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戰術
足球運動是一項對抗性的運動項目,它是由進攻和防守這對矛盾所組成的,足球戰術是指比賽雙方為了充分發揮個人與集體的特長,進攻對方弱點,取得比賽勝利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根據攻防的基本特點,足球戰術可分為進攻戰術、防守戰術、比賽陣型三大部分。在進攻和防守戰術中,又分別包括個人、集體與全隊的攻防戰術。
集體的局部配合進攻戰術:
集體戰術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隊員在比賽中為了完成全隊攻防任務而采用的局部協同作戰的配合方法,它包括“二過一”戰術配合、“三過二”戰術配合和反切配合等進攻戰術。
1.“二過一”戰術配合
顧名思義,“二過一”是兩個進攻隊員,通過傳球配合突破一個防守隊員。“二過一”是集體配合的基礎,可以在任何場區、任何位置上運用這種方法來擺脫對方的搶截或突破防線。“二過一”是進攻的兩個隊員之間相距10米左右,進行一傳一切的配合。要求傳球平穩及時,一般多用腳內側、腳外側等腳法,傳地平球為主。傳球的位置,盡可能是接球人腳下或前麵二、三步遠的地方。
2.“三過二”戰術配合
“三過二”是在比賽中局部地區3個進攻隊員通過連續配合突破兩個防守者的防守。由於這種配合有兩個同隊隊員可以同時接應傳球,因此使持球人傳球路線更多,且進攻麵擴大。
全隊進攻戰術
全隊進攻戰術是指比賽中一方獲得球後,通過隊員之間的傳遞配合達到射門的目的而采用的配合方法。與局部進攻戰術相比較,全隊進攻戰術的進攻麵比較廣。
1.邊路進攻
利用球場兩側地區發起進攻的方法叫邊路進攻。邊路進攻是全隊進攻戰術的主要形式之一,其主要特點是有利於發揮進攻速度,打破對方防線製造缺口。
2.中路進攻
中路進攻是利用球場中間區域組織的進攻,這種進攻雖能直接射門,但難度最大,因中路防守最為嚴密,前麵的攻擊手必須是反應極其敏銳、意識強、技術高、敢於冒險、速度快和善於路位策應的隊員。
3.快速反擊
比賽中當攻方進攻時,後衛線往往壓至中場附近,防守人數也由於插上進攻和助攻而相對減少,此時如能抓住對方防區空隙較大和回防較慢的機會,乘其失球發動快速反擊,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快速反擊是最有威脅的進攻手段,有效地進攻在於突然快速地反擊,但其難度較大,既要冒險,又要有準確、快速的傳切配合技能。快速反擊要有組織,配合要極為默契,必須進行專門性的訓練,否則很難在比賽中實施。
定位球戰術
定位球戰術是指在比賽中,利用“死球”後重新開始比賽的機會組織進攻與防守配合的戰術方法。定位球戰術包括中圈開球、角球、任意球、點球、擲界外球等。
在勢均力敵的高水平比賽中,定位球戰術有時起決定勝負作用。在配合上要利用簡練的一次配合取得射門機會,配合越複雜成功率就越低。故要進行專門性的練習,才能在比賽中奏效。
集體的局部配合防守戰術
1.補位
補位是足球比賽中局部地區集體配合進行防守的一種方法。當防守過程中一個防守隊員被對手突破時,另一個隊員則立即上前進行堵封。
2.圍搶
圍搶是指比賽中在某局部位置上,防守一方利用人數上的相對優勢(通常是兩三個隊員)同時圍堵對方的持球隊員,以求在短暫時間內達到搶斷或破壞對方的目的。
3.造越位戰術
造越位戰術是利用規則而設計的一種防守戰術。是一種以巧製勝的省力打法,因而成為一種重要的防守手段。但由於其配合難度較大,搞不好會適得其反,讓對手鑽空子,因此戰術往往是為水平較高的球隊所采納,但在一場比賽中也不是多次運用。
全隊防守戰術
防守戰術可分為兩種基本類型:盯人緊逼防守(人盯人防守),即在規定的範圍內盯人緊逼,不交換看守;區域緊逼防守(盯人和區域相結合),即現今流行的綜合防守,緊逼和保護相結合,在個人的防區內緊逼,作交替看守。盯人防守即各自都有明確的防守對象,如對方左邊鋒大幅度地斜插至右路,則右後衛緊跟盯防,不交替看守。防守最根本的原則是緊逼和保護。隻有緊逼才能有效地主動斷搶,壓製對方技術的優勢而獲取主動權;保護是為了更好地緊逼和控製空當。
足球的起源
1958年7月,國際足聯現任主席阿維蘭熱博士來中國時曾表示:足球起源於中國。
足球的曆史可謂悠長久遠。早在古希臘就有一種類似今天的手球的遊戲。以後,羅馬人在此基礎上又有所發展。隨著羅馬人征服歐洲的數百年間,這運動便得以在英倫三島廣為流傳。那時已有羅馬人為一方,不列顛土居民為一方所進行的比賽。據說那時使用的球是戰俘的頭顱。以後改用牲畜的膀胱衝氣做成球。這種球有一定的彈性,可拍,可踢,時常是許多人一擁而上朝某個目標踢去。當時,比賽的動作粗野,時有參加者受重傷,故被禁止。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足球運動卻愈加普遍,英倫各地有各種各樣的規則。盡管已成為事實,但幾代英國國王仍然禁止踢球,怕年青人不專心致誌地練習武功而受到外來異邦的侵略。
到了伊力莎白女王的後期,足球比賽已能登堂入室。節日期間常有壯觀的比賽為人們助興。1602年,在康沃裏舉辦過一次大規模比賽,雙方球門相距三四英裏,各教區之間相互比賽,席卷了整個地區。
以後的200年間,英倫三島進行了各種不同形式的比賽,規則也不盡相同。那時還沒有人打算把規則統一起來,也沒有把各地方的隊組織起來。那時的比賽相當粗野、激烈,有的隊員故意踢對方的小腿而不是踢球,簡直和鬥毆毫無二致。
1823年11月21日,發生了一件改變整個世界足球麵貌的具有曆史意義的事件。這天,一群學生在操場上踢球。一個叫威廉·韋步埃利斯的15歲的男孩在比賽進行中抱著球跑,這個簡單而平常的動作竟然把足球世界分為兩部分:允許用手持球走的成為橄欖球,允許用腳踢、頭頂的成為足球。這以後,一些熱心於足球運動的人在倫敦一家旅館裏召開會議,起草足球協會的章程,其中有一條明確規定,即禁止手持球走。而允許手持球走的橄欖球聯合會直到1871年才成立。
1863年10月26日,英國足球協會在英倫召開了現代足球史上十分重要的會議。比賽歸程草擬出來,但有些條文卻離今天的規則相距甚遠。比如當時有這樣一條:當球從球門柱之間進入或在上麵的空間越過,不論高度如何,隻要不是被手扔、擊、運進去的,都算贏一球。那時球員的位置與陣形也不同於今天:每隊一名守門員、一名後衛、一名前衛和八名前鋒。製定規則不久,陣形有所改變:一名守門員、兩名後衛、三名前衛和五名前鋒。擲界外球,最初隻用一隻手,但有些球員能巧妙地把球從四、五十碼以外擲入球門,因此規則又作了變動,必須雙手擲界外球。最早的球門也不同於今天,1883年球門的橫梁還是拉一根繩子。由於繩子細些,一些球從上麵過去還是從下麵過去,一時很難判斷,直到1890年,才設置了球網。至於球場的規模也不同於今天,1890年,球場的麵積是200碼×100碼或100碼×50碼,還有200碼×50碼的。現在的場地規定是:最大可允許130碼長,最小也需要100碼長,寬為100碼到50碼。那時比賽,是由每隊各出一名副裁判和主裁判擔任“執法官”。直到1891年,才出現持中立態度的現在意義上的裁判——一名裁判和兩名巡邊員。早期的球隊均是業餘球員構成的,而現代足球有了職業球員,以踢球為職業的運動員。
我國古代足球稱為“蹴鞠”或“蹋鞠”,“蹴”和“蹋”都是踢的意思,“鞠”是球名。“蹴鞠”一詞最早記載在《史記匪漲亓寫》裏,漢代劉向《別錄》和唐人顏師曾為《漢書·枚乘傳》均有記載。
到了唐宋時期,“蹴鞠”活動已十分盛行,成為宮廷之中的高雅活動。1958年7月,國際足聯現任主席阿維蘭熱博士來中國時曾表示:足球起源於中國。
當然,由於封建社會的局限,中國古代的蹴鞠活動最終沒有發展成為以“公平競爭”為原則的現代足球運動。這個質的飛躍是在資本主義的英國完成的。
§§第五章 中國名人名著