稱。所以各國史書大多以《春秋》命名,而晉稱《乘》,楚稱《檮杌》。《春秋》為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
編年體史書的優點,在於它以年月為經,以事實為緯,將同時發生的曆史事件備載一處,便於比較、了解各史實之間的關係。使讀者對史事發生經過的時間十分清晰。它的缺點主要是同一事件發生和延續的時間過長,記載時就難免犯前後割裂的毛病,不能首尾貫通,曆史人物的生平和典章製度也不能詳述。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被奉為“正史”的24部紀傳體史書的概稱。它規模宏大,卷帙浩繁,共3249卷,4000餘萬字,整個編寫過程長達1900多年。其中,除“通古今之變”的《史記》為通史外,其他各史都為斷代史。魏晉南北朝時,稱《史記》、《漢書》、《東觀漢史》為“三史”,唐代以後,因《東觀漢史》失傳,補入《後漢書》、《三國誌》,稱為“四史”,又稱“前四史”;其後增加《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合稱“十三史”;宋代又加入《南史》、《北史》、《新唐書》、《五代史書》(即《新五代史》),合稱為“十七史”;明代時又加入《宋史》、《遼史》、《金史》、《元史》,稱為“二十一史”;清代加入《明史》,清乾隆四年又加入《舊唐書》、《舊五代史》,合稱為“二十四史”。整部“二十四史”,可分私修和官修兩類。私修的史書有《史記》、《漢書》、《後漢書》等,都有署名作者;官修一般由“宰臣”監修,組織文人編撰。書成後,由領銜官位最高者署名。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有關部門組織、調集各大學、研究單位史學專家、學者,從1958~1978年,曆時20年,完成了“二十四史”的全部點校工作,並由中華書局重新出版,堪稱世界文獻中的特大工程。
世界上最早的推理小說
世界上最早的推理小說是我國明代的《包公案》。它的全名是《增像包龍圖判百家公案》,簡稱《包公案》,收集了100多個故事。小說記錄了宋朝年間河南開封的“鐵麵包公”斷案的故事。包公這個人斷案如神,不畏強權,從不徇私枉法,所以百姓親切地叫他“包青天”。他的身邊還有七俠五義,他們個個身懷絕技,在他們的幫助下,包公懲治了一個又一個惡霸,一次又一次使真相大白於天下。後來經過清朝藝人的說唱,在社會上影響越來越大,其中許多故事都是小說《七俠五義》的藍本。《包公案》裏的不少故事情節曲折離奇,如《審伽藍》、《阿彌陀佛講和》、《借衣》等。在400多年前就能寫出這樣的推理小說,是很不簡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